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被汉武帝灭族的黑帮大佬到底有多牛?让两大史家都为其作了传

 maiko 2022-01-23

黑帮古来就有,大佬成千上万,但能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大史书都收录的却少之又少。汉初就有这么一个黑帮大哥,因为不愿搬家被汉武帝惦记上了,并最终被灭族。司马迁却在《史记》中为他作了传,1000年后的司马光又把他记入了《资治通鉴》,让他的故事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让皇帝惦记、史家作传的黑帮大哥到底有何能耐?

不过,那时的黑帮大佬叫作游侠,但和侠字却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01、引子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把天下家资300万钱以上的豪强人家都迁徙到长安附近茂陵。

文章图片1

汉武帝

出这个主意的人叫主父偃,目的是让这些巨富豪强人家充实京师人口,同时就近控制,防止他们在地方做大,而影响到天子的集权。

在轵县(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就有这么一位手眼通天的人物,虽然家资不足三百万,但江湖地位很高、社会影响很大,县上官吏还是把他列入了迁徙名单。

这个人无官无品,但能量巨大,居然托人找到了大将军卫青在武帝面前为他说情:“郭解家中贫困,不符合迁徙的标准。”

听卫青这么一说,汉武帝立马感觉不对。他说:“一个平民百姓,能让大将军替他求情,他家肯定不穷。”于是,就没有答应卫青,郭解一家还是迁到了茂陵。

郭家对把他们列入迁徙名单的杨姓的县掾(县令下属官吏)记恨在心,郭解的侄儿还把这个县掾的头给砍了。这胆也太肥了,郭解已经在天子那儿挂上号了,他的侄子又跳出来杀人,这就是作死的节奏啊!

看来这郭家人豪横起来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谁给他们这个勇气,敢于挑战大汉天子的权威。

02、郭解其人

郭解身材矮小,长得也不咋地,但精明强悍,阴险狠毒,一言不合就敢杀人,死在他手上的不在少数。是个典型的黑二代,他爹就因为横行霸道被朝廷处死。

据说此人颇有江湖义气,敢于以身犯险为朋友报仇,还招揽藏匿亡命之徒,抢劫财物,铸造假币,掘坟盗墓等丧尽天良、令人不齿的坏事烂事,他基本上都干了个遍。古人也不知是怎么想的,偏偏把他这样的人称之为“侠”?

文章图片2

郭解

郭解就是这样当上江湖大哥的,围绕着他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黑社会组织。他的家人和他所招揽的亡命之徒就是其中的骨干分子,周围还有许许多多虾兵蟹将。这些都是在郭解的指挥或者影响下,有组织地进行犯罪活动。

和所有的黑帮大哥一样,郭解虽然罪大恶极,但运气“极好”,每次犯事之后都能遇到大赦,或者在最危难时刻都能全身而退,罪恶滔天但从未受过处罚。因此,名声越来越大,在地方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其中必有蹊跷。但有一天颠扑不灭的真理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再好的运气也有用完的时候。

古今中外,黑社会大佬确立江湖地位后,都会不遗余力地把自己包装为高尚商量的正人君子。

郭解也是如此。当他年龄稍大一点,行事方式有了一些变化,据说是处处以恩报怨,常常救了别人的性命也不再夸耀,甘心付出而不求回报,为自己营造了“行侠仗义”的完美人设,而且自己也乐此不疲。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郭解阴险残忍、睚眦必报的残忍狠毒依然没有改变,还会一点儿小事就行凶报复,“行侠仗义”的背后是心胸狭窄、极度扭曲的人格。这种表面上的“快意恩仇”却备受年轻人推崇,很多少年都心甘情愿地为他做事而不让他知道,以此来表达对偶像的极度崇拜。

由此来看,郭解不仅为害一方,而且还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

03、郭家的江湖

通过父子两代人的积累,郭家已经在家乡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轵县也就成了郭家的江湖,即便是朝廷官员都得听命于他。否则,就是杨县掾的下场。

在轵县,郭解的家人亲戚都是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有一次,他的外甥与别人喝酒时强行灌酒,对方一时性起把他外甥给杀了,因为害怕而逃跑了。郭解的姐姐就因为他没有追查凶手而生气,竟然把儿子的尸体扔在路上,以此羞辱郭解,并放话说:“我的弟弟如此义气,我儿子被杀了,却找不到凶手。”看看这郭家,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哪有一个良善之辈。

对郭解来说,追查凶手不是什么难事,凶手也自知逃不出他的手心,迫于无奈只能来“自首”认罪。但郭解并没有追究凶手的罪过,反而对他说:“你杀人没错,是我的外甥无理取闹,咎由自取!”郭解完美地利用了外甥之死,有一次为自己树立了不徇私情、公正大义的豪侠形象,赢得人们的纷纷称赞,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赢来了更多的依附者。

这里有一个细节,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郭解外甥被杀的案件中,始终都没有出现政府官员的身影,杀人者的定罪判罚,都在郭解的一句话。说明郭解虽为一介平民,却能操持执法的权柄,岂非咄咄怪事。

因为郭解的江湖地位极高,人人畏之如虎,他出入的时候人人都要回避。但偏偏有这么一个人,对他一点面子都不给,总是以“箕踞”这种极端无礼的姿势看着他,满脸挑衅、傲慢至极。

文章图片3

郭解的门客们气愤不过,都想杀了这个不知死活的无赖家伙。但大哥气度却要高出许多。他说:“自己在家乡不受人敬重,是我的德行还不够好,他又有什么罪过呢?”于是派人问清楚了此人的姓名,暗中叮嘱县尉:“这个人要特别关照,轮到他服徭役的时候,就免了他的差吧。”果然,几轮徭役,县吏都没有找过此人,等到弄明白事情缘由后,这人就以袒衣露体这种最诚恳的形式,亲自登门向郭解谢罪。

郭解有一次为自己脸上贴了金,赚得了被江湖人士羡慕嫉妒恨的极好名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简单概括出郭大佬在轵县江湖上的解的三个“极大”:

一是无官无品但排场极大。出入前呼后拥,门客跟班众多,普通百姓必须回避让道,否则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排场和威风朝廷的郡县官员都未必敢想,但郭解却心安理得地享受。

二是一介平民但权势极大。他在轵县的权势远超朝廷官员,行政司法、生杀予夺,全凭郭解一句话,他就是轵县的法律、轵县的天。

三是虚伪无情但影响极大。为了自己的虚名,他可以那外甥的性命作为交换,也可以为此而屈尊为一个狂徒说情免除徭役。因为无情而赚得了正义的虚名,因为虚伪而赢得了超高的人望。

俗话说,欲使其灭亡,先让其狂妄。郭解狂妄的结果就是走向灭亡。用现在时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No作No Die!

04、向外扩张

随着不断做大,轵县的一方天地已经装不下郭解膨胀的欲望,他开始有计划地插手外乡事务,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像很多大佬一样,郭解也是通过替人平事而获得社会影响力,进而扩张自己的势力。

当时,洛阳有一对仇家结怨很深,本地的乡贤豪侠前前后后有几十人从中调停,但始终平不了两人怨仇。最后,有人找到了郭解,请他去调停两家的怨仇。这正中他的下怀,于是连夜赶到洛阳进行调解,因为惧怕他的势力,两家勉强接受了调停。然后,他还对两家说:“我听说先前洛阳的许多乡贤豪杰都帮你们调停过,单你们都没有接受,今天你们听了我的劝告,我觉得很荣幸。但作为一个外乡人,我怎么侵夺他乡贤豪的权力呢?”并一再叮嘱仇家:“你们就暂且假装我没有劝和你们,等我走后再请本地贤豪居中调解,你们就愉快地接受吧!”

据说,这次调停后,他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连夜就赶回了轵县。这就是典型得了便宜还卖乖,嘴上说得不让人知道,实际上却巴不得人人皆知,极其虚伪无耻之极!

在家乡出入极具排场的江湖大佬郭解,假装起低调来也是无人能及。据说他到县里办事从来都不坐马车,对县里的大小官员都特别恭敬尊重。到别的郡县为人办事,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也都尽量做到让各方满意,然后才肯接受人家的酒食。所以,四乡八里的人们都非常敬(惧)重(怕)他,乡贤豪杰常常半夜到他家来拜访,门口夜夜都有十多辆车子,这些人都请求把郭家的门客带回去供养,争着为他效力。他们请求供养的不是郭家的门客,而是自己的保护神,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背后有郭解这棵大树,就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05、作死之路

因为手眼通天,托关系托到了大将军,才让汉武帝惦记上轵县的江湖大佬郭解,他才逼迫迁到了茂陵。然而,到了天子脚下,他还不知道收敛,关中的贤士豪侠,不论认识或不认识,听到他的声名,都争相和他结交。郭解简直高调的不得了,先前在洛阳刻意装出来的低调不知去哪儿了。

更加过分的是,就因为迁徙这件事,先是郭家侄儿杀了轵县的杨掾头,后来郭解又亲手杀了杨掾头的父亲杨季主。杨家人就上书天子告发郭解,而郭解的手下又把告发者杀死在京师宫廷门下,这就是对朝廷的极其蔑视,对皇权的狂妄挑战。

对于这样不知死活的狂妄之徒,汉武帝当然不可能放过。他亲自下诏,严令朝廷官吏拘捕郭解。依汉武帝的作风,一旦被他盯上,基本上就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了。

自知闯了天祸的郭解只有逃亡这条路了。他把母亲和家人安置在夏阳(今陕西韩城),自己逃到临晋(今陕西大荔),冒充他人请求守关的籍少公放他出了临晋关。官吏一路追踪到来,但因籍少公自杀追查线索就此中断。

文章图片4

临晋关

其实,出了临晋关后,郭解就不再隐瞒自己的身份,一路上对招待他的人家都如实相告,就这样一路逃到了太原。虽然史书上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作出合理的推断,只要一出临晋关,郭解就到了自己的地盘,谁都不会(敢)向官家举报自己,所以他才放心大胆地公开身份、告诉实情,妄想着再次逍遥法外、逃避制裁。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郭解最终还是被缉拿归案。

06、郭家族灭

郭解是被缉拿归案了,但如何定罪又成了问题,因为在郭解杀了杨季主后,朝廷又进行了一次大赦,按律都应该赦免郭解。难道郭解真是运气好到爆棚,又能逃脱法律的制裁了吗?

然而,还有一句俗话: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郭解这样的人,他不但自己作死,而且还要连带上整个家族为他陪葬。

朝廷在彻查郭解罪行的时候,发现了他的门客还犯过一次杀人案件。有一次,轵县有一个儒生在陪侍朝廷使者时,在座的以为客人赞美郭解,这儒生实在听不下去,就说:“郭解专门作奸犯科、触犯法律,怎么能称得上是贤士呢?”而郭解的门客就因为这句话,残忍地杀害这个儒生,还割了他的舌头。办案的官吏就此案责问郭解,郭解确实不知道是谁杀了这个儒生,而杀人凶手也始终没有找到,办案的官吏据此上奏说郭解无罪。

但御史大夫公孙弘不这样认为,他说:“郭解作为普通百姓,自认为侠义。然而他玩弄权势,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要报仇杀人,虽然其本人对很多门客的犯罪确实不知情,但这个罪却比郭解本人杀人还要严重,应该判他大逆不道之罪。”

文章图片5

公孙弘

这个罪名定的确实恰当,放到现代刑法上来讲都能讲得通。按照现在刑法理论和法律规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不但要为自己所犯的罪行负责,而且也要为该组织所有成员的犯罪负责,所以据此给郭解定罪一点也不牵强,于法于理都是理所当然。

大伙都听过“十恶不赦”这个词,他的含义就是被列入“十恶”的犯罪,是不能被赦免的,而“十恶”里面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谋逆”,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大逆不道。据此,虽然郭解的杀人罪行都发生在大赦之前,但只要把罪名定为大逆不道,就断没有逃脱法律制裁的可能。

就这样,一代江湖大佬郭解被判族灭,这个罪恶满盈的罪恶家族就这样覆灭了。

07、作个总结

黑白自古不两立。任何势力一旦对国家政权构成威胁,必将被严厉镇压,郭解虽然无官无品,但其势力已经严重威胁汉王朝的政权安全。汉武帝之所以盯着郭解不放,把他干净杀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打击地方豪强势力,防止挑战中央权力。汉朝自文景二帝无为而治数十年,虽然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但也造成了郡国、地主和地方豪强的做大,对中央权力构成了威胁。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以削弱郡国,颁布《迁徙令》以打压地主豪强,游侠作为最典型的地方豪强,肯定会成为打击的重点之一,因此郭解难逃法网。

二是敲打外戚权贵,防止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武帝即位初期,一直处在祖母窦太后和母亲王皇后的掌控之下,窦婴和田蚡两大外戚集团也一度架空了他的权力,因此他对外戚势力一直非常忌惮,正好借这个机会敲打卫青,让其谨遵为臣本分,防止出现下一个窦婴、田蚡。

三是防止豪强向政治渗透,动摇王朝统治秩序。从郭解案中可以看出,在汉帝国的治下的一些地方,基层政权已经基本瘫痪,地方豪强向政治领域渗透已相当严重,如果再不加以打压,汉王朝统治秩序可能首先从地方垮掉,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崩乱瓦解。

四是防止游侠破坏法纪,王朝地方治理黑社会化。在汉初,郭解之流的游侠在民间势力巨大,百姓对他们如仰视天日,社会治理、纠纷诉讼已经出现了不靠王朝法纪,而是靠民间游侠的趋势,大汉法纪在百姓心中荡然无存。尤其可怕的是任侠之风已经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如果对此不加重视,大汉王朝的地方治理将完全黑社会化,统治秩序迟早会完全崩溃。

因此,郭解必须死。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言:“郭解之徒驰骛于阎闾,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说郭解:“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另外,他还说自郭解以后的游侠,大多都有谦虚退让的君子之风,而另外一些人简直就是鸡鸣狗盗之辈,根本不值得称道。

经过郭解案以后,汉朝的社会风气得以根本好转,游侠才有了侠义之气。至于那些不法之徒,也只能做些鸡鸣狗盗之事,再也没有出现像郭解那样向政治领域渗透的游侠了。

这就是汉武帝要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