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看本期视频) 仰韶文化:彩陶之美 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命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 ![]() 仰韶文化的分期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 典型的遗址有西安半坡遗址、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甘肃石岭下遗址等。早、中、晚不同时期的陶器各有特色。 仰韶文化·早期陶器 ![]()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早期典型代表——半坡类型中的代表性器物,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当时小孩子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后,父母把孩子的尸首放到一个翁中,再把这个盆扣到翁上面,并埋葬在房屋附近。 ![]() ![]() ![]() 在这件陶盆上,人面戴着一尖顶饰物,圆圆的脸,人耳两侧各有一条小鱼,嘴上也衔着两条小鱼;人面之外的大鱼呈三角形,身上以斜方格纹为鳞。寥寥数笔,十分生动,富有韵律,充满生气。 ![]() 在陶盆底部还有两个小圆孔,这两个小孔就是方便小孩的灵魂自由出入的,说明人们已经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点。 仰韶文化·中期陶器 ![]() ![]()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仰韶文化中期典型代表——庙底沟类型中的代表性器物。 ![]()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口部捏塑成人头形,披发,额头短发,面颊圆而扁平,双目平直远望,还有两个招风小耳朵,神情怡然自得。 瓶体的腹部以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 这种彩绘和捏塑相结合的装饰技法,在同时代的彩陶中十分少见。 ![]() ![]()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阎村遗址,为葬具。其腹部有一幅高37厘米,宽44厘米的彩陶画,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幅史前彩陶画。 ![]() 画面左侧的鹳昂首挺立,圆眸长嘴,口衔一鱼,自信而得意;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柄上以黑彩画出固定石斧的圆孔和“X”符号,在握手处,用刻画的交织纹表示缠绳,展示了史前石斧的完整形式。 这幅画运用勾线、填色和没骨等绘画的基本技法来表示不同的质感。 鹳仅用白彩描绘,以表现出羽毛的轻柔;鱼和石斧均为黑彩勾边、白彩填色,以表现鱼的僵直和石斧的坚硬。这种精美的绘书被誉为“国书之祖”。 仰韶文化·晚期陶器 ![]() 舞蹈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晚期典型代表——马家窑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物。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为水器。 ![]() 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陶盆内壁沿下绘出三组舞蹈者,每组五人。舞蹈者头上有辫状装饰物,身下有尾饰,手拉着手,欢快起舞。舞蹈者的形象用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及其简洁明快。这一陶器不仅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还形象地传达出生机盎然的活力。 在人类文字尚未出现的时代,原始先民们用绘画的语言在陶器上记录他们眼中的世界;在这千姿百态的图案中,充斥着他们对生活的挚爱,对生命的赞颂、对美的追求!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古代艺术品收藏专业委员会 五年历程 【理念】以学术引领收藏,以专业助推流通。 |
|
来自: RK588 > 《古玩收藏、鉴宝和文物考古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