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史——【北京猿人】#中国历史#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简称北京人。出土于北京房山区周口...

 文超公馆 2022-01-25
中国古代史——【北京猿人】
#中国历史#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简称北京人。出土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堆积层中。首次发现于1927年,其后又于1949年、1951年、1958~1960年、1966年,以及1978年以后,多次进行发掘,共出土有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1块,零散的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共153颗,大约分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猿人遗址堆积物厚达40米以上,人类化石即出土于上部34米的不同地质层位中。据用古地磁法、铀系法等多种断代方法测定,北京猿人的体质形态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原始性,身体各部位的进化不平衡。头骨进化较为落后:顶部低平,前额后倾。眉嵴粗壮、突起,左右相连。头顶正中有一条自前向后的矢状脊。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厚一倍。脑容量据推算约915~1225毫升不等,平均为1059毫升,小于现代人脑容量1400毫升的平均指数。北京猿人吻部突出,下颏后缩,牙齿粗大。面部较短,形状呈下部膨大,上部内缩,颧骨高突,鼻骨扁而宽。面部最宽处位于外耳门附近。这些特征比猿类有较明显的进化,又与现代人有较大的差距,处于猿类向现代人进化的过程中。北京猿人的四肢进化较头骨为快,基本具有现代人的形态。其下肢股骨的大小、形状、肌肉附着点,已与现代人很相似。其中还出现了股骨脊,说明北京猿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但骨壁较厚、髓腔较小,仍是原始性的体现。上肢骨除保留与下肢骨相同的原始性外,上臂骨、锁骨、腕中月骨等更接近于现代人的骨骼形状,表明北京猿人的双手已经能够比较灵巧自如地作出各种形态和动作,以从事各种劳动。北京猿人体质形态发展的不平衡性,证明劳动对人类体质的进化起有决定的作用。在北京猿人生活的洞穴中,出土有10万余件石器和石片。制作石器的石片多采自于洞外河滩的脉石英、石英岩、燧石等砾石。采用锤击、碰砧、砸击等方法,打制出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多种类型的石器,是为劳动工具。在洞穴中还发现用火的遗存,由灰烬、木炭、烧石、烧骨等叠压堆积而成,有些地方厚达6米,反映出北京猿人不仅已经使用火,并能够控制和管理火。这对于促进人类体质的发展,抵御自然界的侵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层中,还出土了剑齿象、豹、熊、斑鹿、披毛犀、猕猴、豪猪、野马、羚羊、竹鼠、大河狸、水獭、水牛等动物的化石,说明北京猿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曾屡经变化,除洞穴附近有山地,平原外,还曾出现过草原、沙漠、河湖、沼泽。早期气候偏冷,中期以后逐渐转暖。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北京猿人在洞穴中过着群居的生活,从事采集和狩猎劳动,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在灰烬中发现的烧骨,有些已被敲破,表明北京猿人已食用熟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北京猿人依靠群体的力量维持着生存。但受自然灾害、疾病和猛兽侵害等因素的影响,北京猿人的死亡率很高,寿命很短。据对人骨化石鉴定的资料显示,死于14岁以下者竟占约40%以上。这也说明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和恶劣的,尽管如此,北京猿人仍创造出人类的原始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