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宋朋友圈|真正的打虎英雄不是武松

 时拾史事 2022-01-25

枕着故事睡的小葱时代,奶奶给我“单曲循环”讲了一个老虎报恩的故事。

故事内容是说一个樵夫山上砍柴晚归,明亮的月光照着他回家的路。快到家的时候,一只拦路虎张牙舞爪挡在樵夫面前。樵夫指着不远处的家说你吃了我,家里瞎了眼的老娘就没有人供养了。老虎说我不吃你,家里几个吃奶的孩子就会饿死。你让我吃了吧,其他的事情你就不用操心了。

老虎把樵夫吃了,然后把樵夫砍的柴和一只野兔放在他家门口。这以后老虎每晚都给樵夫那瞎了眼的老娘送供给,直到她去世。老虎给她安葬并且哭死在老太太的坟上。童话里的老虎凶狠却又被赋予了温暖的人性。

成长的路上,我时常想起奶奶讲的故事,对老虎又爱又怕,怕自己走着走着也会遇到一只老虎。长大后知道这个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古老的农耕时代,老虎还真的是经常拦路抢劫,是社会治安最不安定的因素。它们横行乡里出没坊市,杀人越货,当然越的都是猪牛羊等对于老虎来说有价值的货色。制造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生存,必须把泪擦干。于是,打虎成了汪洋恣肆的全民运动。

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史料记载人与虎狭路相逢展开你死我活生死较量的故事,涌现出许多智勇双全先进事迹和人物。

老虎“薅羊毛”也会逮着一只“羊”使劲薅。孔子带领弟子们到泰山采风,在山脚下遇到一位农妇在飘着轻烟的新坟前哭坟,他的父亲、丈夫和刚刚成年的儿子都在下地干活的时候被老虎吃了。孔子说既然这里的老虎如此凶残,你还不赶快办个移民?农妇止住了哭声:我死也不会离开这里。虽然这里经常有老虎出没,但没有苛捐杂税啊。孔子点点头,思想的小火花一闪:苛政猛于虎。

这个吃了农妇生命中三个最重要的男人的老虎隶属东北虎,它拖家带口连蹦带跳到了仅一个首都就“人口数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宋朝,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专职吃人,它的兄弟连华南虎则雄踞在南中国的版图上,与它遥相呼应,广东、江西、江苏、四川等不时传出老虎伤人以及当地百姓奋起抗争的社会新闻。

一只老虎趁着月黑风高窜到苏州城一口气咬死了四个人,人们谈虎色变。另一老虎把浙江宁波鄞县董八娜的妈妈叼了起来,八岁的董八娜救母心切,一把拽住老虎尾巴坚决不松手,老虎疼得放下八娜的母亲,却将八娜吃了。八娜小姑娘被命名为“烈女”。看到这个故事的第一时间我想喊话前几年那个把母亲送入虎口的女人,都是做女儿的,分别咋就那么大。

打虎巾帼不让须眉。江西修水的彭姑娘和父亲进山砍柴,老虎扑向彭爸爸,彭姑娘冲到老虎眼前,一把砍刀舞得密不透风,老虎近身不得,悻悻然讨回深山。彭姑娘是有样学样,学的是进入中华传统道德教科书《二十四孝》中的晋朝杨香救父。与此同时,北方打虎运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有图有真相。

苏东坡在陕西凤翔县工作,上班途中听说有一只老虎流窜作案带来城里。他打马赶到现场,人群老虎围在中间,他想冲动现场利用骑在马上的优势助阵打虎,无奈马看见老虎战战兢兢打死都不肯前进一步。不然,我们的苏大学士一不小心就成了见义勇为的打虎英雄。

打虎要用巧劲,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伤亡损失。江西鄱阳叫程十八的村民,把箭簇泡在“一步倒”的剧毒中,老虎中箭毒发身亡。山西的村民用一只鸡诱敌深入,鸡的四周铺上强力胶,老虎看到鸡猛扑过来,结果被强力胶粘的牢牢的。各地还先后成立了打虎队,互相取长补短交流打虎先进经验。

《水浒传》最精彩的片段是武二郎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为民除害,但经过砖家考证,这是一条假新闻,武二郎只是打死蔡京欺男霸女虎狼成性的儿子。真正的打虎英雄不是,而是另有其人。

陆游去成都赴任途径陕西汉中的南山,一彪人马在一个小树林里休息。随行人员给陆游临时搭了一个卧榻,让他休息看书。一行人周围不大功夫就聚集了很多人,从他们的闲谈中陆游得知此地大老虎,经常大白天出来伤人。附近的老百姓谈虎色变,需要进出山口谋生的人们往往聚集成群才敢进山。

鞍马劳顿,陆游闭上眼睛假寐。正在这时,一只斑斓大虎“忽”地从树林深处主动出击冲人群。陆游吃了一惊,他猛地抽出随身携带的宝剑,靠近老虎,老虎直起身子张开血盆大口扑了过来,陆游一剑刺入老虎的心脏。老虎应声倒地,圆睁着眼睛想知道杀死自己的壮士是何方神圣?写诗的陆游。

原来你是这样的诗人?人家不但写诗还主张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的陆游。小报记者心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写“红酥手黄藤酒”的手还能刺虎?你真的是“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那个文青?陆游的统一回复: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打虎是陆游快意人生的经历,他先后在18首诗词作品中提到这件事,以他的声名这件事应该是广为流传津津乐道。但是,施耐庵的小说借助的是自媒体这个大平台。众口铄金谬种流传,大家心目中的打虎英雄也就成了武二郎。陆游及经典咏流传是他和表妹唐婉劳燕分飞的爱情。

参考资料:《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 中华书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