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探惜的广播

 吕杨鹏 2022-01-25
刚看完寻亲男孩自杀的始末,给没关注事件的朋友们简单总结下。 男孩四岁那年,父母在爆炸意外中过世,他当时在姥姥家所以逃过一劫。之后数年,他因为穷、无父无母、娘娘腔,在学校被人霸凌、被男老师猥亵、被人嘲笑是“买来的孩子”。他找家中老人核实,发现自己真是被买来的,于是试图寻亲。 结果他发现,原来他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通过医院的医生牵线,父亲卖他拿了几千块去付彩礼。可后来亲生父母感情不和分手了、各自组建了新家庭,没有人想要接回这个孩子。他不太有分寸地去找了亲生父母好几次,被母亲认为是想讹诈房子,最后被母亲拉黑、和父亲吵翻。 同时,他的寻亲带来连锁反应,挖出了村里的人口贩卖链条,导致经手的人贩子被调查。村里人情关系盘根错节,给他姥姥的生活也带来不小的影响。他把自己的遭遇发上网,很快被陌生网友网暴,指责他作秀博关注。更有博眼球的营销号,复制粘贴同样的恶意评论,只为了从他这里蹭热度,博取赞和关注。 最后他服药自杀,抢救无效。他说十几岁的他承受不了这么多,他说自己来世会投生在一个能被爱的家庭。 这个故事里要素非常多,而且每个要素都非常的常见,没有哪里令人意外,加在一起却又那样令人窒息。在我最开始上网的时候,上网是少数人的活动,像是与惨淡现实脱节的乌托邦。而现在的网络包罗万象,全面下沉之后呈现出一个更真实的世界:那么普遍的、蛮荒的、无序的小农社会。 在这个系统里生存的人,他们没有能力去理解和接受“爱”和“尊严”这些概念,他们只能低头麻木地生存,靠自己的本能去靠近和规避一些东西。例如欺善怕恶,例如嫌贫爱富,例如情急之下可以抛弃配偶和子女。没有什么深思熟虑的大奸大恶,就只是本能地趋利避害,以此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 这个故事里的男孩是完美受害者么?肯定不是。他也会虚荣地去买高仿的名牌,他也会向往更好的生活,甚至我猜想他和他亲生父母、血缘亲戚们的交流也不是那么礼貌得体。但他也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啊。即使在寻常家庭里,一个十几岁被霸凌过的孩子,都需要长达数年的心理辅导来走出阴霾。即使是一个事事优秀的孩子,尚且会有不为人知的心结,也会在某些时刻突然崩溃。 人的需求也是复杂的,最初他可能只想要得到一点点关注,也可能他想过要得到很多。但让这件事恶化的并不是他的贪婪无度,而是没有人愿意倾听他满足他,甚至连编些漂亮话敷衍他的耐心都没有。 这个男孩真的非死不可么?大可不必。但凡他脸皮再厚一点,可以利用事件的热度不断哭诉,可以拍视频、做网红、发广告、直播带货,逐渐把身上的假名牌换成真名牌,然后因为他有了金钱和名气,无论是村里欺负过他的人,还是对他避之不及的血缘亲戚,多半也都会换一副嘴脸。 但他放弃了。他才十几岁,他认为这世界运行的法则不该如此。尽管他拥有清晰的表达能力和追求更好生活的决心,但他还是放弃了。或许是孩子的本能让他隐约意识到,即使完成了上述的一切转变,即使他努力谋得了功名利禄,他也终究得不到那种人人都想要的、无条件的爱。看着新闻里一家团聚的动人场面,他也曾幻想过有人在呼唤他回家、有人在倾家荡产地寻找他,然而现实中的他自己却被亲生母亲放进了永不联络的黑名单。 这多残酷啊,比在学校里被嘲笑霸凌还要残酷多了,等于是让他在独自哭泣的时候,连个对远方的念想都没有了。 他经历了那么多,他忽然在自己任人践踏的悲惨人生中找到一个口子,他以为把它撕开就可以通往另一种人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环境,一切从头来过。 他笨拙地接近,想要从他们身上找到几分被爱的可能性,但当他说出他想要一个家,他的亲生母亲却把这个诉求量化成了“他想要买一个房子”。 在很多人的字典里,任何撕扯最终都必须被量化,人类的需求必须指向一个现实层面的交易,不然这就是在无理取闹,这就是长期讹诈,这就成了一桩无法解决的争端。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你做了一个无法被量化的人,如果你还有细腻敏感的情感需求,如果你谋生的同时亦在谋爱,那么现实的钝刀必定将你刺伤。 可明明人的心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渴望着爱与呵护的、难以被填满的丘壑。 他们没有心,他们不明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