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桥街今昔

 家乡文化天地 2022-01-25

向桥街今昔

原创/莲荧(蕲春向桥)

前年回乡,遇到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向桥街上竟然发生了堵车事件。从白水河边的女儿铺到乡政府门前,都是小车连着小车,前后延绵一两里路程,颇为壮观。当时各车主焦急地鸣笛,无目标地呼喊,心急火燎地拍打车窗,皆无济于事,最后是在乡派出所民警的前后疏导下,才解决拥堵的问题。由此可以推想和见证,春节时期的向桥街,人流密度是有多大,市面上的繁华多彩,可以说是空前的。

 

春节期间去向桥购物,漫步向桥街,这里逛逛,那里瞧瞧,来向桥街购物并非必不可少,现各村庄里都开设有便民商店,备选的商品琳琅满目,来向桥街主要是观景为主,为的是见证时代的变迁,愉悦长途颠簸的回乡之心。往日作为向桥街桥头堡的粮站不见了,邮电所还在原址上,派出所向前迁移了一公里,居于街道交通要冲之处。派出所马路对面就是幼时放牛砍柴的小伙伴、堂叔占国中先生开办的建材商场,门前招牌上“国中建材”几个大字十分醒目,若非是这几个大字,我是无法知晓这座建材店是他开办的。

派出所上方是向桥乡客运站,在我出门打工之前的许多年里,向桥乡一向是有车而无站的,红壳的班车从县城漕河上来,就停在医院前面的马路上,那时人不多,对街道没有什么影响。操蕲州口音的司机懒洋洋地跨下车,走到一个小摊边买根甘蔗,找个皮带马夹凳坐下,然后和补鞋的人闲聊一段,甘蔗吃完了,他又跨上班车驾驶室,倒转车头方向,准备下漕河去,无论风霜雨雪,天天如此。后来班车取消了,向桥的客运业一度是机动三轮车的天下,清晨一大早,从王平均先生开办的商店处,到乡财政所,差不多一公里长的距离上,零乱地停满了各型各款的三轮车,柴油马达声啪啪啪不断,盖住了街道上的人声,这些三轮车要么是用红白条纹的雨胶布搭一个棚子,要么就是用深绿的雨帆布搭成的棚子,粗略地可以遮风挡雨,就可以用作本县内的旅客运送载具。

开三轮车的人员较多,那时向桥乡是半封闭地区,每日的客运量非常有限,总有一半的三轮车处于闲置状态,无生意可做,于是三轮司机们常在大街上打牌消遣。一堆青壮汉子们肆意地甩牌吆喝,惹得路人们围观,日久影响不好,乡政府后来出手制裁,三轮车行业也就逐渐衰败了,消失了。如今客运站的建立,标志着向桥街成长为一个规范的乡村镇甸,是标准的乡村人流和物资的集散中心,是乡镇建设的重要台阶。

站在向桥客运站大门,对面就是堂哥占育生的住宅楼,是由下畈塆搬过来的。因此处位置在整条向桥街上得天独厚,育生哥的住宅又衍生开展了多种经营,既销售乡村房屋建设所必需的钢筋、水泥、石棉瓦、琉璃瓦等建材,又开办了旅社,为车站的往来旅客提供住宿服务,并有规范的网吧可上。如今向桥乡已经与古角山那边的宿松县和黄梅县有标准的宽阔的公路连通,彻底打破了向桥乡千百年来在蕲春县孤悬一隅的不利状况,今后流经向桥乡的人员和物资,一定会大为增加,通达八方的,堂兄占育生这处车站旁边的旅社,一定能够地尽其用,物尽其力,充分展示出它在新时代里的商业价值。

在记忆中,往昔的向桥街,粮站处是一道长长的陡坡,上了陡坡左边是红机砖的建筑,是小邮电所和派出所,另有几间低矮的简陋民房夹杂其中,右边是一道较高的田岸,田岸长有几株乡村常见木梓树。在乡供销社不再收购木梓籽后,向桥乡境内各地众多高大又古朴的木梓树就遭受了灭顶之灾,几年之间就被人们砍伐当柴火了。向桥西街头的那几株木梓树同样遭到了砍伐的命运,因为在贫穷年代里它们创造不了价值,除了夏季双抢季节里供农人午间系牛遮荫外,它们似乎是一无是处,且又生长在即将转型的街道边,恼人眼目,被消灭掉是不可避免的。其实木梓树是很具艺术美感的一种树木,在很多书籍中叫乌桕树,因乌雀喜食其籽而得名,深秋时节,木梓树叶红似火,到了冬天,它们的枝头点缀着粒粒雪白的木梓籽,如果人们能静下心来欣赏,它们就是一种乡村的诗意存在。

木梓树砍伐的地方,在我读小学时,附近王榜村管家塘人王礼其先生在此处开了一间小餐馆,专卖馒头,生意不错。后来,这处几经变化,现在耸立在眼前的是气派堂皇的“向桥金座大超市”,两旁有披萨店、奶茶店、摩托车修理店和电器专卖商场,店面虽都不大,但是前来消费的人员不少,进进出出的,喧哗戏闹声不断。

今日的向桥街,除了金座大超市外,还有王武先生开办的“王武商场”,和我从小一起读书的发小王开新夫妇开办的“开心商场”,同学姜春生开办的综合商场, 以及东街头的“百事旺超市”。这每一间超市我都走进去参观了一番,无论是店面的布局,还是商场空间的装潢设置,各处的卫生保持情况,已经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商场是一个档次了。置身在向桥街这些商场内,漫步在五颜六色的各类熟识的商品标牌中,已经让人有种分不清究竟是在家乡,还是在异乡城市的时空混沌感。

“新华书店”是向桥街数十年来亘古如初的地方,也许是向桥街仅存的唯一吧,店主名字叫“枝花”,姓氏不详,回忆往昔每当进店里,人们总是“枝花,枝花”地叫,打招呼声中并没有带姓,故终不知店主的姓氏。数十年来,她一直在守侯着这间新华书店,店的位置没有变,店的空间大小没有变,店主那甜甜的笑容也没有变,店内货架上永远是各类书籍和笔墨纸砚,唯一变化了的是,当年在此店内仰着脖子痴望书架上排排书籍的一些小不点,如今也已经在写书了。许多当年在此买书求索知识的乡村小不点,已经走向全国各个地方任职,走出国门了,成为人才。“书籍是一叶小舟,它把我们由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这是凯保证勒的名言,回乡站在向桥街新华书店的门口,细细品味这句哲人箴语,别觉意味深长。

新华书店的旁边,是乡政府的进出口处,那时是一片上坡土路,与乡村状况无异。在坡道的中间一侧,有一个水质不错的青石板水井,一年四季清明如镜,到了冬季清晨井口还往外冒白汽。我读初中时,向桥乡的供水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学生们蒸饭吃,常因校内水不够,中途停水,几个小伙伴便提着桶子来到乡政府的这口井边汲水淘米,再提回校内大厨房,在向桥读书的几年生活,似是永难忘记。

前几年,听曾在乡政府供职的一位藕塘村大吴塆的吴老师讲,他在乡政府做文书时,每到冬天,常见到乡书记甘才志先生早起从水井里提水洗冷水澡。在寒冷的冬天里能进行冷水浴,那可是意志坚强的人,意志不足的人难以做到,例如毛主席在长沙师范读书时就以冷水浴来磨炼意志。甘才志书记在向桥任职时克服困难,主导修筑了童咀村拦河堰等利民工程,听说退休后又开始了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好多大部头的作品,没有坚强的意志,是难以如此的。居于向桥街中心位置的那口井,那口青石板砌成的不起眼的井,其实也是往昔悠悠岁月里的一道不可遗忘的风景。

向桥街,时代奔腾向前的澎湃大潮会慢慢地淡化你往日的容颜,开放的巨轮已经扬帆远航,并一往无前,向桥街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靓丽,让我们一起乐观地拭目以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