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九寒天探访深山,感叹烧柴取暖

 京都闻道阁 2022-01-24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文丨师利国

昨天是大寒,按照鄂西北传统习惯,从这天开始,可以维修及清理祖坟上的杂草。我提前一天回老家做准备工作。

早上八点多钟,公路上陆陆续续看到手持镰刀,肩扛锄头的人上山,还有不少是从外地赶回来的,说明大家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问我,为什么大家如此重视吗?我说知道一些,但不全面。他紧接着说:你别小瞧这项工作,为和中国的“孝”文化有关,也涉及后继有人的问题。如果你看到某一座坟杂草丛生,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后继无人,没人经管;二是后人不孝。即使后人在外地不能回来,也会安排他人帮助处理才对。老人的理解虽然有些偏见,但有一定的道理。

我早早起床,利用早晨时间去办点事。我们一行四人,开车一个多小时到了一位家门哥哥家里。我是第一次来这里,陡峭山坡,盘山绕道,十分颠簸。由于山高风大显得特别地冷。哥哥看到我们来了十分热情,招呼我们进屋烤火,我们一行四人进入一间低矮的房子,里面柴火烟雾缭绕。这间房屋是三年前专门修建的,主要用于冬天取暖。墙壁四面透风,房中间地面挖了一个约两个火盆大的坑,房梁上面固定一根铁丝,挂了一个釜,用于烧水,还可以煮肉熬汤。釜上面挂了一个竹帘,用于熏烤各种食物,满屋熏得漆黑。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生活场景。简直是原生态环境再现,冬天取暖主要是山上的柴禾,有的地方的树木都砍光了,还有的把树兜子挖回来烤火,有点斩尽杀绝的感觉。

大家围着火炉旁谈天说地,前面烤的热乎乎,后面冰凉。时不时地烤几个地瓜、土豆,那时不叫烧烤,也没有什么肉串可烤。我苦思冥想,也找不到宋代诗人杜耒描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之意境。也许是我不能饮酒的原因,看到此景,在我心里只有感叹。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住房宽敞了,经济条件改善了,交通方便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但住在山上的农民冬天取暖条件仍然很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有条件地用电、无烟煤取暖,条件差一点的,为了节约资金只能是就地取材。正应验了“靠山吃山”的老话。只要你有力气、勤劳,烧柴取暖是最廉价的方式。作为农民必须要算这笔账。尤其是年龄大的老人,也习惯了这种方式,就是子女有条件给老人安上空调或其它设备,老人也不习惯使用。

其实,这种烤火方式是不科学的。长期烟熏火燎不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年龄大的人,身体健康逐年下降,抵抗力在减弱。燃烧的浓烟味道特别大,对人的伤害不可小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取暖不是树枝树叶杂草,而是木头。违背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观念的转变的初衷,也违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总体要求。偏僻的农村取暖就就像蚕食一样,随时都在吞噬山林植被,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也许大家见怪不怪,认为这是小事,也不值得一提,毕竟只有少数农民延续用柴禾烤火取暖。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长此下去,到时后悔的是我们自己。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祖祖辈辈几百年,几千年都是这种方式,也没有什么大碍,为什么现在就不可以呢?

我仔细想了一下,农村引水工程,改厕工程,村村通工程,五保低保脱贫工程,旧房改建工程,农网建设工程,合作医疗工程,养老等重大问题都给予了解决,相信也会有办法解决山区少数农民取暖问题,随之而来的洗澡之难题也解决了。

2022.1.21十堰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