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造型审美及其文化内涵

 掌染草2012 2022-01-25

图片

摘要

唐代纺织品中凤纹种类多样,造型生动而丰富,其中一类凤纹造型具有明显的鸡形特征和文化寓意。文章以现存纺织品实物为载体,借助图像学研究方法将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分为凤踏莲花纹、团窠凤纹、对凤纹。通过对凤纹动态姿势中的凤首、凤翅和凤尾进行图像学分析,认为其反映了不同状态下鸡的造型,呈现出英武健壮和雍容闲雅两种审美特征。基于历史学、文化学和民俗学考察,研究认为在唐代社会文化中,鸡象征着帝王权力,且具有辟邪纳祥的功能,同时也反映了唐代人们由于喜爱斗鸡娱乐文化,因此,在纺织品中出现大量鸡形凤纹造型。

作者: 郭丰秋1, 赵艾茜2

作者简介: 郭丰秋(1984-),女,教授,主要从事服饰文化、服装设计理论的研究。

( 1.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武汉 ; 2.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

关键词:  唐代纺织品;鸡形凤纹;造型审美;文化内涵;图像学;民俗学


研究背景

在中国古代社会,凤是神禽灵鸟,与龙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祥瑞符号,体现着人们对身外世界的敬畏、想象、美化和崇拜之情,其形象则是建立在诸多鸟禽、动物造型基础之上。《中国凤凰造型》中将其分为孔雀形凤、鸡形凤、鹤形凤、鹰形凤、拐子凤、燮凤等,认为长喙尖嘴及凤冠的凤纹原型是公鸡[1]。唐代以来,凤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从远古时期的神鸟、仙鸟转变为瑞鸟、祥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民间百姓都喜爱凤,亦可使用凤。因此,唐代是凤纹艺术繁荣发展、异彩纷呈的时代,有的以鸟为主要原型,有的以鸡为主要原型,或两相杂糅、融合其他动物特征,同时又受到波斯、佛教等外来文化影响,凤纹与忍冬草、葡萄纹、飞天、火焰宝珠、莲花等元素组合在一起,表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目前,学术界关于唐代凤纹研究多集中在敦煌壁画[2]、铜镜[3]或簪钗[4]方面,关于纺织品中凤纹研究散见于通史类著作中[5],或唐代其他典型纹样分析之中,如《唐代织物上的禽趣》一文便涉及凤鸟[6]。但上述研究多局限在材质工艺分析和纹样介绍层面,将其笼统概括为凤鸟,并没有加以辨析。本文以鸡形凤纹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现存实物资料,采用比较法和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造型审美特征,并探究其在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内涵,以期丰富唐代丝织文化研究。

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

图片

唐代丝绸贸易发达,生产技术水平高,丝绸之路的多元文化交流使唐代丝织技术与艺术风格融入了外来文化。以相关文献专著及博物馆藏图片为例,纺织品中凤纹造型在构成形态上取自自然形态的禽鸟,如身形修长(表1中2#、7#)、健壮(表1中1#)、丰润可爱(表1中4#、5#);从造型分类来看,纺织品中凤纹主要分为立凤、对凤、团凤三类,如表1所示。

表1 唐代纺织品中凤纹造型分类

Tab.1 Classification of phoenix pattern in the textiles of Tang dynasty

图片

唐代纺织品中凤纹大多保留着神话传说中蛇颈和鸡形喙,虽然也融入了鸟类造型,但主要以雉鸡或禽鸡为原型,还原了鸡首、鸡喙、鸡爪等特征。鸡形凤纹造型承袭秦汉以来的矫健豪放之风,如汉代瓦当凤纹(图1(a))与隋代凤纹(图1(b)),呈现强烈的运动感,凤身形矫健,S形曲线明显。至唐代,凤形体态渐丰,凤首、凤翅、凤尾部分形态刻画更为生动。

此时,纺织品中凤纹已见胡风影响,如将具有中国审美的花卉环形式内置凤纹(图1(c))、或与从西域传入的团窠联珠结合(图1(d)),东西双向文化交流形成了大唐新样[7]。

图片

图1 凤纹题材造型

Fig.1 Phoenix pattern themed shape

从纹样构成形式来看,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大体分为三类(表2):第一类是凤踏莲花纹(表2中4#、5#、7#、8#),其中凤纹为主体,辅助纹样为莲花。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圣洁之花,也是吉祥之花,时常作为托载圣物的底座出现。世俗生活中,凤作为吉祥之鸟,与莲花的组合在纺织品中经常出现,反映了唐代佛教的兴盛。第二类是团窠凤纹(表2中1#、2#),以联珠、缠枝花草、葡萄纹作为外部团窠框架,凤鸟或单腿站立,或双足踏地,整个纹样可作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用于装饰。联珠团窠环及立鸟的造型来自波斯萨珊艺术,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综合中西元素的缠枝或卷草纹样逐渐兴盛并代替了联珠纹[8],内填充瑞兽、吉禽或祥鸟纹样,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第三类是对凤纹(表2中3#、6#),以花枝或树作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鸡形凤纹。表2中6#的对狮对凤纹样,虽然没有明确的对称轴,但双凤口衔的花枝形成了隐形轴对称形式,显得灵动活泼又富有韵律感。日本正仓院收藏的花树对凤纹绫中,花树作为整体纹样的中轴线,花树源于波斯、拜占庭文化中的生命树,花树两侧对称分布动物或人物的构图方式是波斯和拜占庭装饰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方式(表2中3#)。这种中轴线的设计方式来源于中亚,唐代丝绸之路的开拓畅行及中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使丝绸图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并创新了中亚、西亚的西域装饰技法[9]。

表2 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造型分类

Tab.2 Classification of chicken-shaped phoenix pattern in the textiles of Tang dynasty

图片

续表2

图片

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造型审美

图片

通过对唐代纺织品中典型鸡形凤纹进行分析发现,艺人将自然界中不同活动状态下的雉鸡或禽鸡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后形成姿态各异的鸡形凤纹,既有细长筋骨型,又有体态略丰型,呈现出英武健壮和雍容闲雅双重特征,有时二者兼具。

2.1 英武健壮之美

初唐一改六朝以来的靡靡之音,不断对外战争使社会上下崇尚武力,艺术领域亦推崇英武健壮之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太宗追思王业艰难,佐命之力,又作《威凤赋》以赐无忌。”[10]皇帝以“威凤”自居,朝臣则为群鸟,是唐文化中“百鸟朝凤”观念的反映。可以说,丝织品中英武健壮的鸡形凤纹是对威凤文化的呼应。

如表2所示,鸡形凤身与上翘的尾羽形成开口或小或大的“U”字形轮廓,开口越小,形成的身形动势感越强,造型越矫健威武。在表2中1#、3#的凤鸟形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前者头戴高冠,凤眼圆瞪,凤身纤细有力,腿部肌肉线条紧致,单腿直立,正如一只悠闲却不失威严的公鸡形象,如表3中的1#;后者双足直立,身形亦是纤瘦结实,尾羽上翻,仿若昂首挺胸的公鸡。从凤冠造型来看,鸡形凤纹中有冠者应是对雄鸡冠形的模仿和再造,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上宽下窄的云朵冠,与自然界中公鸡鸡冠十分类似,如表2中2#、4#、6#、8#所示;其二为下宽上窄的高冠,如表2中1#、7#所示,是对自然界鸡类形象的艺术加工。表2中的1#、2#、3#、7#显示,凤首羽毛向上翻卷,或为直立状,好似搏斗状态,如表3中2#所示的雄鸡造型。从凤翅造型上看,表2中凤纹虽皆为展翅,但其走向分为两类,一类走势向下,与上翻的尾羽形成视觉对比;另一类走势向上,与尾羽走向一致,体现出和谐韵律之美。细节描绘方面,走势向上的翅羽皆为张开状态,状如齿轮,与自然界中禽鸡展翅欲飞,如表3中5#与2#的姿态十分相似。从凤尾造型上看,表2中皆为向上翻卷状,但由于纹样动态的差异,翻卷的弧度和力度不同。尾羽翻卷弧度较大者,其动势较强,力量充沛、张力更大,如表2中1#、2#、3#、7#、8#所示。在尾羽造型细节上,艺人用西式忍冬草纹、卷草纹或简单抽象的线羽进行刻画,可以说是对自然界中鸡尾羽形象的创新表达。

2.2 雍容闲雅之美

中唐之后,社会风气和审美情趣逐渐走向奢华、闲逸和享乐。李肇《唐国补史》载:“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其后或侈于书法绘画,或侈于博弈,以不耽玩为耻。”此时纺织品中凤纹则出现雍容闲雅、华美丰腴之态。

如表2所示,雍容闲雅类的鸡形凤纹虽然保留了鸡的头冠和展翅挺立姿态,但翎羽的走向和身体张力逐渐缓和。从眼部造型上看,此类凤眼趋于狭长,多为眯眼状,凤首羽毛多为横向飘逸型,凤嘴微张,口衔花枝。从凤翅细节刻画上看,走势向下的凤鸟翅羽呈闭合状态,如表2中7#、8#所示,表现出悠闲自在、从容不迫的神姿。凤尾造型中,其翻卷弧度相对较小者,如表2中4#、5#、6#所示,其尾羽细节描绘更为细腻写实,与雍容、娴雅的整体造型相得益彰。敦煌莫高窟138窟晚唐时期女供养人上衣图案中的两个鸡形凤纹,如表2中4#、5#应是风格转化的代表:黑色鸡形凤纹眼珠圆睁,但眼睛造型趋于狭长,其“U”字身型开口略小于白凤,体态仍带有英武特征,但健美紧致的肌肉感消失不再,应是对展翅,如表3中5#状态下的公鸡进行艺术再造;白色鸡形凤纹则可能以雉鸡,如表3中4#为主要原型,细眼迷离,身态丰腴,其翎羽、翅膀和尾羽舒缓飘逸,显得祥和宁静,呈现出娴雅之美。

表3 自然界不同状态下的鸡

Tab.3 Chickens under different states in nature

图片

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的文化内涵

图片

图像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认为,图像的本质意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时期、一个阶级、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信念的基本态度,而所有这些都不自觉地受到个性的限制,凝结在艺术作品中”[11]。通过考察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造型审美特色,可以进一步窥见鸡在唐人心中的地位及其相关风俗文化。

3.1 象征帝王权力

自先秦时期开始,雉鸡和禽鸡就被视为凤属家族成员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凤纹艺术品中,也可以窥见鸡的部分特征,整体造型趋于抽象、神秘或奇诡。

至唐代,人们多以鸾凤比喻皇帝。杜甫《雪中抒怀》曰“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如日月恒生,若鸾凤葳蕤”,正是以凤类比,歌颂了帝王的仁义德行。又有《旧唐书·五行志》记载:“高宗文明后,天下频奏雌雉化为雄,或半化未化,兼以献之,则天临朝之兆。”[10]1122也就是说,雄鸡性征的转化成为武则天将要临朝称制的祥瑞或征兆。和凝《宫词百首》中说道:“六宫进酒尧眉寿,舞凤盘龙满御衣。”可见,皇帝所着御衣纹样上既有龙又有凤。唐人以凤喻人、以凤作装饰,对其委以美好的寄托,因此,唐代纺织品中的鸡形凤纹将鸡和凤的美好品质融为一身,用来象征帝王。

在艺术表现中,唐代盛行的金鸡礼俗是纺织品中凤呈鸡形的又一重要推手。人们相信,十二属相中,鸡为德禽,并将雄鸡视为帝王之运的象征。《相鸡经》中说,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加上“大赦天下”是新帝登基后的必要举措之一,而金鸡赦礼则成为政权更替的象征[12]。需要指出的是,金鸡中的“金”并非黄金,而是阴阳五行中“水木金火土”之“金”。隋朝专门设立卫尉掌管赦日建置金鸡之事,唐代统治者相信金鸡与帝王朝代气运密切相关,遂沿袭了这一礼俗。如《封氏闻见记校注》中记载,武则天封嵩岳时,“大赦,改元万岁登封。坛南有大槲树,树杪置金鸡,因名树为金鸡树。”在唐代陕西西安出土的凤纹饰品(表4中1#)中,凤虽然长着卷草花瓣状的尾羽,但其昂首挺胸,健美自信的姿态,俨然是一只威武雄壮的公鸡形象。

表4 唐代其他器物上鸡形凤纹造型

Tab.4 The chicken-shaped phoenix patterns on other utensils of Tang dynasty

图片

3.2 反映唐代辟邪纳祥文化

《艺文类聚》记载的创世神话中,有“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的传说,可见鸡在古人心中是身世不凡的灵禽。《祖庭事苑》曰:“人间本无金鸡之名,以应天上金鸡星,故也,天上金鸡鸣,则人间亦鸣。”[13]鸡为阳物,鸡鸣则太阳东升,宣告阴魂鬼魅活动时间的结束,鸡与时辰的转换、太阳的复出关系密切,成为驱邪逐鬼的祥物与召唤太阳复出的神鸟。南朝齐梁间著名道士陶弘景曾在《真诰》中肯定了鸡的驱鬼辟邪功能“学道山中宜养白鸡白犬,可以辟邪”[14],则是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解读了鸡致祥辟邪传的特殊功能。民间传说的文本中,认为金鸡可以与蜈蚣、蝎子搏斗,于是其又被视为除毒驱害对神禽。

唐代民间有“鸡招”风俗。当活人得了重病,可以用一公鸡“设祭于庭”,用以解灾。“鸡招”也可用于死人,入殓后对棺木与棺盖一般用鸡血黏合,人们相信鸡血可以祛除邪魔恶鬼入侵墓地,在其出殡棺木上则放置红色公鸡,名曰“招魂鸡”。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148窟西壁《涅槃经变》的出殡图中,棺顶站立着一只鸟(表4中2#),其造型为鸡头、曲颈,双翅伸展,尾羽高翘,威武雄壮又不失优美娴雅。对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只凤鸟,有学者则从民俗学角度认为这是一只雄鸡[15]。笔者认为,这是将雄鸡与鸟类造型有机融合的鸡形凤,其目的就是保护死者不受鬼蜮的侵扰。

在婚嫁迎娶活动中,鸡也会出现,因为“鸡”与“吉”谐音,无形中增添了祈福纳吉的寓意。男女双方都会准备红公鸡和肥母鸡的风俗,人称“长命鸡”,祝福新人能够婚姻美满,吉祥长寿。因此,唐代铜镜上经常出现象征美满幸福吉祥的凤纹造型,如表4中3#所示。该凤口衔结成双扣的“同心结”,在动态姿势上虽属于横向侧立,但细腿距爪,很明显具有鸡的特征,有所改变的是,凤的双爪一直一曲,仿佛正徐步缓行,凤眼细长,眼神妩媚,从容优雅之态尽显。

3.3 反映唐代斗鸡风俗

在唐代,公鸡还被视为骁勇善战的禽类,人们将受过训练的鸡放在一起,促使其相互搏斗,称其为“打鸡”和“咬鸡”,俗称“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斗鸡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多局限于贵族阶层。发展至唐代,斗鸡成为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均可参与的娱乐游戏。

在章怀太子李贤墓前甬道西壁壁画中,就有一位怀抱公鸡的侍女形象,如表4中4#所示。《旧唐书·王勃传》中记载了当时太子与诸王喜爱斗鸡的情形:“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10]4302又有《东城父老传》记载,唐玄宗酷爱斗鸡,“治鸡坊于两宫间。索长安雄鸡,金毫铁距,高冠昂尾千数,养于鸡坊。诸王世家、外戚家、贵主家、侯家,轻帑破产市鸡,以偿鸡值。”其中的“金毫铁距”指的便是毛色金黄,具有利爪的公鸡,因此,纺织品中鸡形凤纹具有炸开翻卷的羽毛和刚硬尖利的凤爪,如表2中1#所示,便不足为怪了。据盛唐时期的一首民谣描述,一位名叫贾昌的贫寒子弟因擅长斗鸡而得到玄宗青睐,此故事传唱不衰:“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16]可见时人十分认同只要掌握了斗鸡技术,即使没有文化也能实现个人阶层的跨越。在唐诗中,也处处可见追慕游侠之气的少年们流连忘返于斗鸡场,如“东郊斗鸡罢,南皮射雉归”(陈子良《游侠篇》)、“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孟浩然《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中描绘了少年在这里通过流行的斗鸡游戏结交朋友,在娱乐活动中尽情挥洒少年意气。可见,唐人对鸡的感情实属不一般。因此,纺织品中出现大量神情、造型酷似禽鸡或雉鸡的凤纹形象便顺理成章。

结 语

图片

图像不仅是艺人个体情感的表达,而且能够揭示时代的诸多特征,通过对那些融合了历史信息、文化意味和精神信仰的图像剖析,可以更好地感知和把握某个时代文化和艺术审美趣味。唐人信奉雄鸡代表帝王权力、影响帝国运势,能够辟邪驱灾、祈福纳祥。同时,斗鸡也是唐代主要的娱乐活动。因此,唐代纺织品上的鸡形凤纹造型中,艺人因材取势,将鸡的形意特征充分表现出来,或英武矫健,或丰润雍容,反映了唐人喜鸡、爱凤,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略)

PDF下载

来  源 | 《丝绸》2021年 第58卷 11期 

发  布 | 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新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