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分上焦,中焦,下焦,还得辨证论治,上焦如肺热有黄芩,中焦如胃热有黄连,下焦如黄柏,常用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秦皮,白鲜皮,秦艽等 【每日一药】黄柏来 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经。 功 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临床应用: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盗汗。 性能特点:本品苦寒沉降,偏走下焦。清热燥湿之中尤善清泄下焦湿热,长于治带下、热淋、足膝肿痛等下焦湿热诸证。功能泻火解毒,为热毒疮痈、湿疹湿疮所常用。 用法用量:煎服,3~12克。外用,适量。生黄柏苦燥性寒,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力强;盐黄柏入肾,泻相火、退虚热效佳;黄柏炭兼具涩性,清热止血功著。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和区别 黄芩、黄连、黄柏都是清热燥湿药,又称“三黄”,都有清热燥湿功效,而三药又各有特色,下面我简单归纳总结一下它们的同异。黄芩,甘,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黄芩算是归经最多的了。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黄芩是清热药有止血功效的第一个药,前面的荆芥也有此功效),安胎。应用: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善清肺、胃、胆、大肠之湿热,善于清中上焦湿热,偏于上焦。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善于清肺火,上焦实热。3.血热吐衄。黄芩是清热药有止血功效的第一个药,前面的荆芥也有此功效。4.痈肿疮毒。5.胎热不安。前面的一个药,紫苏也可以应用于安胎。 黄芩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应用: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脾胃经)。左金丸中就用到了黄连。2.湿热泄痢(大肠经),黄连是治疗湿热泻痢的要药,如香连丸。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心经)。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胃经)。5.消渴症。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黄连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应用:1.湿热带下,淋证。长于清下焦湿热。2.湿热泄痢,黄疸。3.湿热脚气,痿证。4.骨蒸潮热,盗汗,遗精。5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 黄柏 二妙散 《丹溪心法》 黄柏乳润一宿 苍术泔浸七宿 上二味,等分为未。空心酒服三钱。 【主治】湿热为患,腰膝疼痛,不能行动。 【方论选粹】 明·李中梓:湿性有就下之义,故其病在中半以下。湿则生热,湿热相搏,其痛乃作。黄柏味苦,苦胜热,且能下行,故以为君。苍术性燥,燥胜湿,且能辛散,故以为臣。黄柏可去热中之湿,苍术可去湿中之热,两者相绾,各有妙用,故曰二妙(《删补颐生微论》)。 清·吴昆:湿热腰膝疼痛者,此方主之。湿性润下,病则下体受之,故腰膝痛。然湿未尝痛,积久而热,湿热相搏,然后痛。此方用苍术以燥湿,黄柏以去热。又黄柏有从治之妙,苍术有健脾之功,一正一从,奇正之道也(《医方考》)。 清·王晋三:二妙散,偶方之小制也。苍术生用入阳明经,能发二阳之汗;黄柏炒黑入太阴经,能除至阴之湿。一生一熟,相为表里,治阴分之湿热,有如鼓应桴之妙(《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湿热下注,腰膂不能转枢,故机关不利,腰中疼重不已焉。苍术燥湿升阳,阳运则枢机自利;黄柏清热燥湿,湿化则真气得行。为散酒调,使湿热运行则经气清利,而腰府无留滞之患,枢机有转运之机,何腰中疼重不痊哉?此清热燥湿之剂,为湿热腰痛之耑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清·张秉成:治湿热盛于下焦,而成痿证者。夫痿者萎也,有软弱不振之象,其病筋脉弛长,足不任地,步履歪斜,此皆湿热不攘,蕴留经络之中所致。然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尝不从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洁其源。方中苍术辛苦而温,芳香而燥,直达中州,为燥湿强脾之主药。但病既传于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黄柏苦寒下降之品,入肝肾直清下焦之湿热,标本并治,中下两宜。如邪气盛,而正不虚者,即可用之(《成方便读》)。 【近代验证】 例一 于世良治坐骨神经痛案 白某某,女,50岁。1977年5月20日初诊。腰痛连及左腿已有半年,近20余日来疼痛加重。某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病起淋雨之后,腰腿疼痛,弯屈受限,生活勉强自理,小便时黄,大便如常,口苦。舌苔黄腻,脉弦紧。证属寒湿侵袭,久郁化火,气血瘀滞,治以清热燥湿,佐活血通络之品。 拟二妙散加味:苍术、秦艽各12克 黄柏、乳香、没药各10克 当归、丹参各18克 牛膝15克 5剂后腿痛消失,腰痛亦大减,生活已能自理。守原方再服5剂,隔日1剂。一年后追访,病未复发。 例二 于世良治肾盂肾炎案 苏某某,女,65岁。 1974年9月初诊。突然发热,头痛,腰痛,小便淋沥带血。某院诊断为肾盂肾炎,住院治疗20余日症状缓解出院。出院2周后,病又复 发。证见头痛而晕,四肢无力,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口苦恶心,不渴,腰腿酸重,小便急迫疼痛有血。舌尖红、苔黄厚,脉弦细而数。 验尿:蛋白++,红细胞遍视野,脓细胞++。证属湿热之邪下迫膀胱。治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 拟二妙散加味:苍术、黄柏各10克 蒲公英30克 滑石20克 鲜茅根60克 甘草6克 复诊后略为增减,共服20剂,自觉症状消失,验尿已正常。3年后随访,未复发。 例三 叶熙春治冲任失调案(选自《叶熙春医案》)。 马女,32岁,四月,杭州。 冲任失调,每次经行衍期,湿火下注,带下赤白,腰酸两腿重滞,食少,神倦乏力。脉象弦滑,舌苔薄黄。二妙散加味。 炒苍术二钱 炒黄柏钱半 飞滑石三钱包 炙橒白皮三钱 赤苓四钱 川萆薢三钱 苡仁四钱 炙海螵蛸四钱 炒赤芍二钱 炙地榆 三钱 炙侧柏叶三钱 丹皮二钱 二诊:带下赤白已除,腰酸腿重不若前甚。胃气渐振,原法加减。 炒苍术二钱 炒白术二钱 炒丹参三钱 炒芡实四钱 炒苡仁四钱 炒白芍二钱 炙地榆三钱 川萆薢三钱 赤苓三钱 新会皮二钱 炒当归三钱 【按语】 清邪中上,浊邪中下,亦阴阳升降之理也。湿从下受,流入关节,腰膝重着,湿郁化热,则关节或肿或痛。湿为粘腻之邪,重浊之质,非温不化。方取苍术之苦温,以温能化湿,苦能燥湿也;配以黄柏之苦寒,以寒能泄热,苦能燥湿也。其配伍之精当,允称上乘焉。 附方一 加味二妙散 《医略六书》 苍术一两,炒 黄柏二两盐水炒 龟版二两盐水炒 萆薢二两 知母二两,盐水炒 上为散。每服三钱,人中白煎汤调下。 【主治】阴内生疮,脉和者 【方论选萃】 某某:湿热内甚,浸淫不化而下注阴中,故阴内生疮焉。苍术燥湿强脾以治疮,黄柏清热燥湿以存阴,知母清热壮水,萆薢利湿分清,龟版滋阴壮水,以清湿热下注之源也。人中白汤调下,使小便清利,则湿热自化,而经府清和,何阴内生疮之患哉?(《医略六书》)。 附方二 三妙丸 (补肝肾、清湿热法) 明·虞抟《医学正传》 黄柏四两,切片,酒拌,略炒 苍术六两,米泔浸一二宿,细切,焙干 川牛膝二两,去芦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 【主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方论选萃】 清·张秉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肝肾不虚,湿热决不流入筋者。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领苍术、黄柏入下焦而祛湿热也(《成方便读》)。 黄柏 苦寒降泄清热燥湿 名医经验配对方 黄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名正如《本草纲目》所 言:“檗木,名义未详”。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清热 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本品苦寒降泄,清热燥湿,长于苦燥下焦,及膀胱湿热,故凡湿热 蕴结,发为黄疸、下痢带下、淋证、脚气等证皆为要药;又泻火解毒“降 火以自顶至踵,沦肤彻髓,无不周到”(《药品化义》),可用来治疗热毒 盛所致的痈疡肿毒,目赤疮疾,口舌生疮,及湿热毒邪所致湿疹湿疮、 阴肿阴痒等证。因其有坚阴治痿、制相火、退虚热功效,也常用于阴虚 发热、盗汗、遗精、湿热浸淫或肝肾亏虚所致的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等 症。 现代药理研究黄柏树皮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类。它们是小桀碱, 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N一甲基大麦芽碱黄柏内脂,黄柏酮,黄柏酮酸;以及7一胱氢豆甾醉,B一谷甾醇,菜油甾醉,青萤光酸,白鲜交 脂。黄柏生物碱,抗菌谱和抗菌效力与黄连相似,对痢疾杆菌、溶m性 链球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m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细菌均 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对钩端螺旋体、乙肝表面抗原也有抑制 作用,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外用可促使皮下渗血的吸收;另外,还有 利胆、利尿、降压、解热等作用,但其作用不如黄连。黄柏还有降血糖 及促进小鼠抗体生成作用。 黄柏——知母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湿,长于清肾经相火,泄下焦 湿热而坚阴;知母苦寒,质柔性润,能上清肺热,下泻肾火,兼退胃家实 热,并用滋阴润燥作用。二药配对,相须为用,坚阴与养阴并用,清不 化燥,养阴不助湿热,黄柏清热除湿以保阴,知母泻火助坚阴,共奏清 热燥湿,养阴降火之功。 【临床应用】 1.阴虚火旺之低热潮热、盗汗咯血衄血、虚烦不寐。 2.相火妄动遗精、“阳强”,女子性欲亢进诸症。 3.下焦湿热所致小便短赤,大便泻而不爽,或妇女带下黄浊诸症。 【用量用法】黄柏:6~9克;知母:6~9克。 【名医经验】1.吴球 四制黄柏丸,黄柏一斤(分作四份,一份 酒浸,一份蜜炒,一份童便浸,一份盐水炒)、知母一斤(去毛,切碎),先 !奠黄柏研成末,用知母煎熬成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 送下。治疗上盛下虚,水火偏胜,消中。(《活人心统》卷下)。 2.万全补阴丸,黄柏、知母(炒)各等分,炼蜜为丸。每服五十 丸,治疗一月而经再行。(《万氏女科》卷一) 3.李呆 疗本滋肾丸,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等分,上为细 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至一百五十丸,空心盐白汤送 下。治疗肾虚目暗。(《兰室秘藏》卷上) 4.岳美中用补中益气汤配伍二药,治清阳下陷之血尿,颇有效 验。(《岳美中医案集》) 5.朱南荪 治疗肾亏肝旺型之不孕症,基础体温高水平单相或高 水平不典型双相之患者,用二药以柔肝养血之品,可使基础体温转为 典型双相。(《江苏中医》,1990,(11):35) 6.李广文黄柏、知母相伍治疗遗精有殊效。二药对前列腺炎、精囊炎所引起的遗精均有较满意疗效,可随证配伍用于各种证型的遗 精。(《中医杂志》,1990,(12):6) 7.肖森茂 现代医药研究认为:二药对抑制免疫损伤性反应有一 定作用。对阴虚火旺型的各种免疫损伤性疾病均可选用,与免疫机制 失调有关的一些疾病属阴虚火旺者也可选用,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红 斑性狼疮、肾炎肾病血尿、甲亢、糖尿病等也可选用;湿热下注伤阴诸 证用为必备之配伍。有观察认为二药对消除尿中自细胞有较好疗效。 慢性肾盂¨肾炎属湿热伤阴者,也宜选用。(《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 菁》)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寒,脾虚便溏者忌用。 黄柏——黄连 【配对奥妙】黄柏、黄连皆为苦寒泻火、燥湿解毒之佳品。I临床 治疗湿热或热毒之症常须为用。然而,黄柏治下焦,长于泻肾火而除 F焦湿热;黄连治上焦,长于泻心火而除烦消痞。二药配对,黄连得黄 柏相助,功专于下,加强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清肠止痢、独有奇功;黄 柏得黄连燥湿解毒力强,尤以治下焦湿热疮毒之证为佳。 【临床应用】l_湿热蕴结所致的泻痢、下痢脓血、黄疽等。 2.湿热火毒所致的肿疡、溃疡、瘘管糜烂创面及痈疮、疮疹等症。 3.湿热下注、腿足湿肿热痛。 【用量用法】黄柏:6克;黄连:6克。 【名医经验】1.胥庆华 黄柏、黄连伍用,出自《伤寒论》白头翁 汤,以治热痢,确效.故刘完素日:“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 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现代药理也证实,二药均含小檗碱成 分,对痢疾杆菌有显著的抗菌作用,联合应用,其抗菌力远较单味应用 为强。(《中药药对大全》) 2.刘防二金散,黄连、黄柏各一钱,上为末。奶汁浸一宿,焙,绵 裹,荆芥汤浸,乘热洗,治疗眼睑赤烂。(《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张涣 方) 3.朱棣二黄散,黄柏皮、黄连各等分,上为细末,并不见火。先以 甘草汤洗了疮,用药末二钱,轻粉少许,生麻油调敷之,稀稠得所。如 疮湿,不用麻油,只干掺之。治疗毒疮。(《普济方》卷三00引《家藏 经验方》) 4.钱乙 二圣丸,川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各一两,上为细 未,将药二三十几.米饮送下,量儿大小加减。频服无时。治疗小儿脏 腑或好或泻,久不愈,赢瘦成疳。(《小儿药证直决》卷下)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寒,凡虚寒久痢者禁用,寒湿痢忌用。 黄柏——栀子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长于清泄肾经棚 火、下焦及膀胱湿热;山栀苦寒降泄、轻清上行,既清心、肺之实热而除 烦,义泄三焦实火及肝胆湿热而利小便。二药配对,相须为用,清热化 湿之功尤著。 【临床应用】1.阳黄证。症见发热、身目便俱黄,黄色鲜明、烦渴 喜饮,舌红苔黄者。 2.热淋证。症见小便涩痛,淋漓不畅,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 苔黄腻,脉滑数。 【用量用法】黄柏:9~12克;山栀:9克 【名医经验】1.胥庆华 黄柏、山栀伍用,出自《伤寒论》栀子柏 皮汤,以治阳黄热重于湿者,若加茵陈则疗效更好。目前,临床用治黄 疽,尤其是阳黄的方剂,多数以此药对为基础组方。(《中药药对大 全》) 2.王焘 黄连解毒汤,以黄柏、栀子与黄连黄芩配用,治疗热毒炽 盛、弥漫三焦,内扰心神所致的高热、烦躁、口渴、舌红苔黄及疮疡红肿 等症。(《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3薛已解毒散,黄柏(炒)、山栀各等分,上为末。水调搽。若破而 浓水淋漓,用当归膏或烛油调搽。治疗一切疮毒风疹痒痛。(《疠疡机 要》卷下)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寒,脾胃虚弱者,热伤阴津明显,舌质 红绛而干忌用。若火热炽盛,阴液已伤,需泻火以救阴液,亦不宜久 川。必要时要与生津养阴之品合用。 黄柏——薤白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降泄,清热燥湿,且以泻肾火,清下焦湿热为专长;薤白辛散苦泄,温通滑利,善散阴寒之凝滞,行胸阳之壅结,上 温心胸之阳气,下调大肠之气滞。二药配对,辛开苦降,以通为主,寒 温并用,21nx.com以清为主,清热中有通阳之施,以免苦寒清热而遏阻;燥温中 有理气之用,以免燥湿而气凝。 【临床应用】大肠湿热致气机壅滞,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者。 【用量用法】黄柏:9克;薤白:5~10克。 【名医经验】1.赵学敏以黄柏配薤日同用,治疗热痢。(《本草 拾遗》) 2.雷载权以黄柏、薤白与清热燥湿黄连、秦皮及栀子、豆豉同 用,治疗湿热内蕴,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者。(《中华临床中药 学》)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气虚、胃弱纳呆者忌用,又薤白久服 对胃粘膜有刺激性,易发噫气,用时应用注意。 黄柏——白头翁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湿,长于清泻下焦湿热;白头 翁苦寒降泄,既能燥泄大肠湿热,又能清解血分热毒,为治痢疾之要 药。二药配对,相须为用,泻热燥湿,清肠解毒之力大增。 【临床应用】1.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 舌红苔黄。 2.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而辩证为热毒内盛,下痢脓血 证者。 【用量用法】黄柏:6~12克;白头翁:9~15克。 【名医经验】 1.张仲景 白头翁汤,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 连6克,秦皮12克,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 愈再服一升,治疗热毒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 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黄苔黄,脉弦数等。(《伤寒论》本方加甘 草、阿胶治疗阴虚血弱而病热痢下重。名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 匮要略》) 2.徐树楠引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改良白头翁汤(白 头翁、黄柏各18克,秦皮9克,木香、陈皮、甘草各3克)水煎服,治疗 急性菌痢123例,治愈率78%,与对照组(用磺胺咪治疗)的治愈率 75%相近。(《中药临床应用大全》)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寒,虚寒久痢、寒湿痢忌用。 黄柏——细辛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细辛辛温,辛散外 寒而解表,湿散里寒而通络。二药配对,细辛辛以散火助黄柏泻火解 毒,温以通闭,使黄柏燥湿而不聚湿成痰;又黄柏泻肾火,清下焦湿热 为专长,寒热并用,相辅相成,细辛温陛被黄柏所制,共奏行水气,清湿 热之功。 【临床应用】1.火热所致的口舌生疮,口臭。 2.湿热内蕴的尿频尿急,排尿不畅。 【用量用法】黄柏:9~12克;细辛:1.5~3克。 【名医经验】 1.杨 赴筵散,细辛、黄柏各等分(去粗皮、炒、蜜 炙),上为细末,掺患处。涎出即愈。治疗口疮。(《杨氏家藏方》卷十 一) 2.王松堂一九散,细辛一两、黄柏九两,上为细末。破皮者,干 敷;烫伤青肿者,以麻油调敷;如烫伤大重者,内服生豆腐、麻油,外敷 此药,以免毒气攻心;烫伤至皮起泡者,用针挑破,待毒水流尽,然后再 敷,灵效异常。治疗跌打损伤,以及水火遍身烫烂烧焦等。(《经验各 种秘方辑要》) 3.陈言兼 金散,以细辛配黄柏(或黄连)研末撒布患处,治疗口 舌生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周琨以细辛配黄柏,煎水漱口除口臭。(《经验奇方》)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偏苦寒,久病溃疡不愈属气虚者忌用, 又细辛反藜芦,配对组方时尤注意。 黄柏——肉桂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清相火而燥湿坚阴;肉桂辛甘大热,气厚 纯阳,入下焦能助肾中阳气而益命门之火,人血分能温通血脉而散寒 止痛。二药配对,寒热并用,甘苦并投,温阳化气而不生邪热,能使阳 入于阴;燥湿清热而不寒滞,能使阴出于阳。 【临床应用】 肾阳不足,气化不行,湿热内停所致的尿闭不通。 症见尿热不甚、尿前带白,淋漓渐至,癃闭,小腹急结,但无茎中疼痛 者。 【用量用法】黄柏:10克;肉桂:3克,后下。 【名医经验】 李呆 滋肾通关丸,以黄柏、肉桂、知母同用,治疗 湿热蕴结膀胱,小便不利。(《兰室秘藏》) 【使用禁忌】 二药配对,淋证日久,体质虚弱之劳淋、气淋忌用, 又肉桂畏赤石脂,配对后组方时应注意。 黄柏——龟板 【配对奥妙】 黄柏味苦,至阴之味,性寒润降,主降阴火而救肾 水;龟板甘寒清润,成寒潜降,既能补肝肾益心ml,又能敛浮阳退虚热。 二药配对,清补结合,滋阴降火,同趋一辙,养阴不敛邪,清利不伤阴, 滋中有降,清中有补,标本兼治,两全其用。 【临床应用】1.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五心烦热、盗汗遗精之证。 2.肝肾亏虚,腰脚痿弱、筋骨不健及小儿囟门不合等症。 3.阴虚血热,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等症。 【用量用法】黄柏:6~9克;龟板:9~30克,滋阴煎服宜生用,人 汤剂宜先煎。 【名医经验】朱丹溪大补阴丸,熟地黄酒蒸六两,龟板酥炙六 两,黄柏炒四两,知母酒浸炒四两,上为末,猪脊髓蒸熟,炼蜜为丸,每 服6克至9克,空心淡盐汤送下,治疗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 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等。(《丹溪心法》)又补阴丸,补阴 丸龟板二两,黄柏一两,上细切地黄,酒蒸熟,插细为丸服,治疗阴虚诸 证。(《丹溪心法》卷三)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寒凉滋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以及火热 属于实证者忌用。 黄柏——干姜 【配对奥妙】 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尤善清泄肾经之相火而坚阴; 干姜辛热,辛散火结而温心阳通脉。二药配对,辛开苦降,以黄柏坚阴 降火为主药,少佐干姜辛散火邪,有阳升阴降之妙用。 【临床应用】 阴虚火旺所致的咽干久咳、干咳无痰等证。 【用量用法】黄柏:9克;干姜:1.5克。 【名医经验】 寄鲁 渔父柏姜散,黄柏二钱,干姜八分,合焙成炭 (存性),研极细末。吹之,治疗阴虚火盛之喉证。(《喉证指南》卷四)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燥,实火喉证忌用。 黄柏——紫苏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清下焦湿热;紫苏辛温疏表寒,解郁行滞 气。二药配对,苦寒沉降与辛温疏通合用,清不寒滞,疏不燥烈,相辅 相成,共奏清热燥湿,疏郁化浊消肿之功。 【临床应用】1.湿热郁滞,下肢关节痹痛。 2.湿热壅滞之阴囊湿疹,口糜等。 【用量用法】黄柏:9克,紫苏:5~10克,不宜久煎。 【名医经验】 熊魁梧 善用二药合伍治疗湿热郁滞,下肢关节痹 痛,有较好疏滞消肿止痛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5,(5),197)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燥凉,仪寒湿无热证的痹证忌用。 黄柏——一苍术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善除下焦湿热,清上炎之火而坚真阴;苍 术辛香苦燥,内可燥湿健脾,外可发散风湿。二药配对,相须为用,苍 术直达中州燥湿健脾治其本,黄柏下降肝肾清下焦湿热治其标,标本 并治,中下两宣,共奏清热除湿、泻火坚阴之功。 【临床应用】1.湿热下注经络,郁而化热所致脚膝浮肿,麻木重 着、筋骨疼痛、软弱无力,小便不利之脚气证。 2.湿热腰痛、臁疮、白带、阴囊湿疹等。 3.热痹、肌肉热极、唇干燥,筋骨痛不可按,体上如鼠走状,属湿热 伤气分者。 【用量用法】黄柏:9克;苍术:9克。 【名医经验】1.楼英 二妙丸,黄柏末、苍术末各等分。炼蜜为 丸,如梧桐子大。治疗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痿证,湿疮,湿疹、丹毒, 白带,腰痛。(《医学纲目》卷二十) 2.朱丹溪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有 气加气药,血虚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丹溪心法》卷 四) 3.万表 四制柏术丸,黄柏四斤(一斤酥炙十三次,一斤乳汁浸十 三次,一斤童便浸十三次,一斤米泔浸十三次)、无油苍术一斤(川椒炒 四两、破故纸炒四两,五味子炒四两,川芎炒四两)去四味同炒之药,只 用苍术、黄柏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酒下,午茶 下,晚白汤F。治疗湿热痿证。(《万氏家抄方》卷一)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燥,孕妇忌用。 黄柏——甘草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清热降火,坚肾强阴,清湿热,消咽喉之 肿胀;甘草甘平,善泻火毒,又具甘缓之性,则能缓和拘急,调和诸药, 与寒药相合用可缓其寒凉,以防伤阳。二药配对甘草制黄柏之苦寒, 以消苦寒败胃之弊,又润咽喉之不利,增强清热泻火之功。 【临床应用】 1.小儿咽喉肿胀,咽气不利。 2.口内舌上疮毒。 3.饮酒过多,湿热内生,耗伤真阴,虚火内扰致梦泄、遗精。 【用量用法】黄柏:9克;甘草:3~9克,宜生用。 【名医经验】1.曾世荣黄金散,黄柏(去粗皮,蜜润,晒干,再除 再晒十数次)粉甘草各一两,上锉末,焙,研为细末。用药末干点患处, 或用麦门冬熟水调点舌上,令其白化。治疗舌上疮毒。(《活幼心书》 卷下) 2.赵估黄柏汤,黄柏(去粗皮、蜜灸)、甘草(灸)各一分,上为粗 末。每次一钱匕,以水半盏,煎至三四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疗 小儿咽喉肿胀,咽气不利。(《圣济总录》卷一八一) 3.王好古小凤髓丹,黄柏(去粗皮)、甘草各等分,上并生为末,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夜卧温热水或麦门冬汤送 下。治疗因多饮,积热自戕,致梦泄。《医垒元戎》卷十)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因甘草助湿满中,故温盛中满腹胀及水 肿等证忌用,又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及海藻,配对后组方时应注意。 黄柏——大黄 【配对奥妙】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大黄苦寒,既能泻血 分实热而凉血,又能通利血脉以消散淤血。二药配对,相须为用,共奏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功。 【临床应用】1.火热湿毒蕴结之疮肿。 2.汤水烫伤所致红肿水泡,热灼肌肤、淋漓疼痛。 【用量用法】 黄柏:9克;大黄:3~12克,煎剂宜后下。【名医经 验】lI陈士铎二黄散,大黄炒,黄柏(火煅),上药各为细末。以鸡 子清调之,搽上最妙,治疗汤烫伤。(《洞天奥旨》卷十二) 2.陶华二黄膏,黄柏、大黄各等分上为末,用醋调搽如干,用水润之,治疗一切肿毒、热疮。(《痈疽验方》) 3.张景岳 二药配制“敷一切肿毒,热浮在外,或时气热壅者。 (《景岳全书》) 【使用禁忌】二药配对性苦寒,阴疽忌用。 【用药指归】 1.黄柏配对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带下、淋浊、泻痢、黄疸、湿痹痿 蹙、疮疡肿毒、水火烫伤、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方面,围绕黄柏六大功 效进行的。即本品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清虚热、坚阴治痿诸功效。 2.黄柏生用泻实火,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强;盐水炙用人肾, 泻相火之力增强,用于除骨蒸退虚热;炒炭用其清热泻火之力虽减,但 清热止血之功著,可用于邪热炽盛或虚火内炽所致之尿血、便血、崩漏 下血。 3.本品苦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中药五黄: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黄芪】中药中有“五黄”这一说法,即指的是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黄芪。 其中,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都为苦、寒药物,药典对这4味中药的功效均有清热解毒泻火等描述。 与五黄相关的古方中有一著名的汤剂——黄连解毒汤,是以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为用料,加水煎服,以达到泻火解毒的目的。古方记载中提到,本方主要针对三焦火毒证,其中黄芩、黄连、黄柏配伍清泻三焦火毒,栀子引邪从小便而出。类似的方剂还有栀子金花汤,是在黄连解毒汤的基础上加入了3g大黄,这个方剂除了治三焦火毒证兼大便秘结以外,也可以治疗阳证引起的疮、痈等。这两剂古方中所谓的治三焦之毒,三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病症不符合三焦之毒的范围,还可以使用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来清热解毒吗?又应该怎么做取舍呢?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上焦中,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负责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气血。温邪入侵上焦导致的热证主要有发热、微怕冷、容易出汗、口渴或者咳嗽、午后更感身热等。 中焦中,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一旦邪入中焦无论是在胃燥化或是在脾湿化,都有可能引起相应的热证,此时主要表现为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小便不利、大便不爽等。下焦中,温邪入侵往往造成肝肾阴伤之症,主要表现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等。 而我们前面讲到的黄连解毒汤、栀子金花汤等汤剂主要是针对大热烦躁,口燥咽干,热病吐血、或热甚发斑,舌红苔黄等症,火盛者来使用更佳。但由于这两个方剂中使用的黄芪、黄连、黄柏、大黄等都为苦寒中药,因而这两个方剂都属于大苦大寒之剂,不宜久服,也不可过量服用。 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上火的症状只符合其中的上焦之热,中焦之热或者上焦之热,我们又应该怎么来对这几味中药进行取舍呢? 黄芩、黄连、黄柏、大黄使用 1黄芩善泄上焦之火 《医学启源》一书中写道: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赤肿,还写道其用有九,就包括了泻肺经热、上焦及皮肤风热、利胸中气、消膈上痰等作用。 可见,古书中就有黄芩善泄上焦之火的说法,即黄芩主要针对的是心、肺之热,肺热可见发热、咳嗽、口渴、胸痛、痰量多,气味腥臭,或脓血相兼等。 相传李时珍在26岁时,感冒咳嗽,久咳不止,发热,火燎皮肤,痰多,口渴多饮,她的父亲父是当时名医李言闻,用柴胡、荆芥、竹沥、麦冬等中药都不见效,且病情逐日加剧。 李言闻查遍医书,偶然发现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治肺病如火燎的论述,恍然大悟,就取黄芩片一两,煎后给李时珍服。 到了第二天,李时珍就身热尽退,痰咳皆愈。据现代分析,李时珍当时所患的可能是大叶性肺炎、肺脓疡之类,也就是中医中所说的肺热实火之证。 因黄芩苦寒,善泄上焦之火,以泻实火除肺热见长,从而挽救了李时珍,才使《本草纲目》能问世,而造福人类。 2黄连善泄中焦之火 黄连善清中焦之火的说法早在古书《珍珠囊》中有所提及,此书说到黄连去中焦湿热,即包括胃火、脾火等。胃火胃热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易饥、便秘、烦热、口渴、牙疼、牙宣出血等。 3黄柏善泄下焦之火 《本经逢源》中写道:黄柏苦寒迅利,梳肝脾而疏湿热,清膀胱而排瘀浊,殊有捷效。 《得配本草》中也记载道:“以黄柏利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 黄柏苦寒质燥,性主沉降,所以其清热燥热作用尤其针对下焦湿热证,包括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带下黄臭,足膝肿痛,热淋涩痛以及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4大黄 大黄有良好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因此也有“将军”的称号。大黄可针对火势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等,若有大便秘结的症状,常用大黄加入其他清热泻火药中,加强清泄作用。 大黄配栀子、黄芩、连翘等,可治疗中上焦邪热偏盛之证。 大黄配龙胆草、栀子、夏枯草等清肝药,则可治疗肝火偏亢而导致的头痛、易怒、便秘等。 中药中有“黄芩治上焦,黄连治中焦,黄柏治下焦”之说,但是所谓的三药分治三焦,是就三药相比较其更加擅长治理某一部位的热证而已,并不是说这种药物只能清某一个脏腑之热,对其他脏腑全无作用。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以上几味中药的药膳,供大家选择使用。 01黄连茶 用料:黄连0.5克、绿茶5克、白糖15克。 做法:用200ml开水冲泡5~10分钟即可,冲饮至味淡。 功效:此茶能够治疗发烧,口腔溃烂和泻火解毒等。 02黄芩茶 用料:山药15克,芡实15克,车前子15克,黄柏10克,白果仁1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山药、黄柏、芡实、车前子分别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其同入锅加水适量煎汁,煎煮好后去渣取汁。将药汁和粳米、白果仁同入锅煮成粥,调入红糖即成。 功效:健脾固冲、清热利湿、滋阴补阳、健胃益肺、泻火解毒。 03山药黄柏粥 用料:山药15克,芡实15克,车前子15克,黄柏10克,白果仁1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山药、黄柏、芡实、车前子分别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其同入锅加水适量煎汁,煎煮好后去渣取汁。将药汁和粳米、白果仁同入锅煮成粥,调入红糖即成。 功效:健脾固冲、清热利湿、滋阴补阳、健胃益肺、泻火解毒。04 黄柏绿豆汤 用料:黄柏10克,绿豆250克,白糖少许。 做法:黄柏煎水去渣,加入绿豆煮汤至烂熟,放入白糖,凉服,随意服用。 功效:清利湿热,泻火解毒。 05 黄连米汤 用料:60克大米,5克黄连 做法:将黄连洗净研成细末;大米洗净,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倒进锅里,再倒入适量清水,煮成稠米汤,然后倒入黄连末,搅拌均匀后再煮一会即可。 功效:服用黄连米汤可以健脾开胃、清热泻火,特别适合热感冒患者服用,治疗效果理想。 中医:黄岑、黄连、黄柏三黄都有清火功效,但大部分人都吃错了 事实是清火药有很多种,但是要针对自己的病症,对症下药,要不然得不到有效治疗。举个例子,你是上焦有火,但是你选择了下焦黄柏,一个清下焦热的药物,疗效就大打折扣了。 常见的清火药按照部位分可以分为: 清上焦热,清中焦热,情下焦热,清上焦热比较常用的是黄芩,中焦是黄连,下焦是黄柏,这就是中医常说的三黄,上一个例子中,就要用黄芩来清上焦热,所以选择中成药的的时候,可以选择含有黄芩的的。 所以很多人会问了,这个上中下三焦应该怎么区分,如何知道自己是上焦热还是中下焦热呢? 这里小编给大家整合了一些知识,就是如何区分上中下焦。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与胃; 下焦: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 上焦有火一般表现就是心烦,口腔溃疡; 中焦热多表现在大便秘结,口干口渴,夜间磨牙; 下焦热多见于尿路感染。 可以根据这几种状态选择相应的药物。如果症状明确的患者,最好还是去医院开汤药,这要比中成药好。 除了按照部位区分热之外,也可以根据症状选择清火药。 例如:你经常感觉眼睛干涩疼痛,最好选择菊花, 例如:咽喉痛,可以选择胖大海,脸上起痘痘多选择金银花和连翘,口舌生疮多选择黄连;牙龈肿痛多选择黄连,热痢多选择马齿苋。这些都是一些常见的症状,一般人都会多多少少的遇到,有这样症状的时候,可以直接选择单味药进行治疗。 清火药物使用的时候,都是有注意事项的,因为清火药比较寒凉,所以不可以久服,久服容易伤到脾胃,本身脾胃虚寒的人更是不要久服,因为久服会导致脾胃更加虚寒,所以火气降了就立即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