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玩手机,父母焦虑,是堵还是疏?让孩子学着做对自己负责的人

 IF枕边育儿 2022-01-25

导读:现在手机不离手已经是普遍现象,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却也是很多矛盾的源头,尤其是父母与青少年儿童之间。

7月份福建泉州一位15岁的女孩子因为手机和父亲争吵,随后女孩子爬上了6楼楼顶。

僵持片刻后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幸好及时赶到的救援人员早已经在楼下铺好气垫。

据说这对父女已经不是第一次因为手机起争执,女孩儿也因此有过离家出走,回来没几天又因为手机出现了跳楼的一幕。


因为孩子沉浸手机发生家庭冲突不在少数,父母担心影响学习伤害视力,极力反对孩子玩手机。

孩子们斗智斗勇,甚至用极端方法为自己争取,这种不调和矛盾愈演愈烈。

01、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

强大的互联网时代,一部手机天下事尽知,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物质需求,带来精神娱乐,甚至在路上就可以处理工作


互联网和手机如此强大的功能使人们“放不下”它,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当然也渴望拥有一部手机,可随时查阅资料,随时娱乐放松。

02、手机成为人们心理依赖

因为手机成了主要社交工具,人们担心错过重要的电话、信息,担心错过关心的新闻,在心理上形成了依赖,一旦手机不在身边会失去安全感,焦虑

空闲时间不自觉想用手机放松,刷视频追剧,时间一晃而过,很容易延误事情。


成人如此何况容易被外界吸引而自制力又不够强大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手机带来的快乐远比书中费脑子的习题,枯燥的背诵有吸引力

03、家长改变认知

手机是把“双刃剑”,人们时时享受便捷和轻松,却也容易误入歧途,尤其是对孩子不让玩越想玩。父母与手机“争夺”孩子,方法要用对。

第一:理解孩子对手机的需求


沉浸手机在家长看来是叛逆,其实孩子的需求也要考虑其中。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需要了解外界了解他人,需要自我一致的态度与情感,也需要能力的增长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这是自我同一性时期。

这个阶段手机是他与同学话题的来源之一,也是满足孩子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工具。


第二:孩子思维转变


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思维模式由感性发展为理性和逻辑性,如果家长正向引导,他们会理清条理,把控好娱乐时间,只是需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尊重

浙江杭州一位读八年级的孩子,玩手机到凌晨3点被父亲发现,不讲道理更没发火,这位父亲直接和儿子一起去了菜市场,凌晨4点钟商贩们一脸疲惫早已经开始整理摊位。

这位父亲问孩子“你知道为什么他们不休息?”孩子默默摇头,父亲说“不是不想休息,而是不能,因为要挣钱养家”。

这个少年此刻明白了生活是父母辛苦换来的,自己不珍惜,他意识到错了并且表示以后不再熬夜玩手机。

愤怒、说教只能引起冲突,默不作声让孩子亲身感受、领悟对孩子的教育更深刻。


第三:让孩子成为对自己负责的人

樊登分享过他从来不从孩子手中夺手机或强制,也不会以玩手机为奖励,这样的行为丧失责任感

帮助孩子设想后果,孩子能认识到的后果是影响视力和学习,他反问 “你想戴眼镜吗?”然后传递给孩子玩手机成瘾,失去自制力,什么事都做不成。

樊登称通过引导过程让孩子深刻体会手机成瘾带来的危害,一旦拿起手机他会想到自己的视力、被手机控制后一事无成的后果,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有掌控感。

04、做好心理辅导

让孩子明白手机是带来便利的工具,是查阅资料学习放松的工具,是被人使用的,而不能被手机掌控


世界冠军邓亚萍在一次节目中分享过她的儿子喜欢玩游戏,还想成为职业电竞手,邓亚萍却鼓励儿子“电竞手也能成为世界冠军”。

后来邓亚萍真去两家电竞培训中心了解情况,这些选手,每天面临着高强度训练要12个小时以上,很多人会头晕目眩还会患上腱鞘炎,当儿子了解这些情况时,当即就退缩了。

孩子心心念念的事,完全从自己有限的认知出发。如果父母强迫制止,只能使他的好奇心更重,把他推向叛逆

只有让他体会或者尝试,感受到不良后果,他自然懂得孰轻孰重


樊登讲的《考试脑科学》一书,就提到过“行动效应”,最初抵触学习,一旦试着学,进入状态后就会产生兴趣,当孩子体会到解决难题带来的成就感后,身心愉悦。

孩子使用手机方面自我管理能力有进步适当奖励,需要查资料,或者出门旅游查询行程让孩子参与,使他意识到手机除了游戏还有其它用途


孩子使用手机,控制好时间,让他懂得手机的作用,也意识到沉浸手机游戏的不良后果,家长一味地“堵”势必激化矛盾,堵不如疏

枕边育儿寄语:

教育孩子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为他在成长,每一个阶段总会有问题层出不穷,对家长是挑战,及时发现引导,

对孩子来说通过一个个问题,在正确引导下才能达到成长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