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灭亡的时候,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去哪了?答案:给万历作死了

 浩然文史 2022-01-24

戚家军

在嘉靖抗倭战争中,戚继光的戚家军是剿灭倭寇的主力,到了隆庆时期,戚继光和戚家军北调至九边蓟州镇,成为防卫京师的主力,一时间北境肃然。但张居正遭到清算后,戚家军因和张居正牵连过深也在清查之列,自此戚家军地位下降。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援朝抗倭战争结束,参加战争的戚家军重返蓟州“造反”,史称“蓟州兵变”或“蓟镇兵变”。“造反”旋即被朝廷剿灭,自此戚家军消失。

蓟州镇长城遗址

一、从亲兵到杂牌

嘉靖时期,戚继光在南方采用募兵制,招募了一批南方人,时人将之与岳飞的岳家军同列,号戚家军。经历抗倭战争的历炼,戚家军实为难得精锐。戚家军不仅粮饷充足;大帅戚继光又和军士同甘共苦,养成了军士士气高昂、愿为戚继光效死的斗志;而且戚继光本人特别注重火器,曾写成《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大谈火器的重要,所以戚家军也是一支高火器配备的部队。

戚继光

隆庆时期,戚继光和2万戚家军北调至九边之一的蓟州镇,戚继光在蓟州以戚家军为样板训练蓟州兵马。隆庆二年发生了蒙古入侵青山口之事,戚继光率军在青山口大败蒙古兵。万历元年,蒙古朵颜部董狐狸多次侵犯喜峰口,皆被戚继光击败,董狐狸只得接受明朝招抚,一时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其实戚继光作为外来的将领,和蓟州本土守将发生过冲突,结果却是蓟州总兵郭琥被调离。戚继光受到信任的原因,目前猜测就是受到朝中某阁部大员的支持。联系以后的戚继光贿赂张居正,给张居正的书信中自称“门下走狗”,万历六年张居正南下返乡之时戚继光特意调一队火枪手充当护卫队,所以可以肯定张戚二人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其党羽都被查处,戚继光也遭到连累,被调离蓟州改派广东,而戚家军则被留了下来。戚继光无罪而被调离蓟州,甚至在万历十三年被彻底革职,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给蓟州兵变埋下了种子。

戚家军

二、蓟州兵变

万历时期的《两朝平攘录》说,援朝抗倭战争爆发,蓟州戚家军入朝参战。平壤战役时,总兵李如松许诺先登上平壤城头的所部官兵赏银万两,戚家军果然首先登上城头。此后戚家军被调回蓟州石门寨,李如松拒不给钱,最终激起戚家军组团抗议。当时的蓟州总兵王保本身就看这些南方出身的戚家军不顺眼,“总兵王保与南兵有小忿”,所以借着戚家军聚众抗议之际,将石门寨1300名嫡系戚家军全部杀死,驻守其他地方的戚家军则全部被遣散回南方,时人冤之,“人心迄愤惋”。

李如松(左)

朝鲜的《宣宗实录》则说,因王保不给蓟州戚家军提供给养,引发戚家军暴动,戚家军3000余人被剿灭,其余兵士则被遣散。

《明史·王保传》则说,戚家军援朝归来,路过石门,发生骚动,要求增加饷银,当时的蓟州总兵将他们引诱到演武场全部杀死。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说戚家军没有反,是王保对南方出身的戚家军有偏见,所以“纵意击杀”,当即提出疑问。朝廷派巡关御史核查,巡关御史包庇王保,核定是戚家军造反,最后兵部尚书石星定性戚家军就是造反。一周后,京军陈云鸿“统押防海南兵(戚家军),发回原籍。有不听命者,以军法从事”,由此戚家军编制被取消,没死的戚家军余部被遣散回南方,混编入南方各军,威名赫赫、抗倭最猛的戚家军最终消失。当年十二月,戚家军中的士兵胡怀德被认定为造反祸首在北京被凌迟,士兵李无逸则被枭首后传阅九边。蓟州兵变至此结束。

入狱的戚家军

三、真的兵变了吗

关于戚家军有没有造反,笔者更倾向于戚家军的确发生了组团抗议,这种抗议被王保恶意丑化为兵变。戚家军的组团抗议并非野心家的躁动,而是被不公平的待遇所激起。纵观蓟州兵变前后,戚家军没有提出任何造反口号和纲领,没有骚扰百姓,而且兵变一夜就被解决,由此看出戚家军“兵变”的无力。

首先就是戚继光和戚家军遭受不公平遭遇。戚继光治军严厉,和士兵同甘共苦,又不拖欠饷银,使得戚继光深受士兵爱戴。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革职,戚家军受牵连,从朝廷嫡系变成了杂牌,这就埋下了戚家军兵变的种子。

张居正

其次就是备受北军将领歧视。有明一代,南北矛盾十分突出,不仅是文官科举层面出现了南北之争,就连武将方面也有南北争斗。李如松是北方人,而当时的戚家军从主将到兵士都是南方人,所以平壤战役的首功被李如松归到了北方人杨元身上。负责抗倭战争的总指挥宋应昌写的《经略复国要编》也提到,平壤战役后李如松拒不给戚家军兑现奖赏之事。朝鲜兵曹判书李德馨也证实,戚家军的将领、南方人王必迪在平壤战役后怒斥李如松“不智不信不仁”。朝鲜人卢稷证实“初南兵先登有功,而李提督不为录功”。碧蹄馆战败后,李如松又把战败的锅甩给戚家军主将、南方人吴惟忠,致使吴惟忠被革职。

吴惟忠可是平壤战役的战斗英雄。当时戚家军猛攻倭寇严密防守的平壤城,戚家军主将吴惟忠奋勇登先、亲登平壤城“中铅洞胸,血流腹肿,而犹能奋呼督战”。此后吴惟忠驻守庆州,在防御倭寇的第一线,屡次大败倭寇,吴惟忠被朝鲜人尊为“南兵三营将”。戚家军治军严格,对朝鲜百姓秋毫无犯,也不拿朝鲜百姓一针一线。所以朝鲜人对吴惟忠有一致的好感。朝鲜文学大家裴龙吉给吴惟忠作的《天将吴侯颂德碑铭并序》就说“(朝鲜)乡父老具壶桨箪食,付余往犒……(吴惟中)一无所受”,甚至吴惟忠还出私银救助朝鲜穷苦百姓。所以蓟州兵变之后,《宣宗实录》说“杀害南兵(戚家军)之事,天下莫不怨骂石尚书(兵部尚书石星)、李提督(李如松)”。

吴惟忠

四、清洗蓟州和边防废弛

隆万以来,蓟州就是戚家军的驻扎地,由于戚继光的经营,至万历十年戚继光离开蓟州之前,蓟州镇已经建成了严密的火器城防体系,有大小炮台1194座,守军半数以上习练火枪、火炮,“空心敌台,蓄以军火器具,分布南兵守望无间”,如此严密的防护,使得隆万时期边境出现了难得的安宁,一时间草原不敢南下牧马。

但戚继光离开后,蓟州兵备开始废弛,朝廷也开始欠饷,极大地影响了蓟州士气。至蓟州兵变发生,蓟州镇的主力戚家军被遣散,蓟州其他北人各军的南方教官全部被开除,被南方教官训练成的蓟州北人军士则全部离开一线,沦为斥候、瞭望兵等辅助兵,新补充的北人军士疏于训练,造成蓟州镇兵备完全废弛。

蓟州镇

文史君说

自张居正被清算,戚继光被南调,吴惟忠被罢黜,至石门被屠,蓟州戚家军已经不可避免地和朝廷中央的政争扯上了关系。蓟州兵变20年后的1616年,努尔哈赤造反,后金屡次入侵内陆,都绕开北京,次次都是攻破蓟州镇,蓟州镇形同虚设,完全没有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也再不复戚继光时期九边第一镇的名声,所以从军事上看明实亡于万历。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诸葛元声 :《两朝平攘录》,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9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