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民间传统的庙会和商业贸易会统称古会。商会是由最初的古庙会发展而成的。孝义是全国设县最早的九个县之一,也是儒、释、道三教文化集中的地域。境内的庙宇、寺院、教堂甚多,村村有庙,有的一村多庙。清乾隆县志载:“孝义人敬神明而急公事,三家之村必有一庙,庄严壮丽……”,可见邑民自发对敬神的重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孝义民众和全国人民一样把个人祈求消灾免难、家庭幸福、早生贵子、延年益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买卖兴隆、出入平安等等都寄托于神灵保佑,几乎是上有什么天神,县域有什么神庙。凡是有寺庙的地方就有善男信女求神拜佛,成了人来人往的集会之地。特别是那些有大型寺庙的村社,为了宣扬扩大神的威力,特选择神的生日或建庙的竣工之日作为纪念,立起了每年一次的庙会日,以便在庙会之日,四面八方的信徒前来求神拜佛祭祀神灵。由于来庙会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开始有一些商贩到庙会之日前来销售祭祀礼品,如香、蜡、裱纸、祭祀食品和用品等,后来逐渐成了销售民众饮食起居、生活用品的小市场,久而久之,一些用于农家生产的工具、骡、马、牛、羊也来到会上销售,庙会之日逐渐演变为商业贸易集会日。到明清年代,孝义城镇的商家认为举行庙会是销货赚钱的大好商机,因此就在城镇人口多的地方也就地立起商贸交易会来。从此,庙会也好,商会也好,统称作“古会”。凡众民在每年的立会之日去求神也好,买货也好,或消遣散心观景也好,统称“赶会”。孝义城乡各种局部村庄的庙会甚多,在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每年覆盖全县最隆重、最有名气、最为繁华的大庙会有三处:城隍庙位于城内西北隅,是本邑最为庄严、肃穆、灿烂的一处文物建筑。庙址四方占地二十余亩,一门三进。进东大门,庙院坐北向南,前场宽大,是当年古会的主市场,名曰“永安商场”。院中建一处高昂的牌楼,东西两厢建廊坊四十余间,为商户货铺。进二门,即戏台。戏台坐南向北,台呈楼梯形状,全楼木结构,宽15米,入深9米,高18米,楼以24根木柱支撑,基为石,歇山顶,梁档挑木世斗着力,层檐叠起,相依相走,相辅相成。楼体木雕、砖雕、石雕工艺俱全,巧夺天工,有黄绿琉璃瓦盖顶,猫头滴水,夺人眼目,吻脊兽鸟,金碧辉煌,乃典型式的元代古建筑结构。台上演舞唱戏,台下行车走人更为奇景。戏台二院正北有城隍大殿五间,内塑金神,东西各有厢房五间,内塑有行善登天,作恶下地狱受惩各种刑法故典。钟鼓楼二层设东西两侧,院中有特铸三平方米体积大的莲花盆一个,院内可容万人看戏。后院建有后宫院一处,主院庙东建有商务会办公院一所,与车场一 处,主院庙西建有土地庙。城隍庙古会立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相传这天是城隍爷的生日,从清末始立会,在庙会期间由县署大力支持派巡警维持治安。古会由县商务会主办,会期从农历七月二十三开始到农历十月初一为止,为期两月有余。古会商场以城隍庙外院为主延伸到中阳楼四方街道,车骑缤纷,人流如潮,商贾荟萃,百货云集。商家南达两广,北迄内蒙,东达京津,西至陕甘,齐来经销。古会期间,庙院戏台,晋剧名班你走我来,鼓声琴声连连不断。不仅本邑四方民众云集,边邻汾阳、介休、平遥、灵石四县的村民齐来赶会助兴,千人万人购货赏景,游乐不绝。金斗山又名“柏山”,位于本邑兑九峪村南,是中阳十景之一,人称“柏山烟雨”“万柏钻天”,乃当年旅游胜地。兑九峪地处晋陕通衢,东扼晋中,西控宁陕,襟山带河,历史上为聚粮码头、商贩云集古镇。金斗山建有“五圣庙”(五圣即刘备、后汉高祖刘知远、润济侯、虾鳖侯、广蝉侯)、“王母洞”、“送子娘娘庙”、戏台等多处古建筑物。相传,汉高祖刘知远有几位近亲公主,分别在距兑九峪十里许的孟家庄、吕居堡、阳泉曲三村。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要把他们请来聚会一次,故名“请神会”。请神活动排场相当隆重,故招来千人万人观看。请神前几天,金斗山的社首们早在忙碌着请神的一切准备工作。请神这一天,从兑九峪起身,由社首指挥一支浩浩荡荡手持天子仪仗,全副銮驾,36面锦旗的请神队伍分别向孟家庄、吕居堡、阳泉曲三地出发了。到正午时刻,在后庄到兑九峪的河滩里,三尊内塑如花似玉的少女坐着龙轿会聚在一处,一时迎神的队伍四十面大鼓、四十面大锣、几十副钗锻齐奏,声震四方。河滩里、沙堰上,观看的人群如同海洋一样。此时此刻,请神队伍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社首,牵着一只肥胖的羯羊,羊颈上挂着铃铛,羊身上缠着彩绸。后面有三尊龙轿在鼓乐喧天和仪仗队护卫下来到五圣庙门外,喜炮连天,三尊龙轿进入庙院,摆放在大殿前。这时,社首们牵着肥羊走上戏台宣布:“向天地诸神敬献玉羊”,台下众民齐刷刷跪地。牵羊人用酒向羊身上浇洒并洒入耳中,三五分钟酒精发作,羊便发抖,接着倒地。社首向众人高喊:“诸神祗已领了 ”,跪着的人群一齐起来,表示敬神谢羊结束。尔后,将羊杀掉,摆在大殿前以示供品。仪式过后,庙会上一连唱戏三天。孟家庄、吕居堡、阳泉曲三村社首为金斗山贵客,特殊招待。到二十五日中午,三个村接神的人丁已经到达金斗山,这天叫“回神日”。到下午,金斗山方面要将三村龙轿及社首礼貌地送下山路,由接神队锣鼓喧天接神回村。由于有此隆重的请神活动,金斗山庙会震动了边邻各县众民前来旅游赶会,会名亦远传太原省城。孝义西泉八月十三坐朝廷庙会是享有盛名繁荣的古会。坐朝廷的故事源于宋代,传说,宋仁宗皇帝为征服西夏御驾亲征,马不停蹄,晚行夜宿,一日来到孝义地域西泉村,当时正值深秋季节,连日乌云密布,秋雨淋淋,下个不停,仁宗急于战事,不顾河水猛涨,率领部将强行渡西泉河,走到河中,马陷于泥潭越陷越深,仁宗十分惊慌,由于众文臣武将奋力抢救才救出仁宗一条性命。他苦思一夜,决意令24名文臣武将随他到村内“玉皇庙”求神保佑。果然求神拜别,天气转晴,一轮红日高悬。仁宗龙颜大悦,认为这是玉帝显灵,又再领群臣到“玉皇庙”大祀,并许愿:“如玉帝保佑他西征凯旋而归,朕必重修庙堂,免除西泉村民两年的税赋。每年八月十三日,朕带群臣来庙祭祀,大闹红火,庆祝三日。”说到此处,有文臣韩琦插言:“皇上圣明,万岁日理万机,哪能岁岁前来祭祀玉皇,依臣之间,逢年八月十三日,派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替万岁祭愿,再选24民乡民装扮成文臣武将,按照仪仗礼数齐到玉皇庙祭祀,庆祝三日,万民同欢。”仁宗准奏。八月十四日,仁宗带部将拔寨起营过西泉河,向陕西方向而去。自此,西泉八月十三日坐朝廷庙会延续下来。届时,民间装扮的坐朝廷队伍一派风光,红火热闹,商贾云集,前来赶会的民众人流如潮。孝义地域古往今来雷打不动且在省商务会备案的四乡一年古会农历日期谱如下:二月:初二日司马村,二十日南小堡,二十日胡家窑,二十三日南船头。三月:初二日司马村,十五日玉泉山,十五日西辛庄,十五日胡家窑,十八日铺头疙塔庙,二十三日兑镇。四月:初三日下令狐,初五日李家庄,初七日司马村,初八日大孝堡,初八日梧桐村,十七日兑镇,二十日胡家窑,二十日下吐京,二十八日贾家庄。  七月:初五日李家庄,初六日司马村,十五日贾家庄,十七日兑镇,二十日胡家窑,二十三日南阳,三十日下堡。十二日:初二日兑镇,初六日司马村,十四日下栅,十五日西辛庄,二十日下吐京,二十三日东盘粮,二十五日南榆苑。从上述资料中,可以看出时至今日,孝义一年四乡有四十六个庙会日,可谓民俗赶会盛行之一邑。凡孝义地域的城镇,除庙会外,为了繁荣集市贸易,也另立纯系商品贸易的集日和会日,小型称集,大型称会。该集会特别在民国初年更为盛行,县由商务会统一管理。如孝义古城每年的传统农历商贸日,有顺口溜编成的民歌:正四五九腊十一,二七三月十初一,除过七月二十三,六八都是二十一。解放后,将古城的会日,改为每月三个日子,即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古城的传统集日为每月的逢四逢八日,即初四、十四、二十四、初八、十八、二十八,俗称四八大集。如兑镇是孝义的一个古老集镇,凡逢每月农历的二、七日为 大集日,逢四、九日为小集日。关于会日的日期,传统的会日是每年的三月二十 三,四月十七,五月初五,六月十八,九月二十二,十月十七,腊月初二。解放后又增加了二月十二,八月十二,十月十七三个会日,仅兑镇一地一年就有十个会日。可见,山区群众对物资交流,买卖贸易,上集赶会的重视。至于境内各地自立集的日期更多,很难枚举。凡有古会的村镇,社首或村长早于会的前期约定好戏剧团前来上演,指定若干人忙于舞台前后一切用具安排,让出人员的食宿地点,剧场秩序的维持等具体工作。另外安排一些人负责古会商场各种商贾设摊摆货的地点街道规划及环境保护,顾客安全等事宜。村民们家家户户备烟备酒,割肉买菜准备前来赶会的亲友吃顿佳肴。四乡八方赶会的村民早在古会前把田间场里的农活早作安排以便到时不误赶会,就是闺女、媳妇自发民间也认为赶场古会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在古会日,四方群众不约而同地都向古会的村社蜂拥而至,有的坐车,有的骑车,有的步行。三五成群的农家老妇手提面食贡品,进庙拜神还愿;姑娘们围在布摊上、化妆品摊上置办用品;家长们提篮背袋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牛羊骡马猪市上顾客纷纷,牙行经纪人捏码言价,各种卖小吃点上,老人小孩吃得有滋有味,商贩的叫卖声你喊我唱,一片繁荣景象。前来赶会者有的是购物件漆新补旧,有的是买牲畜喂养使用,有的是买猪样养肥赚钱,有的是逛市场一饱眼福,有的是看景物消遣散心,有的是看场大戏,有的是求神拜佛,各有所需,可形成了一项民间群众赶会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