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临近年末,我越来越想念小时候,在故乡农村,过乡村年的日子。进入腊八之后的每一天,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年味儿匆匆浓起来。 腊月上中旬,年的前奏曲。此时正值乡村农闲时节,晚稻、瓜果、农作物等己经收获结束,秋收冬储。可恰逢过年前的黄金时间,故乡农人家家户户、密锣紧鼓,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准备过年的年货、美食。趁着冬日晴爽的天气,制作晾晒腊肠、腊肉、腊鸭等腊味。农家阳台里、屋檐下、晾晒场,挂满了一串串、一排排腊味。忙着制作过年的美食白散,这是农家传统美食。我母亲对制作白散,技巧娴熟。她选用纯净粒大洁白的糯米,浸泡一夜、滤起、晾干。把糯米放置蒸笼中,用猛火蒸熟。用刻有吉、福、喜、寿的凹字木模打胚。晒胚,以干爽为度。把干爽的白散胚在已煮好的糖水中,浸匀后拉起,拖糖后的白散胚要晒干。油炸,油在锅中煎沸,逐个把白散胚放进,待散胚浮起,再炸一二分钟,即可捞起。那白散状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那时候家家户户,普遍制作白散,这是农家过年美食、馈赠亲戚朋友的最佳食品。乡村年味是甜甜的味道。谚语说:二十三,糖瓜粘。据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回去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凡间老百姓一家人,这一年的情况。故乡南方十二月廿四小年祭灶日,各家各户一清早就忙着打扫卫生,给灶王爷供上麦芽糖、瓜糖、枣、柿饼、糯米饼、枣糕等甜味品做贡品,祈求灶君保佑全家平安。让灶王爷吃了嘴甜,说好话。据说,麦芽糖、瓜糖比较黏,把灶王爷嘴给粘上了,他就不会乱说了。所以,就有灶王爷两边的对联就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过了腊月二十三,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祭灶节,寓意着农人祈福。那天,我就盼着祭灶完毕,吃甜蜜的麦芽糖、瓜糖、枣糕,吃着嘴里甜滋滋,心里顿觉甜蜜温暖。乡村年味是红色的味道。那时候,故乡农家在春节前住宅的大门上粘贴喜艳艳的对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红彤彤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屋里屋外,张灯结彩,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乡村年味是醇香的味道。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故乡村庄扑鼻的香味阵阵袭来,到处是酒肉的香味。一股股清香扑鼻的气息沁入肺腑,将年味推向高潮,整个乡村沉浸在浓烈的年味之中。除夕举行祭祖、拜神活动。之后忙着做丰盛的年夜饭,热腾腾的团圆饭,全家围坐在桌边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了菜肴,鸡、鸭、鱼、肉。一大家人,合家同堂,团聚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品赏着美酒佳肴,其乐融融。春节是孩子们永远的期盼。因为在孩子的眼里,春节就意味着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吃美味,走亲戚,给大人磕头拜年,得到压岁钱。我小时候,一过“腊八节” ,就板着指头数日子,期盼春节来临。因为春节来时,我可以饱餐平时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 。乡村年味是浓郁的味道。那时候故乡的春节,村庄里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拜年贺岁、舞狮子、走亲戚,过年有滿满的“仪式感” ,乡村到处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村庄犹如一片红色的海洋。尤其是除夕之夜,各家各户,放鞭炮,燃烟花,五颜六色的礼花,绽放在夜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银蛇狂舞,有的像孔雀开屏,还有的像绽放的花朵,它们把乡村装点得绚丽夺目,整个村庄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年味浓浓,凝聚着传统文化精华。 作者简介:杨开,系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作品发表于《散文选刊》《海外文摘文学版》《中国作家》等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