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在山东济南府有两个书生搭伴去赶考,一个叫丁通,一个叫曾充。一个忠勇无比,一个义薄云天,故事就发生在他俩身上。 01 曾家是个大家族,祖上都是在朝廷做官的,世代以读书著称,他家的祖训就是: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到了曾充父亲这一辈,虽说家道中落,可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丁通是曾家下人的儿子,他从小就是曾充的伴读,四书五经跟着背了不少。 到了这年京城招考,曾充就带着丁通一起进京赶考去。 丁通家穷,父母都在曾家做下人,在家的时候他就是少爷的伴读加书童,出门这盘缠可都是曾家提供的。 曾充呢,大丁通两岁,18了,父母给他订了一门亲事,是黄家小女儿黄莺儿,只等他赶考回来就完婚。 临行前,曾充偷偷去黄府辞别,莺儿小姐交代曾充,无论考没考取功名,她都会等他回来,不许他在外沾花惹草,并送了他一串相思豆串成的手链,说是见物如见人,随身携带。 02 丁通背着两个人的行李,收着盘缠,两个人就上路了。 走了一段旱路,又坐船走水路,偏巧,这天遇上了大风浪,乌云压顶,浊浪排空,竟然把船掀翻了! 年轻人手疾眼快,赶紧薅住船舷,可有个姑娘,力气太小,就顺着河水冲走了。 曾充赶紧松开抓着船舷的手,奋力游到姑娘身边,从侧面抱住她,迂回地游到安全的地方,后来人们七手八脚把船翻过来,把人都救上船,这才渡过了这个劫。 姑娘问救命的小伙子叫什么,日后定当有重谢。 曾充想了想说,他叫丁通。 姑娘牢牢记住这个名字。 而这些丁通毫无所知。当时他身上背着他和少爷的全部家当,不敢大意,一心看“堆儿”,他临行前母亲交代的: “通儿呀,我们出身低下,曾家待我们不薄,从小让你陪读,要不然,咱家哪里请得起先生呢?还让你一同进京赶考,你要真考取功名,那自然好,假如没考上也没有关系,日后在曾家做个管账先生也不错,此去,你最该照顾好少爷,虽然老爷没提这事,可你心里要有数,走大路,住明店,看管好行李和盘缠。” 丁通给爹娘磕了头说:“爹娘,孩儿都记住了,我会照顾好少爷的。” 所以,丁通忠于自己的职守,可没想到曾充去救了人。 下船后,他们又走了一段路,眼看日头偏西,也到了京城,耽误不了第二天考试了,就找到一家店住下了,可店家告诉丁通,最近赶考的举子多,只剩下一间客房,只有一个床位。 也许是在水里泡的时间太长,消耗体力太大,曾充竟然感觉脚下软绵绵的,还发起烧来,丁通见此情景,顾不了那么多,先把曾充安顿好。 随后又问小二附近有没有药房或者郎中。 小二指给他,过一条街,往左一拐有个慈一堂。 丁通不敢怠慢,赶紧跑去,在那里见到郎中,把曾充的症状一说,郎中问他,想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这马上要考试了,那自然越快越好呀? 郎中说,那你给他喝上驱寒的姜汤,然后用酒搓身体。 丁通不放心,又让郎中开了点药,赶紧跑回店里。 让店小二准备了姜汤给曾充服下,他又用酒搓了手脚心和前后心。 又多拿了条被子给曾充盖上,一直守候在曾充身边,终于曾充发了一身汗,退了烧。 而丁通呢,席地而坐,到早上才迷迷糊糊睡着。 03 等曾充醒来,发现丁通还睡着,而且还坐地上睡着了,知道他为了自己实在太辛苦了,可推半天都没醒,这怎么办?眼看着距离考试时间不多了! 曾充忙问店小二,有没有轿子?小二说,有是有,没有轿夫! “快快快,我给你钱,咱俩把我这兄弟抬到考场去!” 小二一听这还挣了外快,还帮了人,走吧!就把这睡不醒的丁通背上轿子,俩人抬起来就跑。 这么一颠,总算把丁通摇醒了,丁通睡眼迷离的缓了缓神,自己怎么坐在轿里?撩开轿帘一看,竟然看见少爷抬着自己跑呢: “少爷!少爷!快放我下来!” “你个瞌睡虫,赶紧的吧,考试要来不及啦!” “少爷!少爷!快放我下来!” 这仆人坐轿主人抬,被众生看了去,都觉得有趣,主考官也看到了,心想,这一主一仆唱得哪一出呀? 第一轮考试张榜了,曾充榜上有名,丁通名落孙山。 曾充二话不说,题了首小诗托人送给主考官。 仆人坐轿主人抬, 学子匆匆赶考来。 中有缘由应细问, 莫埋世上栋梁才。 主考官也是个爱才如命的好官,一看这诗,这是有故事呀,赶紧把曾充召见来。 曾充就把丁通多么博学,一路上如何照顾自己的事情和考官大人说了: “这样忠义之士将来也必是国家的栋梁呀,大人三思!” 于是,主考官请示皇上,又对丁通补考了一回,果然文采飞扬。被录为翰林学士。 04 自此两人双双高中,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挂彩就返回家乡。 等到了渡头,见一块牌子上书:“待见恩人丁通” 两人好生奇怪,到了近前一看,这不就是那日被救起来的姑娘么? 两人下马,姑娘一眼看到曾充:“小女绳儿在此等候多日,拜见恩人丁公子!” 真丁充在一旁看得直迷糊,曾充则对姑娘说: “绳儿姑娘不必拘礼,请问还有什么事吗?” 绳儿脸一红: “不瞒丁公子,我本父母双亡,跟随姑母讨生活,那日不幸落水,幸得公子相救,无以为报,便想……” 姑娘说不下去了,曾充此时忽然心生一计,接着姑娘的话说: “便想以身相许吗?”姑娘脸红得象块红布,丁充着急了,提醒到: “少爷!老爷在家可是给你订了婚约的!” 曾充哈哈大笑:“绳儿姑娘可许的是丁— 通!”他把丁通两个字咬得很重,然后赶紧把丁充拉过来: “丁通在此,姑娘,你看,我这个大媒做得可愿意么?” 此时,丁通才如梦方醒,原来少爷冒名救了姑娘,忽然也不好意思起来。 原来曾充没有忘记黄莺儿姑娘的嘱托,哪敢在外沾花惹草,就算救了人也安在丁通头上。 可是绳儿忽然拿出那串相思豆的红手串,曾充这才不淡定了: “我还以为那日落水弄丢了,却原来在姑娘手里!且还予我吧,不然莺儿她饶不了我的。” 就这样,曾充、丁通带着绳儿姑娘一起回了家乡。 众人听说,曾家出了两个进士,一时间道喜提媒的不断,可人家都名草有主了。 没多久,两对新人又同时拜堂成了亲。他们的故事也被传为了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