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退腻苔,舌苔厚腻,麻杏苡甘汤等

 北京润雨 2022-01-24

腻苔在临床当中最常见,多种慢性病都可出现,肿瘤病人更为常见。腻苔主要分清脏腑,即分清在肺、在脾还是在肾,分清寒热虚实。

在肺,常用麻杏苡甘汤、清震汤

三年前,一个肺癌的病人,舌苔比较厚腻,未放疗、化疗,我坚持用麻杏苡甘汤、清震汤,未加抗癌药,病人存活三年。

在脾,一般常用藿朴夏苓汤加草果,在中焦比较重视用草果这味药,用10-15g,效果不错。

在肾,考虑用真武汤。温阳化湿,水湿潴留,阳气不能为温本,气机不畅,水湿沉积,在化湿基础上常用“温阳三味药”,茯苓、白术、附子这三味要是胡老的经验,特别是肚脐以下的湿浊比较明显的,特殊情况时,舌苔厚腻,大便干,双下肢怕冷的,这种情况下重用熟地黄,熟地60-90g,退腻苔效果比较好。

最后一个去腻绝活,在辩证基础上加白矾5g【不用煎,用药汤溶解就行】,退腻苔很快!



麻杏苡甘汤组方与麻杏石甘汤类似,均可用于治疗太阳阳明合病,其中麻杏石甘汤为外邪里热,而麻杏苡甘汤是太阳阳明合病夹湿(外邪夹湿),且太阳、阳明都不明显,故方中麻黄、杏仁的剂量偏小,而用生薏苡仁利湿。另一个治疗外邪夹湿的方子是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主治寒湿在表,无明显热象,麻杏苡甘汤则多见发热症状。除发热外,麻杏苡甘汤证还可见肢体酸痛沉重、苔白腻或黄腻、小便不利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

麻黄半两,杏仁十个,薏仁半两,炙甘草一两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匕者茶匙也,四钱匕者四茶匙也。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

如果到了黄昏的时候病情加重,叫做风湿。这个病是因为伤于【汗出当风】,所以流了汗千万不要吹风,或者是【久伤于冷所致也】,就是你常坐于很潮湿的地方,从牢房里出来的人大多是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证,或者外面当兵回来得到的风湿。这种症是湿已经渗到了关节里面去了,引起的痛,也是属于寒湿的一种。

麻杏苡甘汤和麻黄加术汤是两个治疗风湿的处方,从症状来看很类似,但有个差异:麻黄加术汤的痛在皮肤表面,麻杏苡甘汤的痛在关节里,特别是皮肤表面黑黑的。所以,当看到病人皮肤特别干燥又兼有风湿关节痛时,就是麻杏苡甘汤证。一个在皮肤表面,一个是皮肤表面再进一步到关节。

那白术也可以去中焦湿,为什么要用薏仁?第一,凡是仁剂可以通利大便,让湿往下焦走;二薏仁能收表湿,治疗皮肤太湿引起的皮肤病,像小孩皮肤化脓,长很多疮,就可以加薏仁进去。

一般来说湿在中焦的人,平常肠胃消化都不是很好,你把麻黄汤里的桂枝去掉,改为薏仁,就是麻杏苡甘汤。而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就是麻黄汤,而麻黄汤发汗太快,结果造成风去了,湿还没去。如果把桂枝去了,桂枝去了以后,麻黄是没有办法到达表的,只是微微出一层汗。

所以,麻杏苡甘汤常常用在,只要一遇到阴雨天,关节就开始酸痛,寒湿在肌肉关节上面的时候。麻黄加术汤专门治疗寒湿在表。另外,如果寒湿到了血脉神经上面的话就变成防己黄芪汤了,此时的主要症状是表虚,表虚的话一定有汗。

所以,当遇到桂枝汤证的时候,医生开发表的药太多,造成汗漏不止,呈现脱水状态,此时要桂枝汤加炮附子,不用黄芪,黄芪是补气。所以炮附子是紧急的时候使用。如果,随便给炮附子,会使本来风湿需要发汗发掉,结果炮附子一下去,病人从防己黄芪汤证变为麻黄加术汤证,湿跑到肌肉外面但无法出表,因为被炮附子固住了。当你晓得这个病情的时候,一剂防己黄芪汤下去,病人也会得汗自解。

防己长的像车轮一样,它会绕着血管外面走,能够去血管外面膜的湿。

文源走近汉唐经方



麻杏薏甘汤

[出 典]

金匮要略

[组 成]

麻黄 5.0g 杏仁 4.0g 薏苡仁 5.0g 炙甘草 10.0g

[效 能]

通经解表,袪寒除湿。

[主 治]

治外感风湿,见一身尽疼,发热,午后较甚者。

[应 用]

肌肉风湿、筋肉痛、关节风湿、关节痛、神经痛、汗泡、身体麻痹、指掌角化症、冻伤、疣赘、湿疹、水虫、白癣、头皮屑、喘息、妊娠浮肿、喘咳发热。

[说 明]

本方治风湿蕴于经络,周身疼痛,对身湿身疼,效果颇着。风湿,是由于发汗时当风,或久受寒冷所袭而引起,故发生全身疼痛,及每在傍晚时分热必增剧,为本方之主要目标。皮肤常有汗出,或浮肿,或袪燥没有光泽,又头上有很多头皮,也是运用本方的目标之一。

本方是在麻黄汤中,取去桂枝,而换入薏苡仁。薏苡仁为治风湿痹的要品,具有渗经络之湿,除筋骨中之邪气不仁的效力,并可治血燥,及滋润皮肤的袪燥,且协同甘草除病;麻黄能发散体表之水;杏仁则协同麻黄去除上部之水并治喘息;四药协力,共奏通经解表,怯除风湿之功。

[加 减]

 1.身疼腰痛:加防己、黄耆。

2.风湿搔痒:加金银花、连翘。

3.小便难利:加木通、生地。

4.关节胀痛:合芍药甘草汤。

[用 法] 

饭前温服。

[备 注]

风湿,即偻麻质斯(风湿症)和神经痛等,其症状为周身疼痛。风水的主要症状是浮肿,风湿和风水也有虚实两证,实证宜用麻杏薏甘汤,虚证则用防己黄耆汤。

[经验]

例:迟某,女,42岁,干部。患痹证有年,近因春节操劳,汗出受凉,而膝踝关节疼痛加重,左踝肿胀不敢着地,且痛引踇趾。

半月后来诊,患者仍畏寒恶风,肿痛不减,至暮身觉微热,胸闷气促,晨起咳嗽,口干不欲饮,唇舌暗赤,苔白腻微黄,脉弦稍数。询其月事,常逾四五日而至,夹有少量血块。此为风湿在表,微有化热,肺气壅滞,经络瘀阻。先以麻杏苡甘汤宣肺解表,祛湿清热。

处方:麻黄10g,杏仁10g,薏苡仁25g;甘草10g,防己15g,姜黄15g,红花10g

水煎服,取微汗避风。药后温覆得汗,肿痛俱轻,身热不显。继用当归拈痛汤、宣痹汤加减,服药半月余,肿消痛除。


例:王某,男,40岁,教师。5天前患病,自觉周身不适,骨节酸痛,近3日发现两小腿有散在性多型性红斑,尤以两踝为著。

经某医院检查,周围血象正常,血小板计数为120×106/L,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患者两踝有瘙痒感,微恶风寒,身重无汗,周身酸痛,日晡发微热,体温37.5℃左右,舌苔薄白,脉浮而数。此系风湿外袭,郁而化热,波及血分所致。投以麻杏苡甘汤汤加秦艽10g,丹皮15g,赤芍10g,初服取微汗。

1剂尽,全身痛减,2剂服毕,紫癜不发。继服2剂,诸症俱除。

例:吴某,男,48岁,农民。1周前自觉感冒,4日后发现晨起眼睑浮肿,未逾三日即肿遍全身,恶风无汗,身体酸痛,午后身有微热,小便短赤,大便稀薄,舌淡苔白滑,脉缓滑。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蛋白(+++),白细胞3—5个(高倍视野),红细胞满视野(高倍视野),透明管型2—3个(低倍视野),诊断为急性肾炎。以“腰以上肿当发汗”之法治之,欲投越婢加术汤,但思患者身热不甚,口不甚渴,且舌淡有齿痕,用石膏恐有寒凉伤中之弊,故予义麻杏苡甘汤加味:

处方:麻黄15g,杏仁10g,苡仁40g,甘草5g,茯苓20g,白茅根30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取汗。进2剂,小溲增多,水肿渐消。再进2剂,肿消大半,脉静身和。后以五苓、四君加减,调理10余日,肿退食增。尿常规:蛋白微量,红细胞、管型均转阴性。追访半年未复发。

总之,运用麻杏苡甘汤必以风湿(水)在表,微有化热为主要病机,以身体疼痛、午后身热、微恶风寒为辨证要点。初服半小时左右,加盖衣被取微汗,持续30—60分钟,必令通身汗出,且不可如水流漓。汗后避风1日,食以糜粥为佳,忌食生冷黏滑、油腻厚味,以健脾胃运化之权,使病速愈,尤防复发。



【麻杏石甘汤】:麻黄二钱、杏仁三钱、生石膏八钱、甘草二钱。 

1、麻黄——入肺、膀胱经;性味:辛温;功效:发汗解表平喘利水。既能宣肺平喘,又能发汗利水泄热。

2、石膏——入胃、肺经;性味:辛甘大寒;功效:清热泄火,除烦热止渴生津。功能入肺清热平喘,且能清解胃火止渴生津润肺。

麻黄石膏二药相伍,共领施治之纲,故共为君药。

3、杏仁——入肺、大肠经;性味:甘平或苦温;功效:止咳平喘,降气润肺利便。既可助石膏润肺降气泄热,又可助麻黄化解肺热壅实咳喘,故其为辅臣之药。

4、炙甘草——性味:甘平;入十二经;功效: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其功,即可以顾护胃气,以防石膏之大寒伤脾伐胃,又兼能调和麻黄、石膏之寒温相济共益,故而其堪称左使。

综上所述,纵观此方,虽药仅四味,但立意巧妙,堪称精当严谨,不仅清、宣、降三法俱备,更相济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正所谓: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寒咳喘伤,辛凉宣泄效力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麻杏石甘汤”,实则为一款辛凉解表方剂,其主要功效,就是针对于风寒侵入人体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且无论有汗、无汗等热壅于肺,咳嗽、气急、鼻煽、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见数等此类外感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之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等,皆可以本方施治。

常规感冒所引发的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及顽固性咳嗽、小儿支气管肺炎等,若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翕,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象浮数等症。均可以“麻杏石甘汤”施治,治疗方药可拟:麻黄6g、苦杏仁9g、石膏24g、甘草6g(此为成人剂量,儿童可酌减药量)。

大量实践证明,以本方合理加味化裁施治,对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邪未尽,热邪壅肺等病症均可治疗。如肺热较甚,壮热汗出者,可加重方中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如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者,则方中石膏用量宜减轻,并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另如痰多气急,方中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再如痰黄稠而胸闷者,方中可添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等,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麻杏石甘汤,不仅是中医中药的智慧结晶,现代医学(西医)也在对其进行实验研究,目前,西医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哮喘、荨麻疹等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从现代免疫学角度分析,哮喘和荨麻疹均属第一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第一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首先要控制其发生的几个主要环节,其中防止过敏原进入机体外,在机体方面,可控制IgE(免疫球蛋白)的产生;阻断IgE与肥大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以及解除效应器官反应等。通过采用大白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说明麻杏甘石汤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证明本方还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器官反应的作用,可缓解由于抗原刺激而增强的肠管蠕动,能保护肠管中肥大细胞免受抗原的攻击。

上述实验表明,麻杏甘石汤对肥大细胞脱颗粒、抗原刺激致敏肠管释放组织胺以及对致敏肠管蠕动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方治疗第一型变态反应的机理(Ⅰ型变态反应,也叫I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反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的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免疫球蛋白))。

对于“麻杏石甘汤”的精当立方巧妙施治,后世医家多有赞誉:

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以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方溶和无间,以相助成功,是以奏效甚捷也。

如:《伤寒论讲义》中亦言: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一倍,借以鉴制麻黄辛温之性而转为辛凉清热之用;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以治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柯琴言:“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适足以招祸。故青龙以无汗烦躁,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也;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存胃中津液也。此但热无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内外之实热,斯溱溱汗出,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  

正如歌诀所云:仲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后世更作此方歌赞誉该方:

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方剂名】清震汤,出自金·《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方又名“升麻汤”。

组成】升麻、苍术各一两(各30克),荷叶1张。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5克,水煎,食后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清热燥湿,清上止痛。

主治】雷头风,症见头痛,耳响如闻雷,头面泛起疙瘩,脉浮弦,苔薄白。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血管性头痛等病症。

血管性头痛:以本方为主治疗68例,以头痛强度减轻或发作间隔延长为有效,治疗2~3个疗程后,临床总有效率97.1%。(《陕西中医》2006年第3期)

方解】本方用治雷头风,方用升麻清上焦之热,苍术燥湿健脾,荷叶清热祛风。临床应用以头痛、头中如雷鸣、伴头面起核块肿痛为辨证要点。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久泻不停。

方歌】清震汤治雷头风,升麻苍术两般充,荷叶一枚升胃气,邪从上散不传中。


藿朴夏苓汤

处方:杜藿香6克, 真川朴3克, 姜半夏4.5克,赤苓9克 ,光杏仁9克, 生苡仁12克 ,白蔻末1.8克 ,猪苓4.5克 ,淡香鼓9克 ,建泽泻4.5克。

功能主治:理气化湿,疏表和中。治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烦疼,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次痞闷,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或沉细似伏。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感证辑要》卷四补。

摘录《医原》卷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