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完这组30年前的新年照,才明白为什么如今的孩子不愿意过春节

 等着l70smp782j 2022-01-24

这个春节,多花一点心思,给孩子多一些仪式感;

把春节变成孩子难忘的“烙印”,就是他童年里温暖的印记。

作者 | 可乐妈

马上要到春节了。

谁知前两天,儿子却突然对我说:

“妈妈,我其实一点也不爱过年。”

我觉得有点诧异,便问他:

“为什么呀?我还以为你很喜欢过节呢。

之前过万圣节、圣诞节的时候,你不是都玩得很开心吗?”

儿子却摇了摇头:

“万圣节可以在家cosplay(角色扮演),圣诞节你和爸爸会送我礼物。

可过年呢,一点意思都没有。”

听了儿子的话,我陷入了沉思。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变得越来越淡,春节也渐渐成了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文章图片1

不禁回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的新年,那是独属于70后、80后这一代的记忆。

以前,腊月一到,就要开始置办着过年了。

文章图片2

就像有一首童谣里唱的: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那时候,没有网络购物,也没有送货上门,每一样年货,都需要自己去集市上挑选。

文章图片3

在人山人海的集市上,爸爸买了不少瓜子、花生、榛子之类的炒货。

文章图片4

妈妈在卖春联、挂历的摊位前挑了半天,比了又比。

最终,还是选了那本她一开始就看上的,画着胖娃娃的挂历。

文章图片5

连一贯节俭的奶奶,也难得大方了一回,足足秤了两斤的什锦糖。

付完钱,又向小贩多讨了一块,转身递给了眼巴巴的我。

文章图片6

赶完集,就要开始准备各种吃食了。

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大人杀猪。

只需一声吆喝,小小的院子立刻就站满了人。

主人家忙着招呼,帮忙的商量着怎么抓,而像我这样看热闹的小孩,则个个都踮着脚、用力抻着脖子。

文章图片7

随后,一道道平日里吃不到的美食就被端上了桌:

猪头肉、炸丸子、猪血肠……

其中最让我怀念的,还是炼猪油剩下的猪油渣。

文章图片8

小孩子们围着锅边打转时,看着油渣随着起泡翻滚,袅袅的油香盘旋升起。

只盼望着火大一点,再大一点;

油出得快一些,再快一些。

等猪油渣出锅后,更是顾不得烫,便匆匆塞到嘴里,感受瞬间爆开的油花。

文章图片9

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些鸡、鸭、鱼。

再蒸上一大锅白白胖胖的馒头。

出锅前,有的人家里还会把一小块儿红纸蘸上水,再将五根高粱秸秆儿捆在一起,蘸上被水浸湿了的红纸,给馒头点五个红点,以示“鸿运当头”。

文章图片10

那时的新年,是赶集时爸爸妈妈牢牢抓住我的手,是寒风里裹着肉香的炊烟。

尽管忙忙碌碌,一想起却满是充实与幸福。

文章图片11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大人也愈发忙碌起来。

那时候没有繁华的大商场,只能靠妈妈嘎吱嘎吱地踩着缝纫机,为孩子们赶制新衣服。

文章图片12

爷爷一边嘬着小酒,一边用蘸满墨水的毛笔写春联。

那笔酣墨饱的字迹,邻居见了,也想讨要一副。

文章图片13

奶奶盘着腿,坐在炕上剪窗花。

上下翻飞的小剪刀,一会儿剪出个大蝴蝶,一会儿又剪出个小喜鹊。

文章图片14

爸爸的理发店,也到了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

男人们多半要剪个干净利落的平头,女人们则想着烫一个时髦新潮的卷发。

文章图片15

有句谚语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妈妈告诉我们,因为“尘”与“陈”谐音,只有从腊月二十四开始,扫除陈旧,把晦气扫出门,新的一年才能迎接福气。

文章图片16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大人们熬的浆糊。

熬好的浆糊闻起来香喷喷的,稠的话,还能拉出半人高的丝儿。

文章图片17

等猪圈鸡窝旁贴好了“六畜兴旺”,米缸面缸旁贴满了“五谷丰登”,院子里的水井都贴上了“川流不息”时,我就知道:

真的要过年了。

文章图片18

那时候的新年,是花棉袄,是手写的春联,是随处可见的红色。

那段时间,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过年”。

妈妈也总是笑眯眯地回答我,快了快了。

文章图片19

那时候没有手机、游戏,孩子们却总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快乐。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没一会儿,就留下满地的纸屑,和难以消散的白烟。

文章图片20

孩子们闻声赶来,捡起未能爆炸的散炮,揣进兜里。

直到口袋都装不下了,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文章图片21

拉着小伙伴们一起打雪仗,等妈妈要不耐烦了,才拍拍裤子,急匆匆地跑回家。

正好看见第一锅饺子,在盘子里冒着热气。

饺子的香气,一下子勾起了肚里的馋虫。

和大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到肚子溜儿圆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手中的筷子。

文章图片22

吃完年夜饭,孩子们还是兴奋不已。

每个人都瞪大了双眼,一直熬到大年初一的零点。

向家里的老人磕个头,说句吉祥话,眼睛却一直盯着长辈手里的红包。

文章图片23

有一回,我兜里揣着“巨额”压岁钱,几个一元钱的钢镚儿,和小伙伴们出去疯跑。

回家以后,才发现不小心丢了一个。

一连好几天,只要想起这件事,就忍不住心疼,也不出去玩了。

爷爷得知后,没有说什么,而是默默掏出了一张布满折痕的一元钱,又抓了一大把什锦糖一并递给我。

连吃了七、八个高粱饴后,我才又好了起来,蹦蹦跳跳地出门了。

文章图片24

那时候,我们企盼过年。

总觉得,过年就意味着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却未曾想过,那些疼爱我们的人也在这年复一年中,渐渐老去了。

文章图片25

可如今,一转眼30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他们不再期盼枕头底下的新衣服。

毕竟,新衣服想穿什么时候都能穿,不用再等到大年三十。

文章图片26

他们也不再期待年夜饭。

那些寻常的鸡、鸭、鱼、肉在饭馆、超市随处可见,早都吃厌了。

文章图片27

他们甚至不再期盼过年。

对他们而言,那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聊天守岁,窗外烟花爆竹噼啪作响,狼吞虎咽吃着年夜饭的场景,真的很难想象了。

他们的新年过得比我们那一代要便捷、丰盛得多。

但同时,也比我们空虚、无聊不少。

去年,我和孩子爸爸带着儿子一起回老家过年。

有了全年无休的超市,我们再也不用人挤人地去赶集、囤年货了;

家里也不再熬浆糊了,透明胶一贴就完事;

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但和春晚一样,在一家人眼中只剩下索然无味……

整个新年,儿子一直在抱怨农村没有wifi,屋里没有厕所,问了一遍又一遍“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

到了这一代,关于新年的仪式越来越精简,以至于孩子们对春节的期许都被精简掉了。

没了仪式感,节日变得不再像节日,年味也变得越来越淡了。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作家小麦芃芃说: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仪式感,他就会从中获得怎样的价值观。”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曾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

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超过了学业、事业上的成功。

尤其是家庭传统。

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与其费尽心思地考虑过年吃什么、穿什么。

到不如营造一些适合当代孩子的仪式感,为这个节日赋予特殊的意义,比如:

  • 给孩子准备一份新年礼物

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能让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也能赋予他们爱人的能力。

这件礼物不一定贵重,可以是一支花,可以是一张贺卡,也可以是孩子一直想要的那一件玩具。

重要的是,通过送礼物,让孩子明白背后的意义:

无论如何,我们始终爱着、珍惜着彼此。

  • 全家一起大扫除

今天,一起大扫除不再仅仅是为了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掸拂尘垢。

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整理和收纳的能力。

让他们明白: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拥有了多少的物质,而在于拥有独立的能力和告别过去的勇气。

文章图片30
  • 邀请孩子一起制作年夜饭

拿出我们珍藏已久的餐具,给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务,问问孩子食物应该如何摆盘。

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里,寻找家的温度和爱的踪迹。

  • 每年拍一张全家福

每年春节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拍一张全家福。

即便有一天,孩子长大成人,也不会忘记:家是他们的退路和后盾,家人之间的爱和亲密也永远都不会消失。

  • 计划一次全家出游

新年假期,与其三个人在家各自捧着手机,倒不如计划一次出行。

目的地不一定很远,可能只是家附近的景点或是公园。

让孩子穿着新衣,怀着期待,和父母商量着目的地,相信这一定会成为他们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实际上,仪式感不需要那么多的繁文缛节,也不必大费周章。

可能只是花了一点小心思,多了一点小用心。

但至少,日后我们的孩子提起新年,想到的不再只是抢红包和玩手机;

未来某一天,当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时,也能从冬日里的那一抹红色,和家庭中那吹不散的温度中汲取力量。

点个【赞吧】,这个春节,请用人间烟火气,还给孩子一个年味满满的童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