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腿痛、腿热、腿麻 【导读】 1、腿痛、腿抽筋是一种常见症状,致痛原因可以是寒、热、湿、淤血、虚、实等。 2、如果是因为受压时间过长,腿麻了,尚属正常,活动一下就好了。但是如果你明显出现比别人容易腿麻,就要注意了。腿麻都会伴随腿的无力。 【立竿见影】 如果按揉方法正确,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初学者可能需要几次尝试后才能逐渐找准位置和力度。 对于严重的腿部问题,如偏瘫,需要长时间的按揉;如果受者身体瘦弱、老人、儿童,按揉力度要小。 【治病策略】 1、曹颖甫:制痛同,所以制痛者不同 (1)四肢者,诸阳之本,湿流关节,则臂脚制痛。 (2)风中四末,四肢不用,则臂脚亦制痛。 (3)血不养筋,筋络强急,则臂脚亦制痛。 (4)此外复有肢节疼痛,脚肿如脱之历节。 (5)阳明燥实,伤及支脉,右髀牵制膝外廉而痛。 (6)寒湿流筋,髀肉内痛。 2、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必无湿热之理。 3、腿痛乃肝经不升,多属于肝经寒陷者,如陷而生热,亦能作痛。木之母气为水, 4、腿的一侧疼,大黄附子细辛汤加芍药甘草。 5、唐容川: (1)一边手足,牵引搐搦不用者,少阳经痉病也。宜加味柴胡汤。 (2)四肢拘急,以及疼痛难忍者,寒甚筋收引也。宜桂枝附子汤: 桂枝二钱,白芍二钱,甘草—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附子一钱五分。 (3)四肢酸痛,以及焦痿不用者,火甚筋灼枯也。宜大剂补阴丸: 黄柏三钱,知母三钱,熟地三钱,羚羊角二钱,龟板三钱,牛膝二钱,白芍三钱,防己一钱,当归三钱,玉竹三钱 (4)四肢软弱,步履疲怠不收者,湿甚筋纵弛也。宜利湿燥筋汤: 苡仁三钱,木瓜一钱,防己一钱,桂枝二钱,甘草一钱 6、腿痛、连同胯部疼痛、双侧腰痛,脉有浮像,西医常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可用桂枝汤加葛根、牛膝。 7、山茱萸可以治疗肝虚引起的肢体疼痛。 8、《内经》谓,“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乃指麻木之病多属营卫不足之虚证。若肢体酸麻沉重、抚摩觉快者,便是气滞闭着。如患处顽麻无知、捏之又不觉痛,其脉涩,舌质暗,则为死血。 9、皮肤麻木不仁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用黄芪。 10、双足冷且麻木:芍药甘草附子汤。 11、双足走路不良、易出血且麻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伸筋草、牛膝、川芎(白芍一两 炙甘草八钱 炮附子五钱 伸筋草三钱 牛膝三钱 川芎三钱)。重用白芍、炙甘草。 【辩证诊断】 1、腹痛,木气主动,而性疏泄,木气下陷,疏泄不通,则冲击而作痛。人之腹痛而死者,水寒木枯,风生土败也。(温水达木,补中去滞。)腿痛亦肝经不升。(温养肝经,)此属于肝经寒陷者,如陷而生热,亦能作痛。木之母气为水,子气为火,故郁陷之病,不寒则热,皆能作痛。陷而生热,热清则木气上升矣。 【辩证治则】 1、(1)脚肿疼痛是湿热为患,常见于酒家在老年时。若脚肿疼痛不能履地,足底足背肿胀增厚,压之不凹陷,时好时坏,反复发作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以清热除湿。用麻黄、桂枝者,使湿邪有其出路。热除湿去,肿消痛解。 (2)脚肿: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脚肿,如果足背足底均肿胀增厚,伴有疼痛,难以履地,遇冷加重者,可用藜芦甘草汤以攻散湿毒。寒湿去,则其症自愈。 2、肾阳不足故饮一溲一。饮一溲一并且容易腹泻为八味肾气丸症,六味地黄丸大部分是足后跟痛,吃桂附八味丸可使腹泻改善但痔疮更坏,所以便秘的人不要吃。 3、山茱萸可以治疗肝虚引起的肢体疼痛。 4、凡是偏侧痛,古人认为都是寒实,所以应该用温药下之,这个规律是丝毫不错的。什么样叫寒实?凡是有偏痛,而脉偏紧偏弦,就是属于寒实,可用温药下之,大黄附子细辛汤加。腹中痛,偏于一侧,胁下也就是腹。尤其是右侧的胁下痛(肝痛)、腹痛、腰痛、胃脘痛,再有便秘、脉玄,大黄附子细辛汤效果非常好;如果是关节一侧痛呢,应治关节,通常用桂枝加术附,再加一点大黄,但是量不必大;腿的一侧疼,你可以搁芍药甘草;下肢一侧痛,就芍药甘草配合这个方子,大黄附子细辛加芍药甘草;骨质增生常有偏侧痛,大黄附子细辛汤非常好用。 5、一人左肢肿胀疼痛,午前轻。左肿痛为阴虚,午前为阳虚,脉左右皆虚,右尺尤虚,命脉服附桂地黄丸,每日二钱,午前服下,三日全愈。此病有谓为湿热者,有谓为风湿者,有谓为气虚者。今凭脉用附桂地黄丸全愈,可见凭脉治病,能免去一切牵缠而得着根本解决也。 6、(1)痛风是寒湿,关节外面红热是病处阳不入阴。 (2)痛风,脚痛用甘草附子汤,如膝盖痛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完成后吃火锅汤不复发即为痊愈。 (3)痛风:甘草附子汤,桂枝重用,四钱,其它全部都用二钱,桂枝去风,白朮去湿,靠附子带到皮肤表面去,光这三味的时候,跑得最快的是桂枝。因为桂枝去风的力量很强,湿比较慢,所以如果没有加甘草,风去了,湿还留在关节里面,所以桂枝四,炙甘草二,附子二,白朮二,如果是胖子桂枝可以用到六钱。 7、倪师临床:补骨脂四钱泽泻五钱 →补肾,治脚跟痛。 8、(1)角弓反张,以及向后跌仆者,太阳经痉病也。宜防风竹茹汤。 (2)头低足缩,以及向前跌仆者,阳明经痉病也。宜清阳已痉汤。 (3)一边手足,牵引搐搦不用者,少阳经痉病也。宜加味柴胡汤。 (4)筋惕肉动,振振然欲擗地者,寒水干筋肉也。宜苡仁真武汤。 (5)四肢拘急,以及疼痛难忍者,寒甚筋收引也。宜桂枝附子汤。 (6)四肢酸痛,以及焦痿不用者,火甚筋灼枯也。宜大剂补阴丸。 (7)四肢软弱,步履疲怠不收者,湿甚筋纵弛也。宜利湿燥筋汤。 9、膝关节外侧肿胀,是指外膝眼部位肿痛难忍,压之内有弹性,抽之内有液体,西医多诊断为膝关节滑囊炎。中医认为,是湿邪所致。其部位仍属阳明经所循行,故用葛根汤加苍术、茯苓,以疏通经络、燥湿利湿,湿邪除则肿胀消、疼痛止。 10、肾气丸可用于: 11、三物黄芩汤对于不安腿综合证的肿瘤患者—所谓“四肢苦烦热”,也很有效。 12、(1)双足冷且麻木:芍药甘草附子汤,白芍 炙甘草 炮附子 川芎。 (2)双足走路不良、易出血且麻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伸筋草、牛膝、川芎。 13、手臂麻木,轻微的中风,麻黄加术汤;严重的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皮肤麻木不仁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用黄芪。 14、白芍一两 炙甘草八钱 炮附子五钱 伸筋草三钱 牛膝三钱 川芎三钱-->芍药甘草附子汤加伸筋草、牛膝、川芎,为要处理双足走路不良、易出血且麻木的问题。 15、手脚温的高血压,如果伴有手脚麻木、肩凝、胸胁不舒、晕眩头痛,可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随证加葛根、钩藤。 16、肾气丸可用于: 【辩证比较】 1、(1)痿症方:用于腰腿痿弱之初期。大病后下肢无力、产后腿膝痿弱、脚气所致之下肢麻痹、脊髓痨、脊髓炎、脊椎骨骨疽、小儿麻痹等皆可应用。自腰以下发生痿症初期者有效。若津液竭乏,且有咳嗽等症,应与加味四物汤。但脚气之痿症不如济生肾气丸、大防风之类有效。 (2)八味丸:下肢无力,脐下不仁。 (3)大防风汤,下肢痿弱,气血虚甚。 (4)加味四物汤:下肢痿弱,枯燥甚且有咳嗽。 【辩证针灸】 1、膝盖不能屈伸,脚腿抽筋:阳陵泉为中风大穴。阳陵泉透阴陵泉的效果最好(与各自穴位单独下针效果不一样) 2、(1)足后跟痛:六味地黄丸。 (2)地黄:可生津解渴,且对足后跟痛很好。 (3)大陵与足跟相对应,针大陵以治对侧足跟痛。水泉、仆参为近取穴,也针对足跟痛。复溜补肾,治足跟虚痛。 (4)足内侧及足跟痛:对侧公孙、照海。 3、神门、后溪-->手麻。 【经典回顾】 1、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大汗出,热不去,四肢疼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4、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5、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6、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7、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8、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9、䯒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10、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 11、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倦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 【腿麻成因】 许多人发生两腿无力的现象,到了医院去检查,但又查不出什么原因,有时只能靠类固醇来維持体力,否则走路都困难,主因是目前西医不了解脾脏的功能,脾主制湿,又主肌肉,又主少腹,又主四肢,功能相当多。 脾脏供应津液给小肠,心脏供应热源给小肠,因此小肠才有力量消化食物,这是体力生命之源,而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入心脏,全是靠小肠消化食物时产生的热能,把血液推回身体内的。一旦小肠的消化力不強,热能自然不足,血液流回心脏的速度就減缓下来,如造成静脉曲张,如脾脏供应给肌肉的营养无法下达双足,则双足就无力行走。 正常人的循环应該是脾脏吸收了小肠的营养,分给其他脏腑外,本身留下的营养是黄色的,当人体需要时,藉由肺脏的压力,使能量下达下肢的肌肉,例如人类在跑步时,须调整好呼吸,以保持脾脏持续不断的供应能量给肌肉,如此才可持久,否则不协调的呼吸,必然使双腿酸软,且无法跑长距离。 治症首先必须去除过量的湿停积小肠中,(有此病的人,小腹必胀满如球),減轻小肠的负担,同时加強脾脏吸收功能,並利用肺的压力,使能量可以自脾脏直接下达双腿肌肉中,故力量自然就回来了。 |
|
来自: 仲景中医交流 > 《经方治症(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