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敬父母,功用广大 丨余莉讲座有声书·孝亲特辑

 情缘半岛 2022-01-23
图片

图片

木之有根,水之有源

04

图片

饮水思源 

  〖亲亲故尊祖。〗人能够亲爱孝敬父母,必能够孝敬父母的父母,而祖父母他也有他的父母,这个就像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一个能够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人必然能够尊敬祖先。

  “尊祖”,怎么样尊祖呢?就是通过祭祀。在《论语》上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远”,就是祖宗过世已远,或者父母亲过世已远,包含了两重意思,过世已久,还有过世已远的祖宗。为什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先都能够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面去祭祀祖先,一面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适的。所以,一个人能够祭祀祖先,这一个恩情存得多么的深厚。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祭祀。

  〖尊祖故敬宗。〗孔颖达疏:“祖既高远,无由可尊,宗是祖之正胤,故敬宗”。“正胤”就是正宗的后嗣。祖先高远,没有办法表达尊敬,但是宗是祖正宗的后嗣,所以尊重祖先必然爱敬宗族。因为这个宗族都是祖先的后裔。

  〖敬宗故收族。〗“收”就是聚的意思。“收族”就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爱敬宗族就能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的次序团结族人。

  〖收族故宗庙严。〗“严”就是尊严有序。孔颖达疏:“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之所以尊严也。”孔颖达《疏》的意思是说,如果族人离散,骨肉乖离,那么宗庙祭祀就不能庄重严肃。如果能够团结族人,那么亲族不相离散,且昭穆有序,那么就可以使宗庙肃穆庄严。

  什么是“昭穆有序”呢?根据《礼记·王制篇》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这个是讲宗庙制度,一般是太祖庙在中央,东为昭,西为穆。

  天子的“七庙”是哪七庙呢?那就是四亲庙,“四亲”指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还有“二祧庙”,就是高祖的父亲,还有高祖的祖父,也称为天祖和烈祖,以及“始祖庙”,这是一般的七庙。

  在《礼记》上所记载的是根据周朝的礼制,郑玄注:“此周制七者,太祖与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

  朱骏声在《说文解字通训定声》中解释:“周制天子七庙,太祖四亲之外,有文武世室二祧也。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其制太祖庙在中,昭东穆西(就是昭庙在东面穆庙在西面),皆别为宫院。凡亲过高祖,则毁其庙,以次而迁。”

  朱骏声的解释是说:根据周朝的礼制,天子七庙中除了太祖庙和四亲庙,“四亲庙”就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这五庙之外,“二祧”指的是“文武世室二祧”,就是文王和武王,“世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世世不毁的意思,也就是文王和武王的祧庙永远立在宗庙之内,不外迁。

  按照礼制,凡是疏远程度远过高祖之后,就要迁出宗庙。迁出的神主到哪里去了呢?迁入祧庙(即远祖庙)。帝王对远隔数世之祖,依照礼制将其神主迁入远祖之庙。但是文王和武王的庙不会迁出宗庙。由此可以看出,周人对他们的开国祖先的恭敬和感恩以及追念之心。

  〖宗庙严故重社稷。〗“社”就是指土地神。“稷”就是指谷神。“社稷”合在一起就是国家的代称。孔颖达疏:“此以下并立宗之功也,始于家邦,终于四海,若能先严宗庙,则后乃社稷保重也。”

  下面讲的是立宗庙的功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重视宗庙的祭祀的严肃、肃穆,他一定也会重视国家。因为国家不保,他的宗庙也就保不住了,所以“宗庙严故重社稷。”(节选自《群书治要・礼记》第八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