分享

人老了才明白,兄弟姐妹之间交往,是有条件的

 布衣粗食68 2022-01-23

01

兄弟姐妹成家后,便“各有各家”,攀比总是存在的。

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意思就是: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给父母拜年。初三初四就可以随便到哪个亲戚朋友那里拜年了。

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之后,无形中就有了比较,谁家宽裕,谁家拮据,从拜年时给父母的礼物就可以看得出来。

记忆中,我家经济条件一直不好,爸爸妈妈除了种田之外,四处打零工也很难支撑起三个孩子的学费。每次去外婆家拜年,爸爸妈妈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在杀年猪的时候,多留两斤猪肉,再加上用糯米做的米果。

至于那时候很流行的饼干、灯芯糕等“副食品”,我们家买不起。

而妈妈的其他几个姊妹,都会提上好几盒副食品,那鲜亮的包装格外引人注目,好像是一张“名片”,越是显得高级的,越是有钱人。

好在,那时候,大家都把礼物装在竹篮里,还用一条宽大的毛巾盖着,若非主人家掀开来看,谁也不知道装的是哪几样东西。

但妈妈和阿姨们闲聊时,总绕不开这个话题。虽然阿姨们都说着自己没买什么好东西给娘家,但妈妈每每回来,都不免长长地叹一口气。日子穷,在姊妹们面前,也不觉矮三分啊。

几个姨妈也很是疼惜我们,送给我家的礼物也同样是高级的副食品。妈妈爱面子,总是只留一盒,非要把另外一盒当作回礼,让阿姨们带回去,当然,还有我们家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东西:腊肉和米果。

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兄弟姊妹之间感情再深,也免不了会攀比。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过得好,而是一种自叹不如和不甘心。

02

兄弟姐妹之间没有谁嫌贫爱富,才会“亲帮亲”,一大家子都渐渐过上好日子。

时隔多年,妈妈和姨妈们也相继成为了奶奶辈,外婆依然健在,年近九十的她,仍旧喜欢热闹。过年的时候,孙辈们只要能回家过年的,都会在初二这一天到侍奉外婆的三姨家聚一次。

而新一轮的“比较”,又不知不觉在上演了,这一次,有车的和没车的,是一种差别;车子的品牌,又是一种差别。

但不管是老一辈,还是晚辈,谁都没有炫耀,也没有人拿最落魄的人开玩笑。还是一如从前嘘寒问暖,找一些人人都有话可说的话题,尽可能聊得开心。

其实,谁心里都有一杆秤,那些虚情假意,只要稍稍流露,就会被发现,谁也不挑明,谁也不说破,唯独下一次,渐渐疏远罢了。

电影《我的兄弟姐妹》中,有一段关于兄弟姐妹手中情深的经典台词:“我们曾经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本来互不相识,但落地之后便结为一体,结成冰,化成水,永远不分离。”

因为父母突然遭遇意外双双离世,为了让兄妹四人都能生活下去,大哥做出了把兄妹们送给寄养家庭的决定。多年之后,他们长大成人,有人成为了音乐家,有人只是普通的打工者,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但不论贫富,他们心头一直萦绕着一个念头,就是找到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当他们历经种种曲折,终于团聚在一起时,那种幸福和快乐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摹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手足情深”的人。一些从大山深处走出去的孩子,只要出去了一个,就会发挥“连带”作用,把其余几个兄弟姐妹都带出去,从而实现整个家族命运的转变。

03

“亲兄弟明算账”不是家丑,而是维系亲情的润滑剂。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大部分都与钱有关。

兄弟姐妹之间,理应互帮互助,尤其是在经济困顿时,能够伸手借钱的人,首当其冲就是兄弟姐妹。

然而,毕竟这是一个家庭的财产,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所以,欠债还钱同样适用兄弟姐妹之间。

若是合伙做生意,更应当一开始就把“丑话”说在前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谁拿多谁拿少,凭本事定,经过双方确认之后,就要“从一而终”,不要因为赚得多了,而心生不平衡;也不要因为赚得少了,而把责任全盘推掉。

网络上,不乏兄弟姐妹之间因为征拆款而闹掰的消息,也不乏兄弟姐妹齐上阵,维系自家品牌越做越红火的消息,截然相反的做法,无不验证着一个道理“家和万事兴。”

兄弟姐妹之间,越走越亲近,除了感情上的血浓于水,利益上的深刻链接是更重要的因素。

04

结束语:

人老了,还能有兄弟姐妹可以相互串门,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那份被呵护、被宠爱的感觉,那份被敬重、被推崇的感觉,是任何情谊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即便此前与兄弟姐妹闹过矛盾,也不如趁着彼此都还能走动,找个机会,主动化解吧。

这是烟火人生里,最宝贵的情谊啊。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