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武状元林飙一番话,破解了宋朝的军队为何不强的道理

 历史解密坊 2022-01-24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富裕朝代,可是经济的富庶并未带来武功上的成就,反而在宋朝存在的几百年中,却被外朝轮流欺凌。至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南宋武官林飙的一席话令人深思。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无论是北宋王朝还是南宋王朝,其经济发展水平都位于当时世界的上游,任何同时代的文明都无法望其项背。与此同时,宋朝的文化也灿烂繁荣,在瓷器、茶叶与丝绸的强力输出中,中华文化也随之流入中亚、西亚、欧洲等地,深深的影响了世界的发展。

可奇怪的是,在宋朝经济繁荣的背后,却一直隐藏着一段尤为屈辱的历史,无论是辽国、金国还是西夏、蒙元,都曾与宋朝发生过巨大的摩擦,但最终的结果却都是以宋朝割地赔款而告终。更可怕的是,在北宋灭亡之时,徽钦二帝竟被金人掳走,满宫嫔妃公主也沦为奴隶,其惨状不可言说。正是因为如此,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才在《满江红》中愤懑的吟道“壮士饥餐胡虏肉,将军渴饮匈奴血”。

北宋灭亡之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临时政权,史称“南宋”。此时,南宋所掌管的区域地带仍以江浙为主,钱粮赋税依然充足,富庶程度完全不输于北宋。可怕的是,虽然南宋朝廷已经保住了政权,但是北方局势尚不明朗,蒙古人南下灭金,曾经不可一世的虎狼之师瞬间成为了待宰的羔羊,大金国随即土崩瓦解,成为了继辽国之后灭亡的强国。此后,南宋政权的劲敌瞬间变成了蒙元,而本国的军事实力却没有任何的增长。

为了摆脱目前的窘境,南宋最有活力、最具眼光的帝王宋孝宗赵昚决心改革,强大本国的军事实力,以此对抗外族的入侵。公元1180年,他委托丞相王蔺颁布了《补官差注格法》,锐意提高对军队武将的待遇。从国家层面而言,此次改革的确能为原本暮气沉沉的军队注入新鲜血液,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军中将官的素质。然而奇怪的是,《补官差注格法》推行的第二年时,参加武举考试者却寥寥无几,甚至考生座位上都是虚席,这不免令宋孝宗赵昚本人十分疑惑,于是他找来丞相王蔺,盘问其中缘由。

面对此种情况,王蔺也被弄得一头雾水,因为在他看来,武官制度的改革十分先进,其本身规定武举人从军五年即可成为将校级军官,六年之后还有机会升迁为巡阅使,这对于武举人而言,应该是难以拒绝的。可为什么武举人却“畏军如虎”呢?百思不得其解之下,王蔺叫来了自己的心腹林飙,询问其中的原因,却没想到,林飙的寥寥数语却令其如梦初醒。

林飙坦言,其实百姓中能中武举者甚少,每个人都十分珍惜从军报效的机会,但军中的规矩却令他们望而生畏,即使考生有幸考中武举,便也不太愿意在军中服役。原来,南宋军营的军规制度异常森严,上下等级划分也十分明确,一旦有人敢触犯上级军官的权威,便会遭受到鞭杖刑罚。武举人虽是习武之人,却也颇识文墨,知晓礼义廉耻,当众受罚会令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继而萌生退却的想法,如此便会导致武举考试的考生数量不增反减。

王蔺听罢林飙的话语之后,顿时恍然大悟,而当宋孝宗赵昚明白其中缘由后,也颇感震惊,毕竟身处高位的他每天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完全不会想到军中的残酷与上级对下级的欺凌。宋孝宗痛定思痛,最终下令,在军队中完全废除打骂士卒的恶习,若是发现上级军官以严酷手段惩罚士卒者,必须严惩不贷。宋孝宗赵昚的改革的确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改革之后的军队,其面貌焕然一新,参加武举考试的生源积极性变得空前高涨。

不过可惜的是,一时的改革终究难以改变大局,宋朝数百年的“重文抑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军队的孱弱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更重要的是,在军队训练及调遣的制度上,南宋仍然秉承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规矩,造成了前方战场“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尬尴局面,南宋军队的改革始终只是汪洋大海中一朵卷起的浪花,无力改变最终的结果。

谈到这里,我们也能够发现,其实我们在看待历史问题时,需要参考多种因素,而不是盲人摸象般的进行主观推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到理性观史。

参考资料:《大宋王朝》 雷武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