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力量 |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全家向疾病宣战,要靠这些智慧

 WAERTER 2022-01-25
阅读的力量 | 《病人家属,请来一下》:全家向疾病宣战,要靠这些智慧
10-24 13:23

“你体检了吗?你体检报告出来了吗?你需要去医院随访吗?”最近也成了小编同事们热烈讨论的问题。

尽管公司每年都组织体检,去不去体检毋庸置疑。但是,体检前大半个月开始,大家就都会不安起来。甚至指望少喝两杯奶茶,推迟一下火锅聚餐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能够改变一下体检的指标结果。

体检之后更是一片哀嚎。最近有几个小伙伴直接进了医院,更让大家觉得其实重疾的风险从来没有远离我们,只是它们悄悄潜伏在364个日夜里,最终在体检的那一天跳出来打得你措手不及。

小编也问了一下周围的朋友,其实大家并不是怕体检,怕的是万一结果不好,生了严重的病,眼前就算不完美但也过得去的生活将不复存在。

不仅仅是年轻人,我们的父母长辈也常常在体检面前拖拖拉拉,他们不是怕体检麻烦,也不是怕花上一笔体检的费用,而是怕万一生了病,且不说需要源源不断地花钱,还会需要子女花时间陪着看病、看护、托人情等等等等。

我们为拥有当下的生活付出了诸多努力,而人生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风险。要是像在读书的时候那样,每次考试前都能划出重点花时间好好准备就好了,只可惜,人生的每一关确实很像大考,但却从来不会通知你考试的时间,更不会告诉你考试的范围。

这时,在日常生活中储备常识、学会处理事情的方法、懂得如何迅速有效地做出决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是有人曾经告诉我这些就好了。”

是的,今天小编就把这个人请到你面前,告诉你,万一万一万一“中奖了”,身为家人要怎么办。

这个人就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兴。

王兴,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先后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博士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多次受邀参加世界肺癌大会、美国胸外科年会等,并在大会发言。

长期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明星演示嘉宾。荣获《健康报》2017年度“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称号。

已出版作品有《肺话》《怪医笔记》《癌症病人怎么吃》《胸腺外科学》(英文版)等,其中《癌症病人怎么吃》还出版了繁体中文版。

最近,世纪出版集团旗下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王兴医生的新书《病人家属,请来一下》。

这本书纸电同步出版,登陆“得到”平台第一天,就攀上了电子书新书热度第一名,甚至连续多天霸榜。

还得到了罗振宇老师的推荐:

事实上,新书出版时就已经获得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腾讯医疗副总裁张猛,知名心理学者、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知名科普作家菠萝,知名科普作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薄世宁的推荐:

为什么小编君推荐所有读者都来阅读这本书?

可以这么理解,这位专业医生从家人的角度,告诉我们遇到疾病特别是治疗重病时该怎么做,只是碰巧他是个肿瘤治疗专家。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得癌症,也可以从这本书获益颇多。

100个你想过或没想过的问题

他都帮你想好了

翻开这本书,以问题罗列排版的目录就像一张演练导图,把病人家属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都安排的明明白白,差不多有100个。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从这份目录我们可以看出,有些事情,王医生希望你能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治疗重病从信息获取到寻找医院到怎么跟医生沟通,他花了大篇幅的笔墨一一解答。

而有些基本常识,他认为了解到这些层面就够了,比如关于癌症必须了解的常识,不多不少就11个,好好读个明白,就不用去纠结一些基本问题该听谁的,什么是假消息什么是真消息。

他告诉你:全家向疾病宣战

要靠这些智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知名科普作家薄世宁在推荐这本书时说道:

“打开这本书,你会觉得像是坐在咖啡厅里,和你的医生朋友面对面地聊天。”

当重疾袭来,一家人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多的是像升级打怪一样一个有一个难过的关卡。打怪的过程是磨人的,需要大量的财力、心力、体力,暴露出的也将是生活的一地鸡毛和世间的人心冷暖。医生在这方面可以说见怪不怪,但是由于资源的紧张、身份的界线,病人和家属很难从医生那里得到一份全面的指导,尤其是在家人层面如何在各个环节做好决策的指导,更不用说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财力、心理、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的预案了。

比如,光是治疗方案怎么选就是一道非常复杂难解的题。什么才是最优的选择?花费和疗效之间怎么平衡?感情和现实面前,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王兴医生给出了实实在在的,有温度又有理性的建议。

他先分析了,为什么家属会难以作出抉择——

“人们不怕选的东西不够好,怕的是自己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正是对后悔的恐惧支配着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踌躇不前。”

——摘自《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第三章第三节:

医生总让我选择治疗方案,太纠结了怎么办?

他懂得千千万万家属的想法——

“如果当初选择做手术而不是保守的化疗,妈妈是不是能活到现在?”

“如果当时咬咬牙让妈妈坚持化疗,会不会肿瘤就不复发了?”

他的劝慰既暖心,又有实际数据的支撑——

“人总是在出现不如意结果的时候开始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但你问问自己,当时做的选择是不是基于当时的情况的最优解。如果是的话,要努力放过自己。

不妨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很多时候你所认为的不同选择,差别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大。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绝对的获益只有5%。我解释一下,这个5%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对于肺癌来说,化疗的有效率大约是50%,也就是说一半的病人可能有效,一半的病人可能效果不太好。做了切除手术之后的化疗,医学术语叫做辅助化疗,就是虽然没有病变可以让我们来评估到底有没有用了,但是从人体检验的数据发现,做化疗的人比不做化疗的人,5年的生存率高了5%。

从30%到35%,无非是这样的差别。

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尴尬不尴尬?做还是不做?而且分期越早的病人,获益就越小,也就是还不到5%。花一大笔钱,受半天罪,值不值?所以你现在能理解医生说'可以做,不做也行’了吧。

这句话看起来过于随意,似乎医生对你的健康漠不关心,但其实他说的是最客观的结论—对个人来说,做化疗或者不做化疗,都有复发的可能。唯一的差别是,如果做了化疗之后再复发,你会觉得自己尽力了,仅此而已。但我想说的是,只要你听了医生的建议,做出的是无愧于心、适合家庭经济状况的选择,你就完全可以平静地接受一切后果,不需要把过错归结在自己的选择上。

这不是你的选择,这是癌症,虽然可以不怕它,但也得给它足够多的尊重。

这就是你作为癌症病人的家属,需要做的修行。”

——摘自《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第三章第三节:

医生总让我选择治疗方案,太纠结了怎么办?

再来看看,身体指标异常,如果检查下来结果不好,要不要告诉病人。王医生概括了这些经验:

统计结果表明,如果某人得癌症,ta的配偶更倾向于告知,孩子倾向于不告知。两代人之间有认知水平的差异,所以孩子倾向于不告知。

早期病人,如实告知或善意隐瞒均可。中期病人,必须告知。晚期病人,可'难得糊涂’。

老年、受教育程度低的病人,可一切从简。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病人,可如实告知。

沟通的时候,要掌握“坏消息六步沟通法”。

背后的心理原因他分析得明明白白:

“父辈和我们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别过大,导致两代人对疾病的理解不一样。说白了,就是他们不懂,或者是我们认为他们不懂。很多老人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文化,一辈子种田打工,大字也不认得几个。你让他知道自己得了肿瘤,他只能想到邻居谁谁得了肿瘤死掉了,然后就沉浸在抑郁的心情当中无法自拔,而不会想到应该如何治疗的问题。两代人的文化差距不太大的时候,隐瞒情况就会比较少。”

——摘自《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第二章第一节:

收到癌症诊断书后,到底要不要告诉他

治病期间会有很多“进退两难”的时刻,谁才是那个有能力做决定的人?

王医生提出了“女婿经济学”的说法:

“家庭会不断地产生需求,需要不断的经济收入来满足它的需求。因此,规划一个家庭就和办一家企业没有什么不同。夫妻双方是合伙人,父母的养老和房子的贷款是负债,家庭的股票和孩子可以理解为资产,因此家庭能够维系或者再上升一个阶层的前提,就是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更多的资产。当一场疾病来临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企业办起来有多难,如果你是家里的创始人兼ceo,我真替你捏一把汗并且深表同情。

之所以要用管理企业的思路去管理家庭,就是因为对于家庭来说,你一切关于金钱的决定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要知道,家里可不是只有一个人会生病,每个人生病花的钱需要完全相同吗?老人和孩子生病,是否应该花同样多的心力不计后果地去救治?自己的妈妈和丈母娘是否会有区别?治病到底要不要卖房?因此,没有一个强有力的ceo,顶住所有人的压力,做出最适合自己家庭的选择,最终有可能因为一两个家庭成员的疾病,因病返贫,让多年的积累毁于一旦。”

——摘自《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第三章第二节:

女婿经济学:癌症病人家庭如何决定花多少钱看病?

王医生给出的最佳答案是“女婿”——

“女婿适合做决定的原因,是因为他既能够做到充分地关心,又能做到充分地理性,他既不像一个外人一样冷血无情、市侩算计,也不像女儿一样被感情支配、不管不顾地全心扑上去,因此他通常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尺度。大部分的女婿,确实都给我这样的感觉,女婿就像一个家庭当中能够冷静处理事务的'家庭ceo’……女婿和媳妇没有本质区别,也和男女无关,关键是这个家庭当中谁能够获得大多数家庭成员的信任,进行合理的决策。”

——摘自《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第三章第二节:

女婿经济学:癌症病人家庭如何决定花多少钱看病?

至于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他在书里讲了一个案例,得你自己去看了才能体会。

王兴医生的这本《病人家属,请来一下》被收入“译文科学”书系,这个书系主张“科学有温度”的出版理念,而他也恰恰是一个有温度的科普人。

这本书教给你和家人对待重疾的方法,但同时并不生硬枯燥,连封面都是暖色调的,一下就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

他在书中主张病人在康复阶段可以练习瑜伽、太极等能带给人们心流体验的运动,还主张病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地返回工作岗位,重新投入社会生活,给到了大量正向积极的引导。不仅如此,他还是个段子手,全书的写作风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人的潜意识总是回避不幸,仿佛那些悲剧和灾难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灾难来临总是猝不及防的,你必须在你健康的时候,在你和你的家人没有疾病困扰的时候,做好充足的健康和财务问题规划。这样才不会在疾病真的来临时,觉得哪里都在漏水,哪里都要补洞。很多人问我,当医生当久了,会不会因为天天看到这些疾病而麻木,或者压抑。我不会。但是我会因为我所看到的这些悲剧而警醒,筹划好自己的家庭,提前发现问题,做好准备。在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我都能告诉命运:'来了?没事,我准备好了。是要扫支付宝还是微信?’”

——摘自《病人家属,请来一下》第三章第一节:

工薪阶层如何才能有效地应对癌症

在新书策划阶段,王医生执意要将自己的微信印刷在书签夹在书中,方便读者提问。

所以,购买这本书,请务必收好这枚书签,扫码就有机会请他答疑解惑。

但是,提问前请先好好阅读这本书哦~毕竟全书已经讲到了很多你有可能会问的问题。

和王兴医生交个朋友,用知识捍卫生活,别让重疾绑架你的人生。

上观号作者:世纪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