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平游记-塘口月山

 我願追随風趙 2022-01-25
塘口-月山-盛夏

写在前面:昨天,我去了开平塘口和月山(三点三一条街),在碉楼村落间到处窜来窜去,难得几位靓女好朋友竟然能被我骗来一起晒(哈哈哈哈哈,今日真的是好热好晒,陪我出来的都是真爱),一起走来走去,小编真是荣幸之至,所以一定要发她们的美照出来,作为此文的颜值担当。自从昨天发了一篇文章出来,就有好几个朋友叫我继续更新,所以我决定继续更新一篇。我的风格大家都知道的,随便乱吹,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所有意见与我本人立场无关。

然后,我很快就写完了,但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人的执著,我觉得不能只是乱写,一定要追根溯源,去过一个地方一定要知道他的来处,即使是道听途说,即使没有历史依据,但起码是自己体会过的,所以我又加了一段。

-2021.07.17

开平塘口镇

塘口给我的感觉就是,处处都有碉楼,到处都是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当然,人真的不多,适合度假。

方姓是塘口墟的一个大姓,据传“先祖宋元,福建莆田县人,因宦而家卜居广东省南海城西。长子道盛,由南海西迁居茅冈,是开平方姓的始祖,其后代分局塘口镇古宅。”

也有称“方道盛出生于南宋理宗祐乙已(公元1242年)。在度宗淳丙寅(1266年),方道盛在临安(今杭州)考上进士,敕授金紫光禄大夫。同年被度宗选为驸马,配赵信安公主,谥号赵庄懿,即度宗长女(宋帝昺姑母)。南宋祥兴二年乙卯(1279年),方道盛随军抗元至新会崖门,在元军的夹击下,丞相陆秀夫背着赵昺在崖门投海殉国,南宋亡。

杨太后(宋理宗皇后)闻讯后令“诸皇亲择居”,方道盛遂往南海携两子方龙溪、方龙池及其他家眷迁到冈州平康都(今开平百合茅冈)定居。后分居塘口古宅和赤水三合等地繁衍生息。道盛公卒于元成宗大德10年(1306年),享年63岁。葬于百合茅冈中洞,赵氏娘娘葬于台山朱洞夹黎洞。

这是塘口一片禾地,那些字不是我打上去的,本来就有竖立在那,如果早一个月有空过来,这里一定是一片金黄,美不胜收。

塘口碉庄日与夜

今天,我终于约了几位好朋友去到了之前我很想去的开平水塘碉楼(今天我才知道他叫碉庄)外面拍到了很有意境的照片。进里面参观要收钱,50块钱门票一个人,还送一张果树任摘任吃的劵(根据上次宅梧某草小镇的经验,任摘任吃的就是不好吃的)所以我肯定不会进去的(去哪里都好,超过10块门票的景点我都不会轻易进去,除非真的很值得,这就是我的原则),在外面拍也很好看了。

塘口碉庄外面的水塘碉楼(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自己帮他作了一个名字),其实这里看起来很宏伟壮观,走起来真的很一般,这个水塘其实就是普通鱼塘大小,并没有拍出来那么壮观。所以说呢,有图就未必有真相,世间万物都要自己体会。

开平碉庄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碉楼之乡开平塘口镇,起源于1922年。碉庄占地60余亩,由各座碉楼、观音殿、佛笑楼、古镇风情街、民间手工艺廊以及五邑文化大舞台等建筑组成。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参天古树更将景区内各个建筑有机结合,移步换景,景景相连

是不是有一种误入阿拉伯的感觉?哈哈

碉楼与蕉,树下数娇,哈哈哈哈哈。

这是一颗龙眼树,上面结满了金黄的果子,树下的主人立了一块牌子。

这个地方看起来真的很奇怪,所以我是不会花钱进去的。

夜晚看起来就更奇怪的,令人毛骨悚然。

这里有点像清真寺。

塘口碉庄的日与夜,其实这同一角度,已经隔了9个月的光阴。而且夜晚我从来都没有去过,这是别人的图。

其实这里的建筑,沿路的风景,看起来真是别有风情。

从指尖弹出盛夏,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这里真有拍大片的既视感,今天的天空,随手一拍,都是湛蓝色和白色混合起来的画卷,在夏天,真的只有又晒又热,才能拍出好的照片。原来对面就是网红厕所,说明是网红,肯定红得快,退的也快,现在这里空无一人,不过装修还是挺特别的,不过值不值得一个世界级大奖,我觉得真的就很一般。但这里有几个很适合拍照的地方,还有二楼平台,在厕所拍照,这是什么时尚?

世界级网红厕所

这就是那个网红厕所了,除了不像厕所之外,看起来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

这个平平无奇的厕所,曾获2020年度世界景观建筑奖(WLA)最佳小建筑(Built Small组别)。

从厕所的观景平台上拍的照片,真的很有意境。

狗尾巴草与碉楼,特别有趣。

美景,美人,你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在厕所外边拍的。

塘口是个好地方,遍地都是碉楼(当然台山开平都是这样),这些村落也很宁静,我也走进了非旅游区的几个村落(我就是喜欢去别人不去的地方),感觉也几好,除了很热之外,都没问题。

中午吃饭的餐厅就真的是很“文艺”,几个同伴都拿起手机拍个不停,的确是挺舒服的,因为有空调,其他我都没所谓。我们一路走来,发现最想留下的地方竟然就是这个餐厅,因为有空调,有东西吃,其他什么的风景,根本就不想再看了,因为太热了。但我是很理智的,开车一日几十公里,如果就来吹水吃饭还不如在江门吃,所以我就拉她们继续走了。

塘口空间-文创圣地

中午吃饭的餐厅,原来也是大有来头,是由五邑大学的毕业生李继津和华侨邓华创办的“塘口空间”国际青年旅社,反正搞了很多国际化的(扮野)活动,有“七夕等墟(趁墟)”“公益骑行”等活动(大家可以上网找“塘口空间”),每一个活动都有几个外国人的身影,或者这就是文创吧,反正我也看不懂他们究竟是做什么的。

这一顿倒不便宜,不过真的很好吃,说是走地鸡,真的就有得吃,不过这里的煮菜风格偏向东南亚,那一锅米粉就是越南的捞粉,甜甜酸酸的很开胃。

绿色的那种糕现在应该是风靡整个开平的,完全是东南亚风情,因为在三点三也有得卖,拒说是斑斓叶做的斑斓椰汁糕,月山那个阿姨讲,现在水口有专门种斑斓叶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做斑斓糕。

这个餐厅又真的非常“文艺”,所以我的同伴一来到就在拍来拍去,根本停不下来。

这个餐厅的藏书好多都是全英的书,我还以为是假的,为什么这么多英文书,我再查查资料,现在也不奇怪了,华侨气息嘛。

餐厅外边的花园,我就热到不想走出去了,但非常喜欢扮野的君姐,就又出去叫人拿着花帮她拍照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花,或者就叫人面桃花。

这个餐厅的桌子就不是很多,可能是以住宿为主,不过这里的环境氛围,设计装饰,颜色搭配,真的很和谐,绝对不输市区的任何一间网红店,让人坐下来就不想走,尤其是在这个太阳毒辣的午后,整个厅就我们四个人在谈笑风生,天空海阔,真的有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


天下粮仓

走出来是一个“天下粮仓”,只有建筑,没有开门,也不知道有没有粮。这里有好几辆旅游大巴,好几个团来旅游,我还见识到现在的阿姨(大妈)拍照的超级技术,一群阿姨戴着丝巾,穿着旗袍裙子,做走过来的动作,一个阿姨趴在地上抓拍。哇,这也太专业了吧,要知道,他们是在公路上拍照,虽然没什么车走,但也有零星的几部车陆续经过,真的是用生命在拍照,厉害!

这个粮仓,外面看就很普通,里面锁着,没得看。据说以前很多乡下都有的,只不过没有保存下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现在的人少见多怪。

拍照的高级境界就是,明明这是一个乡下粮仓,但总有人能拍成罗马斗兽场。

“天下粮仓”位于开平市塘口墟塘西路,原来是塘口粮管所粮仓和办公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3.5亩,由五个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蒙古包式样”的粮仓和粮食加工车间,宿舍楼,办公大楼和旧农机站等组成。现已改造成开平民宿文化营地。

这里的风景就告一段落,我们又窜到仓东村(说是窜,其实都是车车走,不然也是有几公里距离的),想看很有气势的碉楼,想不到这里在装修,变成了一片废墟,好像误入叙利亚了,不过倒是别有一番风情。

名声在外-仓东村

“潭边园谢族:先祖景温,宋元祐年间迁居广东南雄,温孙才甫由南雄珠玑巷始迁于古冈州登名里豫富村,即今开平谢边。自才甫六传至公明,再迁新宁(今台山)德行都水步双门,七传至荣山,再由双门转迁今塘口镇仓前村(在仓东村前面),为潭边园始迁之祖。”

仓东村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镇的始居地,自元朝谢荣山开基此地以来,至今已历25代,可谓开平谢氏家族近700年繁衍不息的历史见证。上世纪初,早年出村闯荡的华侨衣锦还乡,一幢幢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住宅、碉楼、祠堂相继建成,也是典型的华侨特色村落。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村民开始外迁到国内其他城市或开平市区,村民日益减少,村落失去往日的生机。

2010年,旅港的仓东村后代谢天佑博士出资修复村中两座祠堂——侯成谢公祠和秉文谢公祠,他希望做到“修旧如旧”,邀请谭金花开展修复工程。谭金花作为本土侨乡文化研究学者,经历过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也到过国外学习,在参与多项国外实践保护项目的过程中,她意识到遗产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内遗产教育的落后,萌生把外面学回来的理念带回家乡,为大众传播遗产保育的知识的想法。为此,这次的祠堂修复是一次契机,从2011年夏天,正式开始实施“仓东计划”。

“仓东计划”从一开始便定位为探索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发展,以及乡村建设等目的的公益性事业,旨在通过借鉴海外文化遗产发展的经验,对仓东村建筑进行修复保护及社区营造,鼓励当地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及延续传统生活方式,最终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为此,与目前国内普遍以发展旅游景区的方式“活化”古村落不同,谭金花看重的是仓东村作为“记录着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这一历史文化价值,而非只是一个收门票的景点。因此,在仓东村的修复过程中,始终遵守真实性、完整性、可逆性和可识别性、最少干预等原则,注重村落肌理的保护和地方精神的保存,最大限度保持建筑原来的功能,兼顾住宿、教育、会议、文化展示等功能。

因此,这里所有的修复都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由当地工匠按照传统工艺施工。

仓东教育基地(又称“仓东计划”),荣获2015年联合国教课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优秀奖,得到国际的肯定。

上面两张图和下面两张图,就是艺术照和普通照的区别。不过怎么看都是像废墟多过像碉楼村庄。

月山三点三


"月山"之名源于清朝乾隆末年(1795年),因镇区有半月形山岗,故名"月山"。明末,清代属古博都, 1912─1949年先后属开平县十区,水口区,四区;后月山镇几经人民公社、区公所等建置,1979年划分为月山镇公社和水井公社,至1986年撤区设镇,2003年10月与水井镇合并。镇政府驻月山圩,下辖21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209条自然村。月山镇是著名的侨乡,海外、港澳台同胞达4万多人。

再然后,我们就去到月山食三点三下午茶,去到那时真的是三点三,不过那条路很窄,所以我开不进去,然后到处找车位,找的来已经三点半有多。我见到这条街,看起来很一般,但今天是周五,到处都没有人,这里突然出现这么多人,也是觉得很热闹的。

见到那些卖菠萝包,红豆糕的店铺,我想,我真的不想再吃,好腻啊。只是见到这里的钵仔糕特别小个,而且五元一份有一大盒,我才买来试试的。

三点三,下午茶,我自幼就听过这句话(当然现在也很风靡一句“三点几了,饮茶先啦,做x啊做!”,一段普普通通的方言俚语,如何能够风靡整个华人社会,就是因为他道出了打工人的心声),据说是香港地区的习惯,也不知道是香港传来开平还是开平传去香港。不过月山的下午茶就比较乡土市井风情。

终于见到一间牛杂铺,就去吃,发现很贵,不过真的很好吃。这里生意很好,客人来了又走,走了一桌又来一桌,男女老少,有西装革履,打着领带的人,也有穿着制服,不知道什么机构的员工,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有大小老幼的一家人,不禁让我们感叹道,开平人都不用工作的吗?一到三点三,就都出来喝下午茶了,真好生活啊,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也不知道要奋斗多少年,我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其实后来我发现,虽然其貌不扬,但这个菠萝包真的很好吃(新鲜出炉时),里面有菠萝的,不记得是2块还是3块一个。

这些沙琪玛也是甜而不腻,非常好吃。

这些一个个炸到金黄色的是糯米鸡,还挺好吃的。

下图的钵仔糕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钵仔糕,不是很甜,一份5块钱。

这里的下午茶真的是茶,不过好像是凉茶,像王老吉的料,不甜的,没有味道。当然更多人会拿几瓶玻璃豆奶,可乐什么的。一边吮吸着牛骨头,一边吸着饮料,谈笑风生,多自在的生活啊。这里都没有空调,只是在街头巷尾,搭起一个大棚,吹起几部风扇,便成了最简单的茶楼。

一家老少,吃得可开心了。

豆腐角,开平的特产,炸过的,很有口感。

小朋友们吃得津津有味。

我们几个,也在这里一直吹水,从过去聊到未来,聊到旁边的人换了一桌又一桌,还未舍得走。这不就像屹立百年的碉楼吗,他们的主人早就换了几茬,子子孙孙几世几年,他们就像不苟言笑的老者,在默默看遍这人世沧桑,离合悲欢。

五邑大地,碉楼总数可能超过四千座,这四千座碉楼,分布在开平,台山,新会的广大乡村,绝不是只在门票很贵的自力村,立园景区,也不仅限于开平。

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乡间草丛中散布着很多碉楼,不是旅游区,也鲜有人问津,有几栋楼已经翻新,里面依然有人居住。

这幢楼下有个阿姨在卖凉粉,好吃就不好吃的啦,但是在炎炎夏日能坐下来吃一碗凉的东西,也是一种享受。阿姨说,自从疫情之后,来这里的游客就少了很多,以前那种门庭若市的盛况,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村前池塘里的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弋着。

这四千座碉楼,背后是四千个保卫家乡,漂洋万里的故事,一两个景区又怎么可能讲遍他的历史,所以直到现在,我都没有进过这些收费的碉楼景区(主要是我觉得太贵了),我反而更喜欢随便走进一条不知名的村庄,见到什么就拍什么,穿来穿去,在体会他的历史。旅游就是这样的,随性而为,开心就好。

今天还有人问我,为什么整天都去碉楼,你不厌的吗,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自小就很喜欢那些古建筑,还有碉楼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至于进不进去看我倒无所谓,就是喜欢外面的雄伟壮观。其实就像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一样,每座碉楼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也没有什么厌不厌的。

反正不用钱的,就当是拍图,再喝个三点三,就已经是很舒适的一个假日。去哪里,并不重要,最重要是之前没有去过的地方,才有新鲜感。而且要跟对的人一起去,就像我的几位同伴,她们几乎是被我说的三点三骗来的,因为谁都不知道,要走那么远的路,天气会这么热。但她们还是跟我走了一天,哈哈哈哈哈,谢谢我的好朋友们,有缘的话,我们再约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