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基于现象的学习”来探索世界!

 基础教育研究 2022-01-25

本篇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基于现象的学习”这一教育改革具体的内容。

>>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左)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道德纳(右)获得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不管是摘得诺贝尔化学奖桂冠的生物学家,还是Innocentive上以 “局外人思维”解决世界 500强公司难题的 “业务爱好者”,除了个人的天赋和悟性,依靠的都是包括教育体系、科研体系、政策体系在内的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近些年来,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芬兰、日本等国家不约而同选择了跨学科学习的改革路径。尤其是芬兰,其以跨学科学习为本质特征的“基于现象的学习”(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已经成为全新的教育标签。

“基于现象的学习”在很多方面接近于项目化学习,不同之处有两点:基于现象的学习必须是跨学科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而项目化学习既可以是学科内、多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的;基于现象的学习由学生对世界产生的疑问驱动,这是另一个 PBL,即 问题化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本质特征。

在芬兰赫尔辛基附近的拉赫第综合学校,学生们通过为期9周的跨学科项目,也就是“基于现象的学习”来探索世界,提高创新创造力。佩特瑞·埃罗( PetteriElo)是该校教龄超过 12年的资深教师,在近日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召开的全球教育研讨会上,他介绍说,虽然芬兰教育部只要求所有中小学每个学年必须至少组织一期( 9周)基于现象的学习,但在很多学校,实施力度都比硬性规定的大得多。

比如,拉赫第综合学校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每年都会参加两期统整4门科目的基于现象的学习。近期,学生们探索的话题是“可持续发展”,统整了物理、化学、地理和数学。地理部分聚焦于北极和全球暖化,数学部分训练统计学技能。

埃罗坚定支持基于现象的学习,但他的有些同事却在采纳跨学科学习时显得比较迟疑。尤其是到了初中,当教师们开始进行分科教学时,协调跨学科学习项目的运行就比较复杂了。另外,埃罗的很多同事都表达了对角色转换的不适:毕竟从一个位居中心的“知识传授者”退到一边成为“支持者”,一下子难以接受。

还有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跨学科学习。“当说到基于现象的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教师们就会认为,他们只要袖手旁观孩子们的自由探索就可以了。”

埃罗说,但其实并非如此。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们必须确保学生们具备某个特定话题的基础知识,否则他们就连选定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都很难,更别提产出成果了。

教师们必须教授学生如何提出合适的研究问题,以便导向有趣、参与度高有时甚至是原创性的研究。有时,他们还必须暂停学生们主导的调查实践,教授和示范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程序。

埃罗就发现自己不停地在传统的直接教导型教学和学生需求驱动的调查实践型教学之间切换。这种循环往复的切换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在最合适的时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并马上应用到项目中。

比如在学生视频访谈一位教授之前,埃罗会帮他们准备合适的采访问题,然后才让他们自己主导整个过程。“当孩子们不需要我时,我会适时隐退,”埃罗说,但他并不是无事可做,“我像蜜蜂一样来回飞舞,在每个可教的时刻(teachable moment)适时教授和示范,但内容不是知识,而是技能。”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习内容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也是基于现象的学习在一开始就设立的一个核心目标:提高课程内容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相关度。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对精英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能适应变化,积极进取,接受新事物,会交流与合作,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会自我管理,能辩证思考,具备商科、艺术和科技等多学科综合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