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如何在四招之内教出一批中考高分作文?

 新用户8892u6Ow 2022-01-26


“文章学”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闭环化指导流程的建构

“作文”作为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与训练历来受到初中语文老师的重视。其中,初三语文老师往往以专题化理论教学、反复的写作实践与修改反馈,甚至于应试技巧如素材迁移化用等方式进行初中记叙文训练,以培养学生应对命题作文、驾驭限时写作的能力,以期在中考语文中提升“作文”这一部分的成绩。

然而,目前初中,尤其是初三的作文教学存在几大问题需要解决:

1.作文训练及指导重复而低效。低效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的写作实践没有得到教师有针对性、深入且全面的指导;或者学生获得教师的修改意见之后,不理解修改意见背后的写作思路,无法举一反三、自主解决之后的写作问题

2.写作沦为机械化的应试训练。“作文”有其评估标准,确实需要反复实践,但是“写作”本身有其逻辑,要从写作动机开始调动、培养学生的写作意愿,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清晰的理论支架与实践方向,而避免固定素材、设定词句等僵化的“设计”文章的训练方法。

有鉴于此,本文意图构建闭环化的作文指导流程,使得学生写作在清晰的理论与实践谱系中获得明确的能力提升路径

其次,本文构建的指导流程“文章学”为依托,既可以让教学与指导因为有理论依据而充实、有效,又可以让学生在明确的方法指引下,更为充分地施展自己的写作能力,获得良好的写作体验

一、基于初始作文样本纠偏的文章学框架植入

荣维东的《写作课程范式研究》中提到,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待写作,有一套术语或者叫文章学的写作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包括主题、素材与题材、构思、思路、结构、线索、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层次与段落等形式要素;包括铺垫、衬托、含蓄、渲染等艺术手法;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对于初中生而言,四年的语文课程中,若在前三年没有进行有序列的写作知识教学和有范式导向的写作实践指导,那么在进行以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为导向的写作训练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出写作动机不清晰、行文散漫及对于写作知识懵懂的问题

因此本文以学生进入初三后的第一次写作实践的结果为闭环化指导流程中的初始样本,通过将文章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出学生写作意识的缺漏和写作过程的症结,并以文章学的相关要义进行匡正,进而将相对成体系的文章学知识框架教授给学生。如此,学生能够更为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作文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对于文章学的内容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以学生写作《身边的变化》这一命题作文的结果为初始样本,并结合文章学内容对于相应问题进行点拨。

1.审题对题目的准确理解支撑起了一篇文章健全又坚实的骨架,而赋予题目丰厚而独到的内蕴则将文章引向更为广阔、高远的境地。

身边的变化题目关键词一:身边

①“概念”层面的辨析:既然是“身边”的变化,则不是“我”的变化,也不是陌生人事的变化,更不是从电影等文艺作品或社会新闻中所获知的变化。

②“隐含意义”的把握“身边”一词中内含着周遭人事“与我的关联”,因此要能够在文本中体现“变化”对“我”的影响,比如生活上的改变、精神上的触动等,而不能泛泛地谈“身边”的人事。

比如有同学因回乡看到农村的变化而感怀童年的逝去,或由骑摩拜单车而思考都市新的生活理念的兴起,文章则比较自然、饱满。

③指向的“社会意义”与“时代精神”“身边”需要从微观的人与事切入才不至于空泛,但不能停留、局限于此,“身边”隐含的另一层意义是这一“变化”的“典型性”,不仅与“我”有关,与“更多的人”也息息相关,应当有社会意义,折射时代的精神气质。

身边的变化题目关键词二:变化

①对“结构”的启示:既然是“变化”,对于写作的初学者而言,应当有较为明晰的“变化前”与“变化后”对比的意识,在“具体事情”的发展脉络中呈现“情感”的变化,并且将相关联的“比较点”以线索的形式埋伏于文章的始终。

“情感”的表露、“比较点”的呈现都需要依靠具体的“描写”进行支撑。

②挖掘变化的“意义”是奥义所在“变化”作为现象,其背后的意义和变化带来的思考应是文章的核心所在。

比如有学生写学校的建筑的变化,仅仅停留于绿化、楼宇的增减是不够的,如能够挖掘背后办学者的用心、求学者的成长等,将会使得文章具有真正的人文内涵。

2.选材选材是初中生记叙文的关键之一。选材中体现的是学生的写作意愿、对于写作的认识、生活体验的提炼能力、思想的深度等。

要点一:新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市政工程……这些空泛而陈旧的题材随处可见,可以看出学生并未对这个题目乃至写作本身产生认同和共鸣,多为应付之作,或没有懂得如何寻找素材。

要点二:集更有一部分学生从交通工具谈到通讯工具,不懂谋篇布局也罢,似还有“凑字数”之嫌。

文章选材当然可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但一定应该围绕同一个主题,有用意有设计地展开,否则只能是散而无当。

要点三:真如果没有真情实感,那么文章就没有灵魂,或者生硬干瘪。

比如有学生写一片树叶一年四季的变化,如若真的是喜欢观察植物,或能够从中感知节气、岁月、人与物的关系,倒也未尝不可,可惜这位同学只是堆砌了和四季相关的辞藻,缺乏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要点四:实不要用传媒的报道或者听闻的故事来代替亲身经历和感知。

重点:独此处的“独”应当是为文的关键,无论是个人记录、考场作文、竞赛作文,莫不如是。“独”有两层含义:

①独到:既然有记录、创作或者表现的必要,则必然是个体在平淡生活中独特的发现、情感、体悟,别人未知未觉的读来才会有新奇之感,超越庸常的才有记录、书写的价值。

②有独特的价值“独”不是“偏”也不是“怪”,而是指向深厚、高远的人文思考,是对于生活的审视、是对于自我思考的觉察和提炼,是精神成长、升华的印记。这样的文章,怎么会不脱颖而出?

3.结构:

开头和结尾不必以空洞浮泛的华丽语句或“鸡汤”故作高深、无病呻吟。开头自然切入即可,文无定法,只要能够为文章的题材、情感、主旨而服务,形式不拘结尾也同样,自然升华即可,当然需要蕴含深意,但是形式同样不拘。

主体部分文章当有层次划分,有对于作为主体的事件的重点刻画,有对主旨的提炼(或隐或现,隐则通过描写,显则通过议论)。

4.语言避免错别字语句确保通顺的基础上,能够以细腻的语言表达切实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是重点。“语言”关涉文本内部、细部的问题,且需要独立的专题进行探讨,在第一阶段的写作教学中不作为重点。

在结合文章学的相关概念进行初始样本的纠偏之后,引导学生重新进行文章设计。没有进行全文重写的目的在于避免造成学生的疲态,且能够更为聚焦于第一阶段注重的导向明确和框架搭建。

选材


立意


结构(每一段的内容)

……

二、借助范文要领赏鉴的文章学知识运用指引

经过第一阶段的引导,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文章学意识,但是具体如何在写作过程进行运用、运用的效果如何、可以作为范本的作文的基本形态如何,学生尚不明晰。

通过提炼并归纳范文中的文章学知识的运用方法,让学生有典范可循、有方法可总结。此外,通过具体文本中的运用效果点拨,让学生有更为透彻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点拨后让学生对于具体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补充训练,如果说“阅读理解”让学生分析的是固定文本的技法的效果,那么这种对于范文的分析则能够让学生从文本构建的角度思考如何通过技法的运用表达特定效果。如此,对于“阅读理解”和“写作”都大有裨益。

这一阶段的训练延续的是《身边的变化》一题,让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择的范文来自于《有故事的人》这一作文题的出题方上海中学生作文大赛授权展示的公众号“魔都语文课代表”。

本文截选关于文章学知识运用的范文赏鉴题如下:

1.选材与立意类:

①关于“素材选择”:记忆中的矿泉水为何特别,有哪些和矿泉水相关的回忆?

②关于“选材”:文章2/3/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于外婆包粽子进行了刻画?分别体现了外婆怎样的品质?

③关于“立意”:倒数第二段从哪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这一变化的?

④关于“情感”:划出文章中认为“不变”和希望“不变”的句子,分析对于表现对外婆的情感有何作用。

⑤关于“立意”:第六段中作者对于文章所述的变化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思考,从而对于文章进行升华?

2.表达方式类:

①关于“人物描写”:请在文中划出作者对于童年时的自己和伙伴的描写,分析作用。

②关于“人物描写”:请将文章中对于“快递员”和“老伯”的描写划出,并分析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③关于“人物描写”:将三年级、刚上预初、今年七月这三次“外婆”包粽子或者“允诺包粽子”的相关内容划下来,并分析这其中反映了外婆和“我”怎样的变化?

④关于“人物描写”:划出第三段对于摊主和“我”的描写,分析作用。

⑤关于“环境描写”:请在文中划出对有矿泉水相伴的时光的景物描写,并分析有何作用。

⑥关于“环境描写”:请划出对于扬州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表现手法类:

①关于“引用”:请在文中划出作者引用的句子,并分析有何作用。

②关于“欲扬先抑”:作者为何要在第五段中自己对于摊主“并无好感”,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4.结构类:

①关于开头:开头的三句话是如何自然引入主题、将感情逐步道出的呢?请逐句分析。

②关于“点题”:请划出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直白或含蓄点出对实则在怀念“童年”的语句,并回味前文是如何通过描写进行铺垫至此才能自然升华的。

③关于“对比”:第二段前半部分的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④关于“过渡”:“妈妈”和“售货员”的话起到了什么作用?

⑤关于“过渡”:划出第四段中过渡的句子。

……

三、基于考场作文调整的文章学视角审视实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基础教学,学生通过考场作文检验自己对于文章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考场作文有考验的是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理解题目、选择素材、架构结构、选择语言风格的能力。通过对于考场作文的分析与反馈,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写作理解的缺漏以及在考场情境中面临的困境。

本文选择的考场作文为《有故事的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显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文章学对应内容的思路进行审视、调整,并且通过对于自己文章的修改实践,培养审视自己写作的文章学视角。

学生在这一文章中呈现中出现的问题如下:

1.审题:

①学生对于标题中核心的辨识有偏差“有故事的人”重在对于“故事”的内容和内涵的表现,而并非在故事缺失的情况下流于对“人”的描摹。

学生无法领会文章的内涵在考场有限的时间、紧张的环境中领会“故事”赋予“人”的历史厚度或精神内涵,处理好“故事”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大难点。

2.结构:

学生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提纲的撰写、内容的重组和调整,而学生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紧张的氛围中明确选材继而安排好开头、重点、高潮、转折等部分,并且有较为明晰的行文线索对于学生无疑是极大的考验。

3.选材: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调动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或者择取有一定文化价值的素材。

对于学生而言,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提炼素材中最具价值与感染力的部分。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把考前写过的素材如何通过核心内涵的重新提炼、文本重点的重新确定、文本线索的重新梳理,以与考试题目进行合理嫁接是需要考虑的。

4.语言:

在考场的写作中,语言固然依靠平时的积累,但是更关键的是,语言作为传达文章内涵的媒介,是建立在充实的文章内容和饱满的情感和思想之上的,在基本的沟通与交际功能之外,能够深化内涵、提升审美性等作用更佳。

四、基于修改稿标注与微调的文章学运用内化

通过文章学基本知识的实践、应用模仿、应用实践,学生已经形成了写作的基本范式,并且能够在该范式的引导下能够体会抒写的成就感、实现表达的“自由”。

在对于《有故事的人》进行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体现结构规划的开头结尾过渡、与文章立意主题相关联的议论抒情语句、运用表达技巧之处等在完成后进行圈画,以全局的眼光对于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视。

另一方面,教师对于文章的细部提供进一步的修改意见,以使得学生对于文章学的理解和运用更为纯熟。

以下为从文章学角度出发的微调方案。

1.立意类:

前面的铺垫即的冷漠和他对我的关爱可以更为浓缩,而将主体,即故事中他追求梦想的执着、无缘梦想的辛酸更为详细地记叙、刻画,并且扣回理解他对我的关爱如能有故事上升为对一群有梦想而因为时代、命运未能实现的人的感慨,或许更好。

2.选材类:

以下这个例子是否能够说明他身处逆境,修养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如果能,你怎么能够阐述得更明晰?

3.结构类:

如果能够对于徐秀娟平日对于白鹤的关爱的故事作一个铺垫、对救白鹤的过程中她的选择和挣扎写得更具体则更好。

4.表达技巧类

第三段作为插叙,和第二、第四段衔接不够自然,插叙的内容如何通过与其他内容的对照,起到彰显人物特质(比如知错痛改)的作用

小结

在文章学理论学习和运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初始作文样本纠偏、范文要领赏鉴、考场作文调整、修改稿批注与微调等具体、深度的写作实践,培养“文章学”的意识,将文章学的知识内化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技能,而能够更为充分地表达自我的情感与思想。

本文的论述期望为更多语文教师提供“文章学”的教学逻辑建构思路,以及以闭环化指导流程为载体的写作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路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