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治慢性肾炎及名家临床治疗经验

 国粹古中医 2022-01-24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仅有10%~30%的患者系由急性肾炎演变而成,大多数患者无急性肾炎史,起病缓慢而呈进行性发展,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程长,治疗困难,目前一般认为本病与变态反应(可能与自体免疫)相关。

临床上表现为浮肿,高血压,尿常规检查,以蛋白尿管型及红细胞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根据1985年全国肾病第二次会议,慢性肾炎可分为:

①普通型:有肾炎各种症状,但无突出表现,24小时尿蛋白定量1.0~3.5克,有镜下血尿管型,亦有轻度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②高血压型:除一般肾炎症状外,以持续性中度以上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对一般降压药不甚敏感,易导致肾功能衰竭。

③急性发作型:在慢性过程中,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

④尿毒症:慢性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肾功能越来越坏,最后发展成为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指肾炎晚期症状)。自身体内代谢所产生的废物不能自尿中排出体外,使血液内废物大量积留而产生全身中毒情况,这种在肾功能衰竭基础上出现的综合病症,称为尿毒症。

慢性肾炎属中医“水肿”、“疲劳”等病症范畴。一般认为本病以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本虚者指肺、脾、肾之亏虚,其中尤以肾虚为主,可同时影响心、肝等脏,出现阴阳气血虚损等症状。其标实者包括诸多诱发因素及病理产物,如风、寒、湿、热、疮毒、淤血等等。这些病邪往往是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或迁延不愈的主要诱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正确分辨和处理正虚,邪实的标本缓急和主治轻重。如本病急性发作,可参考急性肾炎的治疗方法,以疏风、清热、解毒、活血、渗利等法为主;以浮肿、蛋白尿为主,可以温补肺、脾、宜肾摄精等法为主;以高血压为特征者,宜从滋肝养肾,活血凉血角度论治等等。

【辨证论治】

(一)普通型慢性肾炎:一般多从正虚辨治,以扶正为主。

1.肺脾气虚型

症状:如患者表现为面目虚浮,肢体浮肿,气短乏力,容易感冒,胃纳欠佳,腹胀腰酸,小便短少混浊。尿检有蛋白管型等舌质淡伴有齿痕,苔薄或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固表,温补肺脾为主,兼顾摄精固肾。

方药:方选参苓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处方:生黄茋15克,党参12克,白术1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枣皮10克,熟地15克,泽泻30克,杜仲12克,当归9克,枳实9克。

若汗出恶风,卫阳不固者,酌加防风、蝉蜕桂枝、细辛、汉防等。小便短少加白茅根,益母草各30克,二丑粉6~9克分吞);尿蛋白量多加芡实20~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2.肾虚精亏型

症状:症见浮肿,长期蛋白尿不减,伴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阳萎遗精,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者。

治法:益肾摄精。

方药:方取济生肾气丸加减。

处方:熟地24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枣皮9克,丹皮12克,桂枝9克,炮附子6克,川牛膝15克,车前子30克。

加减:若阳虚畏寒者,桂枝改肉桂6克,炮附子9克,或加仙灵脾15克,仙茅15克;偏阴虚烦热者,去桂附加知母,黄柏,桑寄生15克;镜检有血尿者加旱莲草20克,小蓟30克。

(二)水肿型肾炎

1.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性水肿。大多是由活动过多,感冒后肺气不宣所引起。病机为:肺失宣降,脾运失司,三焦气化不利。

症状:咳嗽喘促,恶寒发热,咽痛口渴,胸闷气憋有汗或微汗,高度水肿,以头面上半身为重,尿少色黄,腹胀便溏,食纳不佳,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浮滑数。

检查所见:尿常规,尿蛋白( ),红细胞10~15以上,白细胞2~4个,颗粒管型1~3个。

治法:宜通肺阳,开降肺气,运脾通利三焦。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处方:麻黄15克,生石膏30克,苍术9克桔梗9克,杏仁9克,连翘9克,赤小豆30克,白茅根30克,生姜9克,甘草3克。

2.肾性水肿

肾变期是慢性肾炎最复杂多变时期。以全身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及血清蛋白降低,胆固醇高为主证。开始往往无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这一时期常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经常容易反复发作,如果得不到治疗,最后病人能产生进行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症状:全身高度水肿,面色白或苍黄,腹部膨隆如鼓,四肢胀甚,食欲不振,肢凉怕冷,尿少色清白,大便溏,日约3~4腰酸疼痛,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或沉缓。

检查所见:尿常规,蛋白( ),红细胞(-),白细胞1~3个,NPN正常,A/G1~3克/3%~5%,胆固醇300~500mg

(1)面色苍黄,脉沉缓,舌苔白者,为偏脾阳虚。

治法:温运脾阳,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为主。

处方:生黄茋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30克,千姜6克,附片12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大腹皮15克葫芦壳30克车前子30克,桂枝10克,泽泻24克,草豆蔻10克。

(2)偏肾阳虚者:面色黧黑或晄白,脉沉细,舌苔白。

治法:温肾扶阳,利水消肿。

方药:真武汤为主,佐以五苓散加味。

处方:生黄15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生白芍15克,生姜10克,附片6克,木香10克,泽泻30克,肉桂6克,车前子30克。

(三)高血压型肾炎

一部份属肝肾阴阳失调所引起,此系由于久病,阳损及阴,肾阴虚亏,肝阳上亢是属上盛下虚,此症常在水肿消退后或将属晚期时出现,另一部分是属急性肾炎阶段,肾血管炎性变未能得到改善,导致血管轻度硬化,此系由于毒热内蕴,消耗肾阴,肾阴消耗肝火上升,此类多属急性肾炎患者,未获彻底治愈,拖成慢性所致。

1.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症状:头晕头痛,耳鸣,五心烦热,视物模糊夜寐不安,精神倦怠,口干,腰酸腿软,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细数。

检查所见:尿常规,蛋白( ),管型偶见,胆固醇高血压(160/110汞柱。)治法:滋阴补肾,柔肝潜阳。

方药:建瓴汤加减。

处方: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各30克生白芍30克,生地15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30克,苦丁茶15克,草决明15克,枸杞子15克,霜桑叶12克,怀牛膝15克。

2.真阴亏耗,命火式微,阴阳失调。(此为肾炎晚期)。

症状:头晕目眩,睡眠不佳,腰胀酸软,畏寒肢冷,夜晚手足心热。舌质淡,舌体肥大,脉沉细稍数。

检查所见:面色苍白无华,血压180~200/120~130汞柱。

治法:滋补肝肾,调摄阴阳。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天麻勾屯饮加减。

处方:生、熟地各15克,枣皮12克,山药15克,生白芍30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30克,女贞子15克,龟板15克,枸杞子15克,远志10克,肉桂30克,茯苓10克,鹿角霜15克。

3.肾阴损耗,肝火上冲。

症状:头晕疼痛,烦躁易怒,耳鸣,口苦咽干,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检查所见:尿常规:蛋白( ),红细胞15~20个,白细胞3~5个,血压130~150/100毫米汞柱。

治法:滋补肾阴,平肝清热。

方药:天麻勾屯饮加减方。

处方:干生地15克,五味子10克,山药15克,桑叶15克,菊花12克,生白芍15克,丹皮10克,苦丁茶15克,草决明15克白茅根15克,贯众炭15克,珍珠母30克,天麻15克,钩藤30克。

中医名家关于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经验汇集:

  • 刘志明

慢性肾炎总是虚实相兼的病证,虚的一面,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肾虚等,临床表现明显,已得到普遍的重视。而实的一面,常为虚象掩盖,容易被疏忽。

然而,实邪在慢性肾炎的各种类型、各个阶段都是存在的,并且对于正虚的程度、疾病的过程都有极大的影响,不能不高度重视。

实邪有痰饮、瘀血、湿热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湿热,这是慢性肾炎最基本的病理因素,可以说,没有湿热,就没有慢性肾炎。

尿液的变化足以证明。无论是哪种类型,也不论在哪个阶段,凡慢性肾炎都必有尿液的变化。其特点是尿中蛋白、细胞都增多,并常出现管型。总之是沉渣增多,趋于浑浊,而浑浊正是湿热的显著标志。

从治疗结果也证实了湿热的存在。

慢性肾炎患者大用温补之后,疗效不显,如能注意清化湿热,效果就比较满意。

例如,我曾治傅某某,男,42岁。患肾炎已2年多,尿蛋白常在( ~ ),腰痛乏力,下肢酸困,稍有浮肿,纳食乏味,小便黄少,面色晦滞。舌根苔黄腻,脉细滑。辨证属下焦湿热久稽而致肾虚,立法清利湿热,补益肾元。

处方:猪苓12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滑石15克,阿胶12克,石韦24克,茅根24克,玉竹15克,桑寄生、牛膝各9克,生黄芪18克,甘草6克。

以上方加减,调理半年余,诸症皆除,尿检转阴。

病人已恢复工作,追访两年正常。这例虽然正虚,但都以清热利湿为主,而且补虚之药也都选清和活泼之品。黄芪用生而不用炙,就是取其清和,以免助热;补肾用牛膝、桑寄生而不用熟地、萸肉,就是取其流通,以免恋湿。

总之,在慢性肾炎治疗中,清化湿热不容忽视。

  • 张镜人论

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损伤脾肾气阴所致。脾虚则运化无能,肾虚则关门不利。

于是水液潴留而形成浮肿,精气不藏而出现尿蛋白及管型,热伤阴络,镜检可见红细胞。

其病因应着眼于湿热,病位应着眼于脾肾。证属虚实错杂,治宜标本并顾。

面目及肢体浮肿者,治疗重点在促进脾气的转输水湿与肾气的开阖功能,兼佐通利水道,防己黄芪汤当列首选。

镜检尿蛋白高或有管型者,治疗重点在加强脾气的摄取精微与肾气封固功能,兼佐滋养阴分,当用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酌入莲须、芡实涩敛及米仁根、石韦、大蓟根清化湿热。

尿中白细胞多者,采用知柏八味丸合连翘、银花藤、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尿中红细胞多者,宗小蓟饮子加贯众炭、荠菜花、仙鹤草、金樱子根等。

慢性肾炎,既称慢性,疗法务崇平稳,王道无近功,难求速效,且本虚标实的疾患,处方遣药,贵乎权衡主次缓急,切戒猛剂躁进。

  • 陈以平论

以往我常认为肾炎以脾肾阳虚居多,但经过多年临床,我感到滋阴法在肾病治疗中也十分重要,尤其在以下几种情况应用较多:

1.急性肾炎恢复期。此时邪热渐清,常出现津伤液耗之肺肾阴虚之候。若予滋养肺肾阴津佐以清热利湿之剂,病情便可顺利缓解。此期切忌大剂温补,否则常可导致病情反复。

2.IgA肾病。这类患者常诉咽痛、腰酸,持续镜下血尿,蛋白量通常不多,每遇外感发热之后,症情加剧,甚至可以出现肉眼血尿。我院一组IgA肾病(共23例)其中表现阴虚火旺者占55%,持续镜下血尿不消,我认为阴虚络阻是其主要病机,用滋阴补肾之知柏地黄合二至丸配合祛瘀止血之品,病情较快好转。

3. 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肾性高血压患者常见到面色萎黄,腰膝酸软,有时还觉得肾区有灼烧感,如热水流过,常伴耳鸣、耳聋,总之以肾虚为主要表现,我常以建瓴汤合杞菊地黄丸同时加入大剂量益母草治疗,通过滋肾活血法治疗,一些患者的血压可渐趋平稳。

4.狼疮性肾炎。这类病人除与一般肾炎一样有水肿、蛋白尿外,还常诉咽痛,腰酸,心悸,疲乏,面部升火,皮肤瘀斑,脉象细数,舌红少苔,阴虚内热夹瘀之象较为明显。

我在治疗这类病人时常以益气养阴活血为主要治则,很少用温热药。急性期在上述治则中加入清热解毒之品,缓解期着重益气养阴,常用药物如党参、丹参、生地、女贞子、首乌、黄精、天麦冬、当归、川芎、益母草等。

5.肾病综合征中许多病人使用激素后,常会出现阴虚夹有湿热之症候,此时若投以温补,尿蛋白反易增加。

我曾遇一病人,患肾病综合征三年余,初用激素有效,但递减激素后症情反跳,由于长期使用激素,以致面部满布痤疮,肢体浮肿不消,腰酸,耳鸣,皮肤湿疹,手足心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沉细。

前医投以大剂黄芪、当归、熟地、苍术,尿蛋白不减,来我处就诊后,根据辨证,改用滋阴活血法,药用生熟地、龟板、鳖甲、首乌、覆盆子、桑椹子、益母草、当归、地骨皮、地肤子、知母、黄柏等,递减激素并加用小剂量瘤可宁4毫克/日,蛋白尿很快转阴,停用瘤可宁后仍未反复,病情完全缓解已二年余。

综上所述,在肾病中由于邪热羁留,或因激素长期使用,容易灼津耗液,蛋白、红细胞又都是人体之精华,长期流失也是肾阴亏耗之原因,因而时时注意滋补肾阴,是治疗肾病的重要原则。

在肾阴亏耗的同时,常可见到夹瘀、夹湿、夹热之象,故在滋阴补肾同时配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法往往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从现代药理来看,滋补肾阴的药物如首乌、黄精、女贞子、枸杞子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本院曾报道养阴药鳖甲、元参、天冬、女贞子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养阴药对某些细菌还有抑制作用。由此可知肾病中使用滋补肾阴法可能通过调节免疫、控制感染来改善患者机体状态而收效。

  • 时振声论

慢性肾炎的病程很长,病机复杂,多呈正虚邪实。一般中医治疗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有水肿者,可按水肿论治,无水肿者,可按虚损论治,但慢性肾炎在病程中可以夹外邪、夹瘀血、夹湿热、夹湿浊、夹水停,有时可以同时夹有数种邪实。因此还要根据证情的变化,辨证施治。

脾气虚损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大枣汤;脾肾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真武汤,右归丸加党参、黄芪;肝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杞菊地黄汤;脾肾气阴两虚者,可用参芪地黄汤、大补元煎。

气阴两虚进一步发展则可导致阴阳两虚,脾肾阳损进一步发展而阳损及阴,亦可出现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进一步发展而阴损及阳,也可致阴阳两虚,其临床表现与气阴两虚相似,但畏寒肢凉较为明显,舌体可以胖大,脉亦沉细无力,治宜阴阳两补,可用金匮肾气丸、地黄饮子、人参龟鹿丸等。

慢性肾炎本虚标实,予以辨证论治,常可使蛋白尿逐渐消失。由此可见,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是很复杂的,虽然与脾肾不固、精微下泄有关,但影响脾肾不固的因素很多,故治疗上绝非单纯健脾固肾所能奏效的。

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是一大难题,一般中医辨析其病机有二:一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一为脾气虚损、水湿上扰,皆可按辨证治疗。惟肾性高血压多伴有瘀血内停,故治疗时还应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赤芍、泽兰、红花、三棱、莪术之类,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之。

慢性肾炎有血尿者,一般也有两种不同病机,一为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一为脾肾两虚、血失固摄,前者可用知柏地黄汤、猪苓汤、小蓟饮子、导赤散等;后者可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无比山药丸等。

亦有反复外感风热而出现血尿者,可清上治下,以疏散风热之银蒲玄麦甘桔汤治之(药如方名),为经验方可获良效,出现血尿则必有瘀滞,因此活血之品如琥珀、三七、马鞭草、刘寄奴,可分别不同情况选用之,能使血尿尽快消失。

由于激素的使用,常可使原来的夹湿热者迅速化火,出现热毒内盛的表现,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宜清热解毒,方用银翘败毒散、五味消毒饮,通过清热解毒法的运用,不但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有时也可使病情得到缓解。

  • 王铁良论

慢性肾炎多为气阴两虚,湿热蕴蓄所致。气阴两虚为病之本,湿热蕴蓄为病之标。

故治疗时,首先要考虑标本兼顾,即益气滋阴,清利湿热。

根据我们的经验,临床上常用清心莲子饮加减,药用:党参30克,黄芪30克,麦冬20克,地骨皮15克,黄芩15克,莲子15克,车前子15克,茯苓15克,金银花50克,茅根50克,枸杞子2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如果伴有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可将参、芪用量减至10~15克,或者不用,同时加入连翘、板蓝根、冬瓜皮、紫花地丁等清热利湿解毒之品。

如果尿中红细胞增多者,在清利湿热的基础上,加用蒲黄炭、黄芩炭、益母草、仙鹤草等凉血止血的药物。

尿中白细胞增多者,除以清利湿热为主、益气滋阴为辅外,还常用萹蓄、瞿麦、蚤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如果气阴两虚为主要特征时,我们常于原方中加太子参、芪的用量至50克,同时加重滋阴药物,如生地、龟板胶、鹿角胶、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等。

本方加减也适用于激素依赖型的病例,对于那些已服用激素,并在激素递减过程中,出现反跳现象的病例,运用本方治疗,也可收到尿蛋白逐渐转阴以及顺利地撤除激素的效果。

  • 张永华论

祖国医学无“肾炎”之病名,多从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论治。我认为肾炎初期(所谓“风水”阶段)多为“水病及血”,是因水分代谢不良而导致肾脏“血瘀”,到了慢性期则多为“血病及水”,是由肾脏血瘀进而影响了水的代谢。故我治疗肾炎主要着眼于血、水二字。

采用养血活血、化瘀渗湿为法。选用四物汤与五苓散化裁,拟成主方“肾炎速效汤”,在此基础上随症加药。经本人多年临床应用,获得较好疗效。

主方组成为:当归12克,赤芍10克,川芎8克,生地12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2克,泽泻10克,芦根15克,滑石12~18克,生蒲黄6克,官桂1~2克。此为一般成人量。

肾阳虚明显者,加制附片3〜5克;肾阴虚明显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15克;白细胞甚多者,加金银花15〜30克,生黄芪30〜60克;血瘀严重,尿中蛋白持久不消者,加三七粉或血竭5〜3克。

  • 朱良春论

慢性肾炎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其发病的诱因,而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的失调,乃是构成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补泄并施,益气化瘀,通腑泄浊,庶可奏功。兹就其治疗谈几点体会。

一、慢性肾炎整个过程中,脾肾阳虚是主要证型,因此,温补脾肾是重要的法则。

在实践中我认为附子、仙灵脾、黄芪是关键性的药物,除舌质红绛,湿热炽盛者外,均应选作主药。附子、仙灵脾不仅可以温肾,而且还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黄芪益气培本,促进血循,兼能利水,均有助于肾功能之恢复。其它则随证用药,因证制宜。

二、我在实践中发现益气化瘀补肾汤(自拟)对隐匿型肾炎疗效最为显著。

我观察了10例,4例完全缓解,5例基本缓解,1例部分缓解,全部获得疗效。某医院曾分别拟定5种治法(①清热凉血法;②健脾益气法;③补肾法;④活血化瘀法;⑤单方、验方治疗隐匿性肾炎,疗效不够满意,34例中原有蛋白尿( )以上者18例,治疗后无1例消失。

我认为是否由于将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等法结合起来的方药对隐匿性肾炎才具有较好的疗效。当然,我们观察的病例不多,还有待于今后临床进一步实践和探索。益气化瘀补肾汤由生黄芪30g,全当归、川芎、红花各10g,丹参30g,仙灵脾15g,川续断、怀牛膝各10g,石韦20g,益母草120g(煎汤代水煎药)组成。

加减法:①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各型慢性肾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继发感染,出现严重蛋白尿者,去黄芪、红花,加金银花、连翘、漏芦、菝葜各15g,地鳖虫10g,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g,蝉衣5g。②各型慢性肾炎以肾功能低下为主者,加炮山甲8g。③临床辨证为阳虚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巴戟天;肾阴虚者加生地黄、龟版、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脾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苡仁;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加太子参30g;肾关不固加金樱子、芡实、益智仁;浮肿明显,并伴高血压者,加水蛭2g(研末,胶囊装,分吞)以化瘀利水;血尿者加琥珀3g(研,分吞),茅根30g,血压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g,广地龙15g。

三、关于水肿的消除,温阳、益气、化瘀、泄浊、渗湿、养阴均可利水。

我经常用生黄芪、制附子、石韦等,特别是益母草用大量,有明显的活血利水作用,屡用得效。如尿少短涩者,另用蟋蟀20g、沉香5g,共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6粒,每日2~3次,有较好的利尿之功。

四、肾之闭藏失职,精气外泄,出现大量蛋白尿,并导致体内精气大亏,出现低蛋白血症。

气为阳,血为阴,阳不摄阴,失去对血中水液之制约,致使水液泛溢于肌肤,流注于脏腑。尿蛋白消退困难,除辨证外,可加重石韦用量,因石韦有消除肾小球肾性病变,有抑制过亢之卫气之功。近代研究,也认为有抑制免疫反应之效,一般可用30~60g。

仙鹤草、益母草对消除尿蛋白亦有效。或用生槐米、土茯苓各45g、菝葜30g亦佳。血胆固醇高者,加强运脾之品。颗粒、透明管型多者,应加强滋肾、补肾之品,如山萸肉、枸杞子等。

五、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虚为本,湿热、水毒、浊瘀为标。尤其在尿毒症阶段,更不能只治本,不治标。

因此,血尿素氮和肌酐指标明显升高,这是观察尿毒症轻重的重要标志,所以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在温肾、补肾的同时,必须配合化湿热、利水毒、泄浊瘀之品,才能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而有利于危机的逆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有抑菌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解除肾小动脉痉挛、增加肾血流量、抑制或减轻变态反应性损害等作用。

在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阶段,由于尿素氮和肌酐持续升高,浊阴上干,出现频繁呕吐,症情危笃,服药困难,采取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也可以说是“中医肠道透析法”。部分药液可在结肠内吸收,部分则直接发挥作用,它对呕吐、厌食、乏力、高血压及防止感染与出血,有明显作用,并可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使此等毒性物质从肠道排出,还可降低血钾,减轻肾周围水肿,改善肾血流量,有利于肾功能之恢复,促使症情好转。

灌肠方由清泄、解毒、化瘀之品组成:生大黄10~20g,白花蛇舌草、六月雪各30g,丹参20g。有阴凝征象者加熟附子15g、苍术20g;血压较高或有出血倾向者,加生槐米45g、广地龙15g;湿热明显者加生黄柏20g;阴虚者加生地黄、川石斛各20g。合方煎成200ml,每日1~2次,保留灌肠。

同时推注“醒脑静”注射液,每次2~4支,加10%葡萄糖40ml,缓缓推注,每6小时一次。一般次日神识即清,呕吐亦止,即改为每日2次,继用3日。并予温肾解毒、化瘀利水之品,如熟附子10~20g,生白术20g,姜半夏10g,紫丹参、六月雪、扦扦活各30g,党参15g,绿豆、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g,黄连2g,另用益母草120g煎汤代水煎药,每日1剂。加减法:肌酐和尿素氮不下降者,加白金丸6g(包煎);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各30g;血压较高或有出血倾向者加生槐米45g,广地龙15g。

症情稍见稳定后,即重用黄芪90g,仙灵脾30g,以温肾助阳,益气利水。若尿量少者,另用蟋蟀10g,人工牛黄1g,琥珀4g,共研细末,胶囊装,每服4粒,每日2次,有解毒、化瘀、利水之功。

六、舌体的胖大或瘦长,是预测肾炎预后的指征。

慢性肾炎舌体瘦长而薄者,预后险恶。舌体胖大者,预后较佳。因舌为心之苗,而心与肾均属少阴经,足少阴肾经络舌本,有内在之联系。

七、巩固问题:慢性肾炎由于病程较长,体气亏虚,在治疗好转情况下,必须继续治疗,以期巩固,切不可停药过早。

在病情稳定后,应长期服用丸剂以巩固疗效,偏阴虚者可选六味地黄丸,偏阳虚者则用金匮肾气丸。

而冬虫夏草不仅可以巩固疗效,而且有改善肾功能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对尿素氮和肌酐均有降低作用,同时对其以外的中分子代谢产物可起到某种调节作用,是治疗重度慢性肾炎和巩固疗效之佳品。每日用1g煎汤,连渣服用,或研末胶囊装盛,每日服4粒。其缺点是价格昂贵,货源又紧,难以推广。现在人工培养者,亦可代用。

同时,慢性肾炎病人在康复期要注意生活多样化、节律化,静中寓动,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做些户外活动,以适应时令变化,避免呼吸道感染,以免诱发宿疾;在饮食方面要以清补为主,不宜食用辛辣刺激以及含盐分过高的饮食,这对于配合药物治疗,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 邹云翔论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后天必本先天为主宰,先天必赖后天为滋养。脾虚失运,胃阳不足,均可导致土不制水而水聚为病。

胃主降浊,胃气降则诸浊阴皆降。只有胃的降浊,才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大小肠,从便溺而消。

故肾主二便与胃之降浊相关。可见,无论脾还是胃,在生理病理上与肾均有密切的联系。

慢性肾炎水肿期或肾病综合征,水肿日久,反复消长不愈,甚至全身水肿,纳呆便溏,神疲乏力。此时应健脾渗利,方选防己茯苓汤、春泽汤加减,并重用白术、苍术、茯苓、苡仁等药。

晨起头面肿甚,小便量正常,则宜补脾化湿为主,不宜过于分利,方选参苓白术散加黄芪、赤小豆等。脾胃气虚不运,易致水停为肿;水湿停聚又易致脾胃气滞。气滞水停,气不行,水难消。故对水肿日久难消者,应注意调气。除疏肝调气外,调理脾胃气滞亦不容忽视。

肾炎水肿长期不消,腹部胀大,皮肤增厚,小便不利,时有呕恶,常用五皮饮、大橘皮汤加减,可加苏叶梗、莱菔子等药。如为其他证型兼有水肿,脾胃气滞,则可在辨证方中选加苏梗、橘皮二味,尤其是苏梗用量宜偏大,可酌情用至20~30克,临床效果颇佳。

肾炎蛋白尿常须从脾胃调治方能取效。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脾虚气弱最为多见。常见气短纳少,倦怠无力,腹部微胀,大便不实,脉细,苔薄白等。方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并重用黄芪、白术。如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尿检有蛋白,则以补脾固精为主。并重用芡实、怀山药、黄芪、白果。

脾虚湿困或脾胃湿热在肾炎蛋白尿中颇为常见。脾虚湿困者多见胸脘胀闷,纳少便溏,头重,身微肿,脉细濡,苔白腻。治以胃苓汤、参苓白术散加减。其中苍术可用至30克,白术可用至20克,茯苓可用至30~60克。如为脾胃湿热,则多见胸闷纳差,口干而饮水不多,口粘口苦,心烦,尿黄或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对于蛋白尿持续不降,经多种方法治疗无效者,尽管病人可以没有湿热表现,但我们认为患者可能存在隐性湿热病灶,可在辨证方中加用青风藤、黄蜀葵、辣寥、爵床等药治疗,常能取得明显效果。

对于雷公藤治疗无效的病人,采用上述几味祛湿清热解毒类药亦能取得显效。常用量均为30克以上。脾胃湿热病人,用药宜轻灵,不宜大剂峻补或单纯补益,否则易致湿热壅滞难化,蛋白尿难消。

慢性肾衰病人脾胃功能紊乱往往较为突出,如恶心呕吐,口粘纳呆,便秘或腹泻,舌苔黄腻或水滑、或焦黄起刺等。故调治脾胃在肾衰的治疗中十分重要。

如湿浊中阻,症见呕恶频繁,舌苔白滑,选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旋覆代赭汤加减常能取效。加用苏叶10克,苏梗30克,止呕效果颇佳。或用太子参30克,半夏10克,九香虫10克,代赭石30克,水煎服,亦能取得明显效果。

如果呕恶不甚,以口粘纳差,舌苔白腻或薄黄腻为主,则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若舌苔黄腻,则加用蒲公英、石韦、墓头回;若大便干,则加大黄;若尿酸高,则加玉米须、黑橹豆衣。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肾衰湿浊中阻,或脾胃湿热(须伍用清化湿热药)轻症,不但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能降低血中尿素氮、尿酸。

对湿浊化热或脾胃湿热证,亦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苏叶黄连汤加减亦常有效。如果患者便溏纳差,神疲气短,脾胃虚弱较为突出时,则以异功散加味调治。如用大黄治疗肾衰,使用不当,而致腹痛、便溏、纳呆,甚至心慌气短,此乃正气不支,应立即停用,或改用保留灌肠法,同时口服调补脾胃汤药,常用六君子汤、八珍汤等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