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297 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了用民 2022-01-24

图片

NO.297

李诵不是不想来,而是来不了。

就在三个多月前,他突然中风,虽经御医全力抢救保住了生命,却从此落下了残疾,不仅行动极为不便,还丧失了语言能力。

对于太子的病情,李适是知道的。

但在这个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他还是无比希望李诵能出现在自己的视线里。

然而,他失望了。

这让已经年过花甲的老皇帝大受打击,忍不住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回去后,李适就病倒了。

病床上的他依然心事重重:万一自己好不了了,李诵连他本人的身体都控制不了,能控制得了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大国吗?怎么办?

这样的心态对病人的健康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李适的病情迅速加重,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仅仅过了二十多天就撒手人寰,享年64岁。

死后,他被追谥为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

唐德宗李适在位27年,是唐朝中后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整个唐朝历史上也仅次于在位45年的玄宗李隆基和在位35年的高宗李治。

比起他的这两位祖先,李适的知名度要低得多。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他在继位之初励精图治,一心想要恢复大唐曾经的荣光,面对跋扈的藩镇,他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结果失败了,败得很惨——虽然曾经很接近成功,但最终还是跌落谷底。

此后的他和之前仿佛变了一个人,从鹰派变成了鸽派,从勇夫变成了懦夫,从心比天高的有志者变成了只知聚敛的守财奴,得过且过,做一天皇帝敲一天钟……

他就像一个过于自信的歌手,一开始把调起得太高,可后来发现根本唱不上去,无奈只好紧急转调,如此一来,歌肯定不会好听,对李适的评价当然也不会高。

后人有说他“志大才疏”的;有说他“察而不明”的;有说他“猜忌刻薄”的;有说他“聚敛无度”的;也有说他“用人不当”的……

可就是没人说他英明神武的。

提到他的贡献,最多也就是说他聚敛的大量钱财为后来他的孙子宪宗实现中兴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

是的,李适确实犯了很多错误,也用错了很多人,但换个人去,难道就一定能做得很好吗?

很难说。

毕竟,他在位时的唐朝,已经病入膏肓,要想妙手回春,绝非常人所能为。

我理解李适。

毕竟,他和你我中间的很多人一样,都只是一个曾有过远大梦想的普通人;他也和你我中间的很多人一样,曾经的梦想被现实打败,最终活成了自己当年最讨厌的样子。

扯远了,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回到现场。

李适死后,太子李诵的继位之路并不平坦。

在德宗李适病重的那段时间,以俱文珍为首(原先的两位宦官首领中,霍仙鸣已去世,窦文场也已退休)的宦官们隔绝了宫内外的消息,满朝文武都没人知道皇帝和太子的病情。

李适弥留之际,仓促召翰林学士卫次公和郑絪(yīn)入宫草拟遗诏,等两人赶到的时候,李适已经驾崩了。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之际,有个宦官发话了:内廷正在讨论继任皇帝的人选……

没等他把话说完,卫次公就打断了他:太子虽然有病,但他是嫡长子,朝野归心,他的继位天经地义,即使他的身体不允许,也要立广陵王(李诵的长子李淳)。否则,会出大乱子的!

郑絪等人也纷纷附和。

宦官们没有多话,只是冷笑。

因为他们都知道太子的健康状况——别说当皇帝治理天下了,自理大小便都够呛!

关键时刻,李诵的出现彻底打消了人们的疑虑。

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李诵硬是强撑着病体站了起来,在九仙门(大明宫的西北门)接见了禁军将领。

这下,再也没人敢多说什么了。

三天后,45岁的李诵正式登基,是为唐顺宗。

不过,李诵毕竟不能开口说话,自然也无法像正常的皇帝一样独立行使权力。

帮助他处理朝政的,是他当太子时的一帮亲信。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是两个人——王伾(pī)和王叔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