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年说虎

 昵称76496706 2022-01-25






“虎”在中国人心中的印象是复杂的。喜欢它时,叫它“山君”、“兽王”、“白额侯”。讨厌它时,也可以采用蔑视的方式,轻飘飘叫一声“山猫儿”,甚至等而下之,将其视同一条憨憨的“大虫”。


应该说刚开始时我们对它是“爱多于恨”的。不信我们就看看上古神话中,门神神荼、郁垒在度朔山捉住了妖魔鬼怪,是要用苇索拴起来,扔给老虎吃的(《黄帝书》)。仿佛只有老虎才有彻底消除邪恶力量的神力。

后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现了“我害怕鬼,鬼未伤我分毫;我不害怕人,人却伤得我遍体鳞伤”的“真理”。于是老虎的营业范围又多了一条——“吃坏蛋”。《小雅.巷伯》中那位含冤受屈的宦官孟子,在对背后嚼舌根子的“谮人”表达了出离愤怒后,表示应该把他们统统抓起来,扔给老虎。

商代晚期玉虎 上海博物馆藏


再后来大家发现“坏人”的能量过大,远不是老虎所能对付。于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就将“镇压五毒”这个相对简单的任务交给了老虎。在被称作“恶日”的五月初五,给孩子们戴上虎头帽、额头写出“王”字,成了每一个家长的必修课。

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祭祀“神虎”的习俗。比如彝族人认为是猛虎开创了世界,虎头撑天,虎尾划地,虎血生人。所以每年春天都要举行盛大的“跳虎”仪式。将八名身着“虎皮衣”的勇士迎进村中,再以松香篝火,美酒佳肴相款待。

特别还要准备老虎喜欢的“狗肉”,只为能让“山君”开颜,百灾不生。此类习俗在南亚诸国,甚至远至化外之地的婆罗洲,都有很好的保留。让数量不多的野生虎直到如今还能继续在密林间展现风姿。

春秋双线蟠虺纹玉虎 河南博物院藏


我想,之所以中国上古时期能有“爱虎”,是因为当时人少林多,自然资源丰厚。所以人们能和老虎和平相处,互不干涉。而老虎对害兽,特别是野猪族群的控制,则能很大程度上保障农产品的丰收。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还有一点,就是由于食物众多,当时老虎的日常食谱上几乎没有“人类”存在。“食人虎”可谓少之又少。

然而这种人虎之间的“和平”很快便被打破。到春秋晚期,由于人口的增长,战事的纷仍,属于老虎的生存空间开始被无限压缩。这种情况在本来就林木稀疏的北方尤其严重。所以孔子才会在泰山下遇到了那个公公、丈夫、儿子都被老虎咬死的可怜女人。孔夫子立马看出了背后的门道,不指责老虎,反而喟叹曰:“苛政猛于虎也”,可谓一针见血的辣评。从此以后,一部血腥的“饿虎食人史”便在中华大地上越演越烈。


当然,人们作为地球灵长,肯定不会坐以待毙。马上研究出反制饿虎的妙招——“以多打少,以智取胜”。比如用锣鼓将猛虎赶至逼窄的“绝地”,使它失去攻击、逃逸的空间。

再一拥而上,利用特制的虎叉、长矛将其制服。《孟子.尽心下》中对这惊心动魄的猎虎场面,有过生动的描写。说“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至于那只被逼到绝境的老虎结局如何,从“悦之”两字来看,我想很可能是凉凉了。

在占尽地利,又有武器加持的情况下,训练有素的猎人或士兵们是可以完胜猛虎的。三国时期曹操为平定北方局势,准备出击位于东北的乌桓部落。谁知刚到雪域,便遇到了一只凶猛的“狮子”。其实众所周知,东北是不可能有狮子的。事实上是生长中原、只见过华南虎的曹操错将一只巨型东北虎当成了传说中的“神兽”。但魏武帝毕竟是个狠人,马上下令派出二十名枪兵“攒刺”猛虎,将其杀死。

那么能不能凭借一人之力制服老虎呢?答案肯定是不行的。即便不论力量、速度、体型上的差异,但就骨密度而言,人类便万万比不上老虎。很可能在它眼里,咱们就是一盘“脆嫩炸子鸡”!历史上爱逞英雄的李广,喜欢出风头的孙权,都曾和老虎单独“PK”。结果一个被跳起的老虎抓伤,差点没了命。一个被老虎扑倒,也几乎命丧虎口。注意,他俩用的还是比较安全的远程射虎模式。如果近身肉搏,那活下来的几率更是微乎其微。

在经过多年的“相爱相杀”后,人们和老虎相视一笑,竟开始了神奇的“互相转化”。比如唐代裴硎的《传奇.马拯》一文中湖南祝融峰上的伏虎禅师竟然就是“虎精”。他表面谦和有礼,慈悲为怀,实际上却是个吃人掠财的家伙。

还有那个因“生不治民死食民”而著名的汉宣城太守封邵,南北朝任昉的《述异记》中说他“一日忽化为虎,食郡民”。抛开其中的玄幻成分不谈,此类文人小说正是借用猛虎贪婪、凶暴的特性,讽刺了唐、汉两代“佞佛”、“滥官”带来的社会积弊。

至于升斗小民,竟也有“化虎”的荣幸。只不过和“精英化虎”不同,老百姓披上虎皮也不过为了混口饭吃而已。清人东轩主人所著的大清版《述异记》中说,康熙年间广西柳州来宾县有个村民能够“化虎”,每次出去都取回许多死掉的猪羊。后来被妻儿看破端倪,找到了他“化虎”的地方,于是便执意离家出走。

儿子再挽留时无意间扯下了他的一只“虎袜”,导致他再次“化虎”时还保留了一只人脚,结果被人认出。这个故事的生活气息要浓厚得多。事情的真相可能是这位老兄披着老虎的皮,在干着偷牲口的“事业”。这也就解释了为啥他拿回的都是死牲口,毕竟活的容易被发现嘛。


无独有偶,在明代钱希言的《狯园》里也记录了一则“化虎”的异事,不过其性质要恶略得多。书上说万历三十三年,有人得到一张虎皮。他来到山中无人之处,披上皮后竟然变成猛虎。于是山中樵夫、捡柴女孩、独行客商都成了他口中的盘中餐。后来他的行径被其弟弟发现并告诉了嫂子。

一天他回到家中,妻子喝骂道:“你吃人吃饱了回来啦?”结果此人便踉跄而出,不知所踪。这里的“老虎”很奇怪,似乎专挑软弱的对象下手,一点“兽王”的威风也没有。其实这就是一场有预谋的“强盗杀人案”,只不过罪犯披了张唬人的虎皮而已。万历末年,大明朝内忧外患,用《红楼梦》话来说就是“外边的架子虽未倒,那内瓤却也都上来了”。市井无赖无法谋生,出此“狗盗”下策也是有的。

清 佚名《胤禛行乐图之刺虎》局部

迄至近代,人类得到科技发明的帮助,已经全方面碾压老虎。曾经遍布中原的华南虎自从在50年代上演了一出“百虎围村”后,便逐渐宣告绝迹。而最近百年最让人难忘的虎吼,当属1908年北京“万牲园”里的那声了。当时一头被圈养的猛虎仰天长啸,将前来散心的慈禧太后吓得老病复发,没过多久便蹬腿归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共和时代就是在这“一声虎吼”中诞生的。

希望这个“虎年”,咱们新中国也能借着虎威虎胆,瞪虎眼,伸虎爪,破除秽恶,扫灭病毒,震慑敌人,清除困难,开启属于我们自己的堂堂“新纪元”。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