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它属于中医学“消渴症”的范畴。中医对其认识已经有几千余年的历史,在长期的诊疗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关于“消渴症”的理论和诊疗方法,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从中医角度浅析肝脾肾三脏与糖尿病的关系。 从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多变复杂的表现来看,本病是由于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尤其与脾、肾、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脾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脾虚是糖尿病的发病之本。《索问·脏气怯时论》说:“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篇》云:“脾脆……善病消痒。'明·《慎斋遗书·渴》:“善多食不饱,饮多不解渴,脾阴不足也。”赵献可·《医贯·消渴》:“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其间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近代医家张锡纯说:“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 脾主运化,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能发挥“散精达肺”、“化生精微”、“水精四布”、“通调水道”的功能,以致生化不足、津伤阴虚。又因脾主升,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浊内聚、运化无力,精微不能正常代谢。 临床见到糖尿病患者,倦怠乏力,口微苦,痰多恶心,腕腹胀满,小便淡黄、腹泻,皮肤有疖肿等等,舌苔白腻或有黄腻,脉缓等,都是脾虚湿热内生、湿浊内聚的证候。 脾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饮食不节是形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因为常食肥甘、醇酒、厚味,引起湿热内蕴、壅遏不化、脾胃困顿,运化失司,糖代谢受到严重影响。《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肿满,故其气上泛,转为消渴”。 二、肝肝失疏泄是引起糖尿病重要病理因素。《灵枢微蕴·消渴解》:“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肝强旁克脾土,肝损下及肾阴,影响脾的运化和肾藏精的功能,导致糖代谢失调。 精神刺激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怒伤肝引起气郁化火或肝阳亢盛,木强克土,运化失职,进而肝血郁滞。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视网膜病、糖尿病血液高凝倾向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有关。古人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百病生焉。'《灵枢·五变》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饥肤,故为消痒。”《临证指南医案》:“心境愁忧,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三、肾肾虚是糖尿病久治不愈或糖尿病晚期的重要病理因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和生长发育,阴虚下损肾精,气虚伤及肾阳及素体阴虚、房劳过度造成肾失固摄,肾不藏精,或肾阳虚衰,出现频尿、多尿,阳痿、腰疫肢疲,头晕耳鸣,消瘦乏力及老年人发病率高等等。 肝脾肾三脏,在生理上有火生土、水涵木的相生关系。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在临床上出现虚实二端,此虚者,阴虚(肺、胃、肝、肾阴虚)、气阳虚(脾、肾)、气阴二虚、阴阳二虚等等。实者,燥热、湿浊、痰瘀形成或虚实互见。 |
|
来自: 我来看书滴 > 《健康生活百科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