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安好2022【征文】

 冬歌文苑 2022-01-26

安好2022

我离海很近,海离天空很近,天空有飞机飞得很低,飞机在滨海起起落落。小女儿看到飞机就嚷嚷,怕你寻不着,还特意指给你看。飞机飞远不见了,她就说:“飞机飞回家了。”星星、月亮不见了,也是“回家了”。

小时候我离山很近,屋后就是山,连绵不断的山,山跟天一样远,太阳从东边的山升起,向西边的山落去。傍晚放学回来,我拉着木板车就往山里去,帮着母亲把木柴运回来。在高大的山上看不见人的身影,只看见一捆一捆的木柴掉落山下。那时候的我,就特别盼望长大,好上山帮母亲砍柴。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这是2021年我朋友圈里最流行的一句诗。它出自《山木诗词全集》,原文上下句为 “一望可相见,一步如重城。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于我,山海是现实的;浪漫是匮乏的;爱着,同时也痛着。

进入2022,我也将到不惑之年了。但“不惑”吗?还有很多问题,我都给不出回答。女儿写作文问:“家乡的风俗是哪些?”母亲到年底问:“今年回家过年吗?”妻子聊天就问:“我们未来的着落在哪里?”面对这些,我甚至不知道用什么来回答。有人说,时间会给出答案。说的人觉得有道理,但听的人觉得伤感。缺失的爱,时间永远无法弥补。我只能说,有些问题我藏进了时光,有些则藏进了山海。

这两天很有意思:先是我打电话问父亲家里的门牌号,后是父亲打电话问我的身份证号;一个是单位给我寄喜报,一个是村大队给家里申请福利。但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父亲说话的方式还跟二十年前一样,从不说多余的字,问完话就说忙别的事,电话就挂了。这么多年,他也没学发短信,更不会弄微信。我也是,以前只会问:“家里好吗?”现在只会问“家里冷吗?”多余的话都“咽”了回去。

今年本来打算回老家过年的,而妻子说:“社区有安排值班,且提倡就地过年。”我同事也抢着过年探亲,也没有多的名额。听完我的解释,母亲平缓地说:“现在疫情紧张,年后回来也行!”母亲安慰我们,更是安慰她自己,她盼我们回去盼了三个年头。但,年后又是什么时候?怕又是“归期盼无期”——妻子要上社区的班,小孩要读书,我还有自己的工作,加上疫情的形势还不明朗……遥遥无期,归期也像隔着山隔着海,隔着很远很远。

上次回老家过年,还是2018年的事。那时,我人生第一次跟父亲喝酒。而父亲只记得我是滴酒不沾的。自我离开家乡以后,父亲就很少过问我的事。他记得的我,还是刚踏上离乡路的那个懵懂的我。听母亲讲,父亲只会醉酒时提起我。

母亲知道我的事会多一些,她为我已经跑来了三次:一次是我结婚,一次是大女儿出生,一次是小女儿出生。母亲的步履,一次比一次蹒跚。她还总说:“能帮到你的太少了。”而我又为父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我也羞愧难当,答不上话……

小时候见过多少场景,让我暗暗发下誓言——将来长大了,好好孝敬父母。而长大后,我做到了吗?

当惊讶于父母的满头白发,当感伤于父母的步履蹒跚,我才真正意识到:他们真的老了。

2022年,他们都六十四岁了。从我十九岁时离乡,二十年来彼此的生活交集很少很少,隔山隔海还隔岁月……曾有一段时间,母亲一直让父亲从老家给我们寄大米,后来疫情影响才中断了。

现在,我已成两个孩子的父亲了,特别能理解父母的心境。跟小孩玩在一起,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很多的情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面貌。但我想说,爱是永恒的——父母爱我们,我们爱孩子,孩子爱他们的孩子,在爱中又衍生更多的爱。

爱是阻隔不了的,任何东西都阻隔不了。

——我们为爱而信仰,为爱而坚守。

这两年,因为疫情,我见证了太多的爱;这二十年,因为山海,我也领悟了很多的爱;我相信,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还会感受更多更多的爱。

为爱感恩,2022安好!更为这份安好,继续奋进!

期盼早日登上回家的航班,带着妻子小孩探望父母去。

插图/网络

 

作 者 简 介

       覃金诚,网名:爱在云端。1983年9月出生,新厦门人,诗歌初学者,“之乎吟古韵,风雅觅知音;相忘凡俗事,多情学作文。”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