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溜索,怒江活化石

 叶沁源18155372 2022-01-25

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中国古时称为撞,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中所记:度索寻撞之桥,指的就是溜索。地域不同,溜索的样式也不同。怒江的溜索全凭渡河人一己之力,或单人,或多人,或携带牲畜物品,凌空飞越江面,惊险刺激。怒江地处横断山脉,峡谷地带壁陡崖悬,壑深万丈,而地处上游的怒江州,境内南北横贯着力卡山、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云岭以及独龙江、怒江和澜沧江,构成了四山夹三江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地势险要,地处边陲,生产力落后,直到上个世纪,怒江州仍鲜有桥梁。怒江溜索一般有两根,各以高低倾斜之势分别固定在两岸石柱上,双索互为往来,高低相错,被称为陡溜。过河时,渡者腰系绳索,用滑轮(俗称溜壳子)将自己吊于索缆之下,由高处借惯性滑向低处到达彼岸。溜索的主索在古时称为“縆(gēng)”,传说是一对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僳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最初的溜索是用麻绳、竹编绳、藤编绳、兽皮等材料做成,溜筒由竹木材料制作。因简陋原始,常出现溜索脱落、绑绳滑断等险情,人畜坠江丧生的惨剧时有发生。1957年怒江上架设了第一根钢质溜索,安全系数高了许多。再后来,横跨怒江的各式桥梁越来越多。溜索,为怒江人带来便利,也给怒江人留下辛酸记忆,当你把生命系在一根并不太粗的绳索之上,当你越过令人头晕目眩的峡谷……2011年国家对怒江、澜沧江的所有溜索实施改桥项目,至2016年怒江州的36座溜索改桥竣工。剩下的最后几对溜索,成为旅游观光,见证大峡谷交通变迁的活化石。

@ 如歌《问路溜索》

把生命系在溜索上,
再回首,别了青春,
鬓已微霜。
把梦想系在溜索上,
更那堪,百年凄凉,
不忍思量。
爷爷溜,爸爸溜,
溜了儿子溜孙子。
竹篾换钢缆,
清水共浊浪。①

彼岸似有遥远的希冀,
今生难脱生命的苍凉。
啊!溜得过江河,
溜不过贫苦,
一辈辈深锁大山,
愁千丈。
啊!看得见春秋,
看不见未来,
一年年似与温饱隔参商。②

逝者如斯换人间,
今日彩虹化桥,天堑得通畅。
行遍怒江,问路溜索,
从此后,君与我,梦共享。

注:①怒江之水,冬季清,春夏秋变浊;②参商: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不相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