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里山七里山与八里洼

 aishyan 2022-01-24

济南老城很小,现在叫明府城,加上大明湖,充其量面积也不足5000亩。但这座城挺古老,明府城除了在城里留下“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以外,城外和老历城县周边,还留有许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村庄。

济南城区周边的村庄:有用姓氏命名的、有用泉水命名的、有用群山命名的、有用历史遗迹命名的、有用经纬路命名的、还有很多是用相距老城的路途命名的,比如像三里庄、四里村、五里沟、六里山、七里河、八里洼等很多。

站在英雄山(四里山)上南望,在五里山、六里山三山怀抱之中的烈士陵园南边,有一座绿屏般延伸出的山崖,高度有20多米,过去青石裸露,瘦骨磷殉,周围村民都习惯叫它悬崖山,它其实是六里山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济南1904年开辟商埠,城区建设需要大量石料,六里山成了老商埠城市建设的采石场。1948年济南战役胜利后,1949年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四里山和六里山之间修建革命烈士陵园。

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从此,六里山停止了采石,新采石场转移到了七里山,遗留下了这么一段100多米长的悬崖峭壁,悬崖根上原来还有一个采石的洞穴,可容纳几十个成年人,夏天在里面避暑特别凉快。我们同学小时候经常去爬悬崖,玩“抓特务”的游戏,比赛谁更勇敢,胆子小的往往爬到半崖腰就吓得“呜呜”哭泣。悬崖下1960年前后栽种的松柏树苗,现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绿色苍茫,悬崖已被“屏蔽”的几乎看不到了,那个开山采石遗留的洞穴也已经被严严堵上。因为悬崖山西边原来是个飞禽鸟道,每年春秋季节,成群的黄雀、金翅、靛壳等都在山的西口成群飞过,常有逮鸟人提着引鸟笼、粘杆子、撞网在那里捕鸟,运气好一天能逮几十只,有良心的逮鸟人多选几只公的留下,其余的都放掉,缺德的逮鸟人就都带走吃掉了。政府部门早已经严禁逮鸟,这种违背社会公德的恶习已被彻底封杀。

六里山往南是七里山,过去是山连着山,后来修六里山南路时把两座山分开了,后来两山间架了一虹“织翠桥”。七里山194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也是采石场,主要是济南石料厂在这里采料石,生产建筑材料。另外还有个梁庄大队副业队石料厂,规模较小。七里山分南七里山、北七里山,两座山头相距有800多米,中间还夹着一座山头,名叫小香山。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底是因为山名阴差阳错了,南边的七里山原来叫八里山,清乾隆版《历城县志》有明确记载:“禹登山又西北为大孤山......又西为八里洼之东山,山形至此中断。又西北,复起为八里山,以去城八里故名,明尹旻墓在山之阳。又北为六里山,明陈九畴墓在山之西。又北为会仙山,一名马鞍山。其西为四里山,又名赤霞山。”济南历史上没有七里山的命名,而五里山的顺势命名就更晚了,充其量也就30多年。

说到历史上的八里山,自然就引出了东八里洼和西八里洼两个村庄。历史上是先有八里洼,还是先有八里山的呢?当然是先有八里山,东八里洼、西八里洼当初都是因为靠近八里山而得名。有人说:“相传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有王、周、李、于四户人家,从直隶枣强迁至距离杆石桥八里的洼处,故有此名。”但据1640明崇祯年《历城县志》载:“旱(杆)石桥跨锦缠沟,嘉靖元年重修”。杆石桥据今400多年,比八里洼来历的传说晚了200多年,传说没有书证,自然难以可靠。

据八里洼村康兴贵老人说:“北山(七里山),山前原有阴(尹)家林,有石碑、石人、石马、石牛、石猪、石羊,传说石碑是皇帝所赐,此人是吏部尚书。林中树木参天,两个人环抱一棵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为了修炮楼把林中的树木全砍光了。”其实“八里山”之名南宋、金时就有了,何以为证?金《七十二泉碑》上有明确记载:“曰煮糠泉(四里山南)”,经请教几位研究济南历史的著名学者:济南史载只有一座四里山。结合《历城县志》“复起为八里山,以去城八里故名,明尹旻墓在山之阳。”及六里山、四里山的顺序排列,八里山至少比八里洼名字早了300年。济南老城里现有尹家巷,至今已550余年历史。《历城县志·古迹考》记载:“尹昊宅,县治东,今名尹家巷。”尹旻是明朝成化年间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傅,是当时“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之一。

那八里山何时消失的呢?自然与七里山采石场名气大有关,询问八里洼周围的老人们,回答是:“八里山?没听说过,只有七里山。”“七里山原来叫北山,有八里洼,没听说过有八里山。”“八里山?小时候好象影影绰绰听说过,早没人叫了,你不提早就忘了。”好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四里山、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八里洼。七里山、八里洼的名字说的人多,好记里程,八里山自然也就被慢慢淡忘了。

试想:若能举手之劳恢复八里山名称,英雄山风景区就是马鞍山、四里山、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八里山了。届时,风景区六山相连,岂不又增加一段佳话?另外,四里山、六里山、八里山,是指到泺源门(西门)的距离,而不是传说中到舜田门(南门)的距离。因为这几座山与南门之间有两条很大很宽的泄洪沟,现在叫广场东大沟和广场西大沟,明清至民国时候从这里去南门无路可行。

来源:新黄河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