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友司自铎【刘志红】

 太行文学l苑 2022-01-25

说来有点玄乎,结识司自铎老师竟然源于我们都是唐兴顺先生的粉丝。那是2016年的秋天,由于生活相对安稳了,我又开始在文学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由于当年就经常在《安阳日报》副刊上读到唐兴顺先生的散文,如今有了闲心,就很想找来他的文章读一读。可是,对于文学界,我还是两眼一抹黑。之前只在网站投稿,根本没有信心、也不知道该去哪儿投稿,当然也就没有结交一个本地文友。有次在网上读到唐先生的一篇人物散文,喜欢得不得了。当时,迫切地想结识唐先生,希望能够把他所有的文章都找来读一读。然而,就是实现这样一个愿望都是不能的。
 
那天,就在那篇人物散文下面的留言区,我看到了一个人的QQ号,他在回复一位文友的话,他给了唐先生作品很高的评价,说希望能够把唐先生之前出的书都买来读一读,问谁知道哪儿能买到,可以加他交流。我立即两眼放光——总算发现了一个本地文友。就加上了他。虽然成了好友,但是几乎没聊过天。只知道他是安阳人,爱好文学,非常喜欢唐先生的作品。他说,有机会来林州了我们可以见一面。直到我们结识一年半后,他才因为来林州办事,我们一起去见了唐先生。
 
他,就是后来我称为大哥的司老师。
 
司老师中等身材,面容清秀,双目炯炯,目光清澈而温和,文质彬彬。及至后来读到他的那些饱含深情、富有文采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就是专业搞文字工作的,最起码应该是与文字有关的工作,谁知后来才知道他居然是搞管理和财会方面的工作,与文字非但不搭边,而且还相差甚远。
 
后来才慢慢了解到,他也是因为工作原因,一直没有好好去写作,直到2015年才开始动笔写作,但是他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第一次投稿就被《安阳日报》采用了,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不但经常在本地报刊《安阳日报》《安钢报》《文源》上发表文章,也经常发到省级报刊上。短短六年来,他已经发表了近二十万字的散文。


交往多了,才发现司老师是一位对文字特别痴迷、虔诚,待人真诚的人。

他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就会爱到骨子眼里,对自己欣赏的事物会欣赏到骨子眼里。

司老师正像他写的竹子一样,是位谦谦君子。常常处处为朋友考虑,时时保持一颗向文友学习的心,即使对方的水平不如他,他也会用十二分的真诚去对待人家的文字。他读文友们的文章就要读到精透,没时间就干脆不读,读,就一定要深读精读,绝不泛泛而读。他这是对文字的虔诚,也是对作者、对文友的尊重。

他读我的文章并不多,但是只要每读一篇,总是要留下精辟的评论文字。也常常看到他转发的自己喜欢的作家、文友的文章,总是配以精彩的评论文字。

从1995年开始,司老师在《安阳日报》读到唐兴顺先生的文章后,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本土作家。据司老师说,只要在报上读了唐先生的文章,他都仔细地做了剪报。他这个习惯至今还在延续。

有一年春节,司老师在南乐老家过年,他让女儿、侄女和外甥女诵读唐先生的散文,每读一篇发30元红包。小辈们立马欢跃起来,积极响应,抢着朗读。那个晚上,司老师发出去一千多元红包。

对文字的热爱,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像司老师这样不但自己爱之入骨而且还要延伸给小辈们的也不多见吧。


司老师为人实诚,你对他一分好,他恨不得还你百分好。

说来惭愧,我跟司老师结识四五年来,我没为他做过什么事,倒是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帮我。

当年,常常在安阳的一些报刊上发一些文章。稿费少,从来没有当事去领过。他只要得便,就尽量帮我领了,通过微信发给我。我所有发在安阳报纸上的文章,他都细心地帮我保存了样报。还常常专门跑文联去帮我领刊发我文章的《文源》。一次,他来林州办事,他交给我一个很厚的档案袋,里面装着刊发我的文章的报刊。

及至后来我的作品在安阳获奖的证书、奖品,还有省级作协会员证书等等,都是他帮我代领,利用来林州办事时,再转交给我。我说请他吃饭,他说好啊,就吃你们林州的特色菜——烩菜,我最喜欢吃。我就常常真的跟他去一品烩菜馆吃烩菜。还没坐下呢,他居然先去收银台把钱付了。我说你看看你,每次都是我请客,你管掏钱,他笑着说,我有相对稳定的工作,挣钱比你容易,没啥负担,你现在正是养家糊口不容易的时候,花钱的地方很多。有一次,我抢先往收银台走去,他大手一揽,说,你要管付,以后再来林州就不吃饭了!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知道按他的个性,他这认真的人从来都是说到做到,我只好让到一边。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明明是为文友办事,却还要自掏腰包请文友吃饭。

我本来是个胆小自卑的人,在跟司老师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的君子之风,他的正直、真诚、友善,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他这里处处得到的重视和尊重,让我觉得这是位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也慢慢变得大胆了。遇到为难的人际关系,问他怎么处理,他会给出我合理而温厚的建议。由此我知道了他为人处世主张温和宽容,这是他性情温和的一面,但也有原则有底线,如果触及原则和底线也是绝不让步的,这是他作为男子汉刚硬的一面。

工作生活中有烦心事了,也会找他倾诉,他都会尽自己所能地帮我。有时因为一个问题,我这个个性比较强的人会坚持己见,哪怕我的坚持差之千里,司老师也选择温厚地解释,或者干脆避开,从不跟我争锋相对。没事的时候,我常常数月甚至大半年都不跟他联系。而他也光怕打扰我,极少主动联系我。偶尔有事主动联系一次,也总是先问问忙不忙?没打扰到你吧?语气里蕴含的真诚和小心翼翼常常让我感动又惭愧。

鉴于他文学上的成绩,无论是在公司还是文学圈里,大家都尊称他为司老师,而我因为他默默地对我的支持,像极了一位温厚的大哥哥,不知从哪天起,我忽然就改称为大哥了。我没有亲哥哥,从他这儿,让我感受到了有哥哥的温暖温馨。原来,在哥哥面前你可以随便挑刺,你可以为所欲为,他都不会与你计较,你忙了,或者光顾着玩了,好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没跟他联系了,他也在那儿默默地关注着你,而从不去打扰你。只要你哪天需要他帮你做事了,一呼他就出来了,他会不遗余力、跑前跑后地去为你忙活。这是我从司老师这儿体会到的“大哥”的含义。

有时候我也自问:别人都尊称大哥老师,你这样是不是没大没小呢?可是我又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由于我更喜欢走进小说的世界去一探深幽,而司老师却钟情于散文,我们对文体的偏向不同,写作路子不大相同。善解人意的他总是觉得我时间宝贵,怕打扰我写小说,自己有了新作品从未主动发给我欣赏。他又是个低调的人,从不在朋友圈晒自己发到报刊上的新作。所以,我读到他的文章并不多。

当我开始捧读他的新书《眺望洹水》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他作品的魅力。才惊叹原来散文也可以写得这么千转百回,这么曲径通幽,这么浩然大气。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遣词造句都是我该仰望的高度。我为之前没有好好欣赏、学习他的作品而深感愧疚。

我不会写文学评论,但我读完《眺望洹水》却很想把我心中浅薄的感受说一下。

司老师的作品丰富、题材多样。

历史怀古题材,如《安阳老城的胡同》中,可谓是大手笔,引经据典,贯穿古今,什么仁义巷、小颜巷、乔家巷、洛阳巷一个个从历史中走来,打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之烙印,演绎着历史的风云,承载着时代变化的烟云。主题厚重,语言精炼,寥寥数笔即刻画出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极具代入感,仿佛那人那事就发生在眼前。安阳城区系列作品,我读出了一种博大的情怀。《洹河月色》,月下漫步中,遥望那轮明月抚今追昔,感叹“童年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童年”的历史更迭、人事变迁中作为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微弱。

描写自然风物的文章,如《洹园初雪》,意境优美,语言灵动,内涵深刻。由眼前的雪之美联想到自己人生中的那个冬天,是大姐的“风雪豪情”鼓励“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梅园竹韵》,竹的身姿之美,品质之美,被老师灵动的笔描摹刻画得入骨三分。“我看到每一根竹子或枝繁叶茂互抱成丛,或相依相扶如绿玉坠地,或翠接云天纵横交错,各呈异姿交相映照。”“翠竹,朗朗乎有君子之风,淡淡然有雅士风范;翠竹,虚心劲节,淡泊处世,无怨无争,唯以绿荫报天地,将美德贞操奉世人;翠竹,傲然挺立,默然含情,涤荡着尘世上的龌龊!翠竹做成的笙管笛箫更显流韵逸然,慰藉了多少人间灵魂!世人观竹赏竹,如能受到竹的启迪,人间岂不清净了许多?”
 
只有对竹、对人生体察到骨子眼里的人,才能从灵魂深处发出这么清雅灵逸的文字,是赞竹,更是提醒世人学习竹的气节与品质。
 
人物散文中,《奶奶走在七月七》里善良可亲的奶奶“不管见了谁家孩子,掏出糖果就塞到孩子们的手里”,“奶奶从家里取出仅有的几十元钱,迈开一双小脚,风也似的跑到大爷家,把钱塞给大爷,说:'快上县医院吧,救人要紧,别耽误了啊!’”

从《我的老师建华先生》里我看到了一位和蔼可亲、多才多艺、爱生如子的好老师。

还有具有石之品性、坚韧顽强的二哥,端午节顾不上吃饭顶着毒日头步行八里路给我们送粽子的姥爷等,他都用细腻的文笔,通过鲜活的细节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仿若就在眼前,仿就是读者的亲人、邻居、朋友。
 
爱竹的司老师具有了竹的品性和气节,喜欢雪的司老师自然沾染了雪的纯洁与空灵。愿司老师继续用那双纯澈的目光去探寻纷繁之中的那一抹清幽,用那颗洁净而高贵的灵魂去感触喧嚣中的那一缕纯粹,去聆听这个时代的风声。
 
【作者简介】:刘志红,笔名雪飞扬、刘红,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教育工作,有作品刊于《阳光》《短篇小说》《佛山文艺》《牡丹》《新安江》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