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过去,产学研与其说是生产力,不如说是政绩;现在不同了,产学研有了内生的动力

 昵称535749 2022-01-25

晨枫 军事撰稿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8小时前

【本文来自《能学到光刻机、航空发动机这些技术的理论,又能怎样?关键在产学研一体化啊》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Dirac
  • 正好这个话题是由我的文章引起的,我也来说几句。你的不少看法我还是认同的,但是有些看法我不甚认同,特别是评论的前两段。你和晨风所表达的"科学原理都是公开的",你们所谓的科学原理含混不清,如果你们指的科学原理是本科阶段所学的物理定律,那我无法反驳,但是我可以指出真正做光刻机和航空发动机的人所说的科学原理和你们口中所说的科学原理不是一个东西。除了前两段,后面的论述含金量还是挺高的。
    然后我再说一下晨风,晨风我一直关注,他的文章我一般都会看,晨风有不少好文章,但是人都有擅长,光刻机,航空发动机这些领域都不是晨风擅长的,他写的这些东西失之偏颇的多,甚至毫不客气的说"胡说八道的多"。尚且不说具体细节,对光刻机和航空发动机这些现代高精尖东西中产学研的关系认知就是偏颇的。基本可以说晨风认知中的科学原理不会超过本科所学的理工科科学原理。"发达国家会教给留学生核心技术吗?"这个提问一点都不外行。承包美国DAPPA的大学和企业,很多只要是中国籍留学生就不能参与核心项目,参与不了核心项目,能学到核心技术?我平时接触到的博士,高校研究所老师非常多,听到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的保护的叙述多得不得了。"航空发动机涉及理论研究到到更多的工程研发"这个认知就有失偏颇严重,航空发动机里很多问题理论不成体系,有些问题理论解释不清,有些问题实验走在理论前面,航空发动机牵涉的工程研发绝不是你认知中的工程研发。过去的产学研界限不能和现在的相比,其它领域的产学研界限也远没法和光刻机,航空发动机这些领域的产学研界限相比,航空发动机,光刻机这些领域产学研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些代表着当代科技工业文明精华的东西也远非产学研三家中任何一家可以随便一肩挑就可以承担的。"产品核心技术的筋脉都是“产”主导的;“研”只能拿到碎片化的具体问题;“学”只是“研”的廉价劳动力。"这一段可以说简直胡说八道。有些是产业界共性的行业难题,产业界提出问题,学界使用最新技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这个技术就是这个设备产品的核心技术脉络了。
    可能有很多读者不知道中国在科研仪器领域很弱,比如光学仪器很弱!为什么很弱呢,因为很多光学仪器本身就是国外大学的科研成果,有很多国外导师直接开公司把成果工程话商品化,在商品化过程中有资本就进行风险投资,这些商品化的光学仪器销售给全世界其它学科的科研院所,利用全世界的销售支撑企业继续研究发展。导师新技术形成新型号,新型号应用到新的学科研究,别的学科也可以反向提出需求促进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发。这种光学仪器公司绝大多数在国外都不大(因为应用领域很窄,一般的应用场景用不到这么高性能的仪器),一开始是面向全世界科研市场,慢慢的随着产业进步向工业领域扩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后来者一般都很难后来居上。

教授开公司的不少,MATLAB、DMC(现在并到Aspen)就是教授开的公司,还有好多,尤其是科学仪器方面的,但这些正是碎片化的结果。“研”在“学”的支持下,钻研一个碎片,把这个碎片产业化了,把这个碎片还做大了。但这依然是碎片。

就说科学软件和科学仪器,这些是科研的工具,是附在皮上的毛。皮是什么?是更加“大”的层面上的工业技术和产品,比如光刻机、航空发动机、化工过程、冶金过程、机械制造,等等。

“xxxx不是你认知中的工程研发”,你可知道我认知的工程研发是怎么样的?你干过工程研发吗?我干过,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和产学研的人都打过交道,当年也是从学到研后来才到产的,每一步都看到前面一步的局限,也看到后面一步的局限。教授博士很厉害,但别神化。我也有个博士,也接触教授博士,高校、企业R&D的都有,那又如何?大家都是人。

中国的产学研有很多问题,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去的经济发展程度实际上没有到需要产学研一体,产学研与其说是生产力,不如说是政绩。现在不同了,产学研就是生产力,有了内生的发展动力。这是好事,但也要避免把政绩时代的思维带过来。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