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的高考志愿

 新用户7859z2lD 2022-01-24

又到了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先出成绩,再报志愿,科学合理。想起自己当年高考报志愿的奇葩经历,至今仍然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

那时信息闭塞,又生长在农村,几乎每个人对自己将来想要报考的任何院校都不怎么了解。有限的信息或是一知半解,都是来自刚刚毕业新入职的老师或是家有大学生的亲友的介绍。

高考前学校辟出一间屋子,里面拉了几条绳子,上面挂着一些介绍学校情况的宣传海报,介绍的都是可望不可及的名校,对于一所县城内的重点高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才有兴趣去看。

记得当时所有可以报考的院校名字就印在几张报纸上,基本都是理科学生可以报考的院校,文科学生可以报考的院校只占了其中一个版面的一小部分,文科专业可选择的数量更是少的可怜。那个年代,不知为何制定那样的政策,要在高考前报志愿。根本不知道自己高考后成绩几何,怎么报啊?

那时没有现在这铺天盖地的招生宣传,也没有各种报考指导书籍,以及各种收费不菲的报考培训班和专业人士,家长和孩子们脑子里完全没有什么分数线录取线的概念,更不懂什么位次什么梯度级差。没有人指导,也没有啥科学依据,基本就是胡乱填报一气。

无知者无畏,反正是赌一把,便会有很多同学积极报考清华北大,也有很多同学怕考不上大学,平时成绩好也不敢高报,结果去了不理想的学校,抱憾终生。

而我,拿着那印有文科院校小小版面的报纸,对自己的未来完全无法掌控,只有听天由命吧。选择院校就看哪个名字好听,哪个专业看着顺眼。由于爱好写作,看到包头钢铁学院有文秘专业,不顾其在辽宁仅招两人的危险,立马填报了,然后果不其然被录取,成就了后来若干故事。

填志愿的时候,每人发了一份报名表,还有一个牛皮纸档案袋,要求用钢笔把自己的志愿填写在上面。老师一再强调不要填错,一旦错了,不能涂改,也没有备用的报名表和档案袋。填写时,一个个胆战心惊,生怕填错了,手抖得厉害,字都不会写了。填完,屁股底下都湿了,当然不是吓尿了,是因为过于紧张出汗太多了。

因为档案袋上的格子很小,报考的院校名字都需要简写。那时我除了听说过几个省内的师范院校的简称外,对其他院校根本一无所知。记得有一个黑龙江商学院,我简写成了黑商院。那时老师对院校名字也很陌生,拿着我的档案口袋看了半天,幽幽地说:“你胆子不小啊,这啥学校也敢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