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壬寅年“虎”字释意

 竹影潇潇 2022-01-24

墨杨不是柏杨

壬寅年是虎年。虎者,“虎”也。

咱们中国人对“虎”字很是偏爱。生小孩子取名,喜欢叫“虎子”“虎娃”;娃娃长得壮实,喜欢被说成“虎头虎脑”;当兵的,喜欢被称为“虎兵”; 带部队的,喜欢被称为“虎狼之师”;当了将军,喜欢被称为“虎将”,谓之有“虎威”,用“虎步”说矫健威武,用“虎帐谈兵”说商议军事;朝廷为官称臣,《诗.鲁颂.泮水》中有“矫矫虎臣”,《汉书.叙传下》中有“虎臣之俊”,韩愈的《奉酬振武胡十二丈大夫》中有“半岁迁腾作虎臣”。就连至高无上的皇帝,也喜欢用“龙行虎步”形容帝王仪态。

至于喻事,“虎”字使用更是广泛,如“猛虎添翼”、“猛虎插翅”,形容强者又添有利条件;“盘龙卧虎”、“藏龙卧虎”,形容隐藏不露的人才;“猛虎下山”、“虎虎生风”、“饿虎扑食”,形容进攻气势,等等。还有什么“虎跑”、“虎威”、“虎扑”、“虎跃”、“虎咽”、“虎啸”,云云。

虽说仅仅是一个称谓,因为沾上了“虎”字,便有了力量——王气、生气、强势顿生。故而,无论誉人还是喻事,“虎”字都有着“皆大欢喜”的相向力。

先说驮载于“虎”上的王气,唐人储光羲的《猛虎词》,把虎的王者之气说得气贯长虹:“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形象地道出了“虎乃百兽之王”的显赫。韩愈的《猛虎行》,以“群行深谷间,百兽望风低。身食黄熊父,子食赤豹麛。择肉于熊豹,肯视兔与狸”的佳句,描出了虎的王者威武与倨傲。元末明初画家汪广祥在《虎顾从彪图》上题诗云:“虎为百兽尊,罔敢角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则把虎的一腔柔情写得文采飞扬,与鲁迅的“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佳句相映。

再说“虎”字透出的生气。且不言“虎虎”词意本身,单说其借喻和隐喻,“虎”大多用于表现气势和气场。李白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诗中,用“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说大唐将士的英雄气派;杜甫的《蕃剑》,用“虎气必腾上,龙身宁久藏”,说英雄人物身上透出的气场;陆机在《猛虎行》中指看:“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清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指认:“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亮剑的战士形象。

至于用“虎贲”称谓精锐武士和英武强势,西周以降便肇始通用。如《孟子·尽心下》中有“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国语·鲁语下》中有“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周礼·夏官》有虎贲氏,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一直沿用到了唐朝废止。历朝各代,凡军中骁楚者,无不被冠以“虎贲”二字。西汉《集解》援引孔子十代孙孔安国的解析:“虎贲,勇士骼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从此,虎贲军成了精锐军队的代名词。史书上记载,北匈奴王曾率15万大军进攻西汉,汉武帝派三千虎贲军夜袭匈奴,不但打败了匈奴,而且打到了匈奴老家,灭掉了北匈奴王。解放战争中,叶飞的一纵、陶勇的四纵和王必成的六纵,被称为“华野三只虎”,陈粟逢战必用,一用必胜。尤其耀眼的是六纵司令员王必成,被称为“王老虎”,六纵在他的训练下成为一支名符其实的虎贲军,苏中战役歼灭了蒋介石的李默庵王牌军,之后又与有“虎贲军”之称的王牌部队整编第74师战涟水,两只虎贲军一直从涟水战到孟良崮,最终,人民解放军的“王老虎”歼灭了蒋介石的“虎贲军”。

孟良崮战役胜利雕塑

古代虎贲武士战场图画

说“虎”,最令人欣赏的乃是“虎胆”,它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不惧强敌的勇敢。尽管迄今并未见专门词条,但从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六》中的那个“老贼吃虎胆来,敢偷我物”管窥,虎胆大都用来形容胆量很大。因而,它便常与英雄联在一起。网络搜索带“虎胆”的影视片,可见一大堆。如《英雄虎胆》、《虎胆龙威》、《虎胆雄心》,如《虎胆奇侠》、《虎胆雄心》、《虎胆神鹰》,还有《虎胆悍将》、《虎胆义魄》、《虎胆勇士》、《虎胆雷霆》等等,说得都是“虎胆”配“英雄”的故事。倘若换上另一种生肖称谓,如“鼠胆”、“兔胆”、“狗胆”什么的,立马与“英雄”形象无缘。

英雄虎胆电影海报


“虎胆”令人赞赏,当然不是呈一时之勇的鲁莽胆大。宋代黄庭坚的 “伍生有胆无智略,谓河可冯虎可搏”(《题莲花寺》),道出了要义:一个人如果仅有胆量而无智略,只是一介莽夫,有勇无谋,乃是对“虎胆”的曲解。《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说:“此非有十二分才智,十二分胆识,安能如此”可见,胆量与见识是联在一起的,“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是认准了的大胆。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既不失时机又不糟蹋机会,是为“虎胆英雄”。胆量+见识=胆识,正是成功之母。当年,蔺相如敢于以身犯险完璧归赵,认准的是秦赵有和好的可能;韩信敢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认准的是兵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奋战潜能;关云长敢于单刀赴会,底色来自于镇守荆州对东吴的强势威慑。同样,1932年8月,红二师师长郭炳生带红五团叛逃,师政委彭雪枫月下追叛军,单枪匹马带回被裹胁的队伍,被毛泽东夸为“赵子龙式的'虎胆英雄’”,其一身胆量,乃是基于对红军官兵觉悟的底数自信。

明代袁宏道论策,在《策·第五问》中一语破“胆” ——“至於生死之际,坦焉若倦鸟之投枝,此岂寻常胆识所敢望乎?”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敢于胜利,方显英雄本色。“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正是英雄“虎胆”要义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