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受邀| 原创越剧《梦石传奇》:台州传统的古典美学与当地文化的现代精神的融合

 新用户8892u6Ow 2022-01-26

程涵悦《台州传统的古典美学与当地文化的现代精神的融合——以原创越剧<梦石传奇>为例》受邀参加台州置州1400周年暨台州文博70周年主题学术研讨会

摘要如下:

……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11CZW020。本书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曲改革为切入口,深入越剧,对其整体生态进行考察,并探究新世纪戏曲改革的新路径。全书共四章,分别从新中国“戏改”的文化语境、“戏改”之“改人”与越剧结构裂变、“戏改”之“改制”与越剧艺术生产的组织化、“戏改”之“改戏”与“人民”新越剧四个层面加以剖析,既涉及越剧艺术的内部生产,又涵盖社会语境、文化体制等外围空间,同时亦有对当下越剧发展的思考。

绪论 早期越剧沿革及“当代”概念阐释

第一章 新中国文化语境与“戏改”的发动

第一节 延安平剧改革到“五五指示”

第二节 新文艺语境中的地方戏

一、旧体系中的地方戏:因“地方”而位卑

二、为地方戏正名的“百花齐放”政策

三、“推陈出新”的东风

第三节 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一、“人民新戏曲”构想的实践展览

二、以剧种为切入点,强化“戏改”政策的地方渗透

第二章 “戏改”之“改人”与越剧结构裂变

第一节 艺人改造:自我形象与越剧社会形象的蜕变

一、讲习班和群众批判: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观的普及之道

二、人民演员诞生与戏曲名角消亡

三、越剧社会形象蜕变

第二节 人才组织培养方式与越剧结构性失衡

一、政治进步:人才选择的前提

二、流派纷呈却行当失调与越剧剧种晚成

第三章 “改制”与越剧艺术生产的组织化

第一节 剧团国有化与越剧资源等级配置

一、示范性国营剧团和民营剧团

二、越剧艺术生产的等级分布

三、五六十年代越剧的“全国化”与当下市场萎缩

第二节 编导制与越剧艺术生产的专业分工

一、由路头戏走向剧本制

二、导演中心与名角中心的较量

第三节 男女合演与现代戏

一、与越剧剧种特色割裂的男女合演

二、终成鸡肋的现代戏

第四章 “改戏”与“人民”新越剧

第一节 “人民”语境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一、越剧舞台上的工农兵

二、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变脸”

第二节 亦俗亦雅的品格定位

一、世俗品格

二、雅化倾向

第三节 女子越剧

一、“去性别化”语境中的女性主体

二、悲情之美

余论“戏改”思维与当下越剧发展

一、重返市场:民营剧团渐兴国营剧团体制改革

二、类型化的剧目和明星化的演员:当下越剧振兴的两翼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后记

《都市文化语境中的上海越剧:1917-1949》在对上海都市文化环境的宏观把握前提下,通过越剧史的再次梳理,对1917年—1949年间越剧在上海的经营模式、生产方式、舞台表现、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越剧都市化转型成功的原因及意义,越剧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典范之一。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四、创新点
第一章 都市上海
第一节 近代都市的崛起
第二节 上海都市文化的形成
第三节 上海的戏曲市场
第二章 再看越剧史
第一节 来自乡野
第二节 初进大上海
第三节 雏凤清于老凤声
第四节 更上层楼
第三章因都市而兴的越剧——越剧的都市化转型
第一节 适应上海演出市场
第二节 满足上海观众的文化消费
第三节 进人上海文化市场
第四章 上海越剧都市化转型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转型的时空语境——战争、上海
第二节 转型的推进——由器物到观念
第三节 转型的核心——人的现代化
结语
一、上海越剧——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典范之一
二、女性戏曲——当代越剧发展的一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张艳梅的这本著作《中国越剧走向何方(近20年来中国越剧研究)》共六大章节,从当代越剧生存现状和走向探索中提炼出六大问题,梳理和剖析了越剧在进入现代化社会和语境中的诸多困境和种种探索,以及越剧界的前辈和今日不甘寂寞的探索创造者的活跃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刻地抓住了当代越剧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中国越剧走向何方(近20年来中国越剧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历史观念和美学观点相结合,对越剧的历史和现状的种种问题都有冷静、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导论 在传统中守成的80年代
一、剧目开放与世俗审美传统的唤醒
二、“小百花现象”与“名角”效应的激活
三、创新潮流中的“落伍者”
第一章 近20年来越剧的“现代”语境
第一节 民族文化符号,抑或东方奇观:越剧社会形象探寻
一、民族文化遗产:走向符号化
二、大众文化时代的“东方奇观”
第二节 体制改革与开拓娱乐市场:越剧社会功能再定位
一、元素化传播:大众传媒对戏曲娱乐功能的泛化
二、名角缺失:戏曲娱乐功能未充分化
第三节 越剧何以为越剧:剧种个性的新思考
一、品格定位:纠结于都市和乡野
二、话语空间:才子佳人的变脸
三、性别诗学:男女共体
第二章 世俗的蜕变
第一节 越剧的世俗表述
一、世俗欲望合理化
二、传奇性
第二节 世俗表述与现代意识
一、个体本位精神的张扬
二、时尚叙述
第三章 人文越剧
第一节 人文越剧之意义话语
第二节 人文越剧之风格化的舞台
一、象征思维
二、诗性思维
第三节 人文越剧与戏曲导演制
第四章 乡野的坚守
第一节 越剧的“地方”之根
第二节 剧目:传统?喜剧
第三节 文戏武演
第五章 异域经典改编
第一节 改编:现代化理念驱动的东西对话
第二节 内容阐释的缝合与裂隙
第三节 表现符号的戏曲化与原形态化
第六章 在经典与实验中游走的海派风情
第一节 “名角+名剧”的经典生产与传承
第二节 走上“大戏剧”之旅
余论 越剧如何向未来展开
一、戏
二、人
三、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越剧在二十世纪的上海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从男班到女班的脱胎换骨。来自嵊县的乡下姑娘在改造越剧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命运。她们所演绎的梁祝、红楼、西厢等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凝聚着女性的生命体验、诗性想象与政治诉求,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之私人情感世界,形塑了人们的婚姻、性别和爱情观。追踪这一段轰轰烈烈却未见于经传的历史,作者试图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之语境中探寻和思考越剧之意义。
导 论 女性、戏曲、浪漫的都市/001
第一章 转型:近代戏剧中性别格局的演变/035
京剧:晚清男性戏剧文化/038
新潮:民国戏剧的女性化/043
嵊县小歌班的故事/051
嵊县小戏进上海/060
女班:女子越剧之滥觞/066
第二章 提升:塑造“清白”的女子新越剧/079
女戏子的清白/082
阮玲玉之死/087
1930年代越剧女演员的境遇/093
爱情剧与女子越剧的崛起/101
与新文艺青年结盟/110
打造新越剧/111
爱国、爱情与的主题变奏/122
第三章 越界:都市女观众与弥漫的公共文化/143
戏班、戏院与观众/146
宁绍帮的移民文化/151
女人看戏/156
看戏的经济/158
票友与票社/164
捧场的性别/167
过房娘体系始末/171
越剧与现代传媒/180
第四章 崛起:政治、传媒与女艺人的新身份/193
二战后上海的政治与文化/196
越剧《祥林嫂》与地下党/200
工会事件:政治漩涡中的女演员/209
“十姐妹”义演《山河恋》:塑造新的身份认同/215
筱丹桂事件:在公共媒体中登场/222
从无声处走来,向社会宣讲/234
第五章 记述:从情节剧到民族志/239
电影《舞台姐妹》:一部情节剧/245
人民共和国早期的国家与越剧/253
宏大叙事的问题/262
“文革”风暴/268
后时代/273
越剧《舞台姐妹》:生命如歌/277
在历史中寻找自我/288
第六章 创造:阴柔美的诗与政治/297
女子越剧的诗学/300
女小生:女性塑造的理想男性/307
独一无二的全女班/314
女性的叙述/317
再造《红楼梦》/325
为中华塑造爱/331
第七章 结论:越剧、与中国近现代史/341
女性价值/346
中国/349
历史分期/352
新世纪/357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和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述评,重点介绍了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指出在目前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推进越剧等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对于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戏曲本身的发展和传承、塑造民族及地方文化形象等方面意义重大。第二章从文本和舞台表演两个方面对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做了一个简要的概述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展望中国戏曲未来跨文化传播发展的态势。第三章以越剧为例,分析了越剧的跨文化传播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文化走出去和媒介融合背景下,越剧的跨文化传播途径和策略。第四章对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和外宣翻译进行了概念厘定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新时期在戏曲文化外宣和翻译方面影响比较大的两大戏曲外译工程为例,分析了中国戏曲走出去的译介途径。最后一章也是《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及外宣翻译研究:以越剧为例》的重点,在《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及外宣翻译研究:以越剧为例》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越剧的外宣翻译现状,以及其对越剧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国外类似戏剧网站平行文本对比入手,以多模态话语为理论基础分析和阐述了越剧网站的外宣翻译,从目的论视角对越剧的行话和术语的外宣翻译进行了论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概述
第一节 中国戏曲舞台演出的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 中国戏曲文本的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态势及思考
第三章 传承革新多元融合——越剧的跨文化传播
第一节 越剧的起源
第二节 越剧的跨文化传播历程分析
第三节 越剧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越剧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与途径
第四章 外宣视域下的中国戏曲译介
第一节 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与外宣翻译
第二节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戏曲作品译介——以两大戏曲外译工程为例
第五章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越剧外宣翻译
第一节 越剧的外宣翻译现状
第二节 多模态视域下戏曲网站的外宣翻译
第三节 目的论视角下的越剧术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第四节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越剧海外译介研究——多元系统理论视角
附录一 越剧海外传播情况调查问卷(海外版)
附录二 越剧海外传播调查表(剧团版)
参考文献
《台州人文研究选集(第2卷)》是《台州学院学报》“天台山文化”专栏创办20年来的相关论文选集,是台州学院重视地方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地方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分为历史、语言、文学、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其他五个方面,包含戚继光浙东抗倭、台州商业发展、浙东唐诗之路、天台宗、徐霞客旅游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展示了天台山的文化立体风貌与近年来对天台山文化的研究进展。
历史
陶宗仪家世考略
戚继光浙东抗倭述略
新出土戴氏家族墓志与戴复古家世新考
共和元勋王文庆略论
晚清藏书家黄瑞藏书事略
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台州府城墙的特色与价值研究
历史上的台州属县
台州商代文化遗存初探
温岭明代金氏家族墓志考略
方国珍籍贯解说及辨误
戚继光与“南北长城”
三门湾明代海防遗迹考论
谢铎年谱
语言
台州方言动物俗语的文化阐释
台州府城与临海杜桥方言字音对照分析
文学
唐诗之路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唐诗之路与浙东经济物产
唐朝文学作品中的袁晁起义
罗虬《比红儿诗》考论
柳宗元与天台宗的关系及其对山水诗创作的影响
戴复古诗中的慧力寺非指本地惠力寺辨
新发现《戴氏家乘》中戴复古家世和生卒年
南宋台州戴氏家族诗歌创作及承传
思想·科学·旅行——从王士性一生看其旅行的独特性
谢深甫生平事迹考述
南宋诗人戴敏生平、诗歌、版本及佚文
台州名媛卢德仪生平及其诗歌考略
戚学标交游考
顾况浙东行踪考略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
从佛门另类到寺院热点——济公与佛教关系的今昔变化探因阐义
寒山子终隐天台山的原因及其影响
台州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天台海上名山文化及其现代化之研究
加快台州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
茶与佛道及东传日本
其他
台州古塔的建筑特色与人文价值
徐霞客缘何情钟天台山
台州学院校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温岭石文化初探
台州乱弹进地方高校传承的可行性研究
台州地方小吃文化探源及英译思考
此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主要内容分“历史地理”与“人文考辨”两类。在“历史地理”中,一是主要考辨了《史记·东越列传》中“东瓯国都城”在温州,还是在台州的问题。二是考辨解决了台州历史地理中如天台、临海两县一千多年无准确建置时间等问题。
自序
上编:东瓯台州史池考辨
一、东瓯史地考辨
东瓯国北疆界与永宁县治考——与林华东所长论文《东瓯国都地望初探》商榷
东瓯都城考
东瓯永宁本台州考——与胡珠生先生商榷
二、台州史地考辨
台州秦属闽中郡考
会稽郡东部都尉考
台州历史沿革若干问题勘误厘正考——与徐三见先生商榷
台州县名溯源考
天台山文化广论
中编:天姥山考辨
天姥山考辨——与徐跃龙先生商榷
牵强附会子虚乌有——与竺岳兵先生商榷
下编:台州人文考辨
智者大师与佛教中国化的和合
中国佛教宗派祖庭论——以天台宗为中心
天台山和合文化学概论
天台宗伽蓝神关羽索“吕妻”辨——与赵齐平先生商榷
骆宾王临海丞考
司马承祯与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
李白笔下的浙东与浙西唐诗之路
《行历抄》:揭开台州龙兴寺创建的千古之迷
李白游天台山考
《郑虔并王夫人墓志铭》质疑
“天台三圣”与“和合二仙”考
祖籍天台出生临海——《悟真篇》与张伯端籍贯新考
《全芳备祖》与陈景沂籍贯考
苏轼天台佛茶情缘考
工商皆本始见台州——论台州“四民皆本”与新四民观
济公李氏家族天台山佛缘考
《促织经》:世界第一部关于蟋蟀研究的昆虫学专著
天台陈椿《熬波图》:中国现存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
《易筋经》:中华武功第一部专著
《赈粥十事》:中国救荒史上最为系统的赈粥文献
康熙皇帝与徐霞客“江源金沙论”清代传播考
台州与太极拳源流考
台州元宵“俗重十四”考
台州中秋“俗重十六”考
中国民营经济*活力城市台州,走在我国地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前列,属于沿海地区文化产业先发快发城市之一。拥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产业项目1个,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县(市、区)1个。2013年,台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2.7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4.21%。本书选取15家文化企业(园区),以个案分析形式,具体再现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历程与主要经验。
创新新闻服务,拓展文化经营
——台州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坚持主业·主动转型·多元经营
——台州市新华书店
三报一网:纸质传媒业的排头兵
——台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台州会展业的春天
——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
台州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
地方剧种:从救起来到活下去
——浙江台州乱弹剧团
从非遗传承迈向文化创新
——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
让广告“动”起来
——台州景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用创意台州家装业的变革
——浙江美莱美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从仿古建筑到影视投资
——古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利用主业优势军文化产业
——浙江自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传播文化与创意生活
——浙江省米洛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依托传统·整合资源·集聚创新
——仙居中国工艺礼品文化创意产业园
历史街区的能再造
——路桥区“南官天地”文化创意园区
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黄岩区模塑工业设计基地
台州文化产业发展大事记(2002—2015)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天台国清寺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台州府城历史文化名街:临海紫阳街
东方巴黎圣母院:温岭石塘景区:仙居居
温岭千年曙光园东方太阳城
台州海洋世界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
台州市体育中心吴子熊玻璃艺术馆
台州广播电视电影集团台州的民办博物馆:三门启明博物馆
黄岩自力电影大世界台州森林彩装有限公司
新东方油墨集团东晓文具有限公司忙碌的车间
希迪印刷有限公司新的超印刷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州乱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台州乱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岩翻簧竹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岩翻簧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岭大奏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岭大奏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台州雕绣现场
吴子熊玻璃雕刻作品台州方言新闻节目:《阿福讲白搭》
自力电影大世界的4D放映厅2012天台国际济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2013中国(台州)东海文化旅游节开幕式2010第四届三门中国青蟹节
儿童玩具生产车间路桥南官天地文化创意园
路桥电子商务创意产业园(效果图)黄岩模塑工业设计基地
老粮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典礼台州党考察宁波文化广场项目
全省工业设计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台州召开
《乌岩古村 黄岩历史文化村落再生》是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再生的理论思考、规划设计和建造实践。全书分为三篇:上篇“理论篇”阐述了我国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历史必然性、村落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探讨了再生的内在活力与外部环境,并指出当前再生实践应避免的误区。中篇“规划篇”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古村为案例,介绍了再生规划主题探索和规划方案。下篇“实践篇”列举了乌岩古村11处再生改造建设范式,对其规划建设全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和生动展示。《乌岩古村 黄岩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理论联系实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用于大专院校城乡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读物,同时可作为从事乡村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参考,并可作为农村工作干部培训学习参考教材,也可作为对乡村规划建设、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领域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参考。
序一 创新规划实践服务乡村社会
序二 枯木新枝——古村再生的哲理
前言 “历史文化村落”如何再生
上篇 理论篇
第1章 我国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历史必然性
1.1 历史文化村落的概念、研究进展与研究意义
1.2 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物质空间环境面临整体性衰败
1.3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2章 历史文化村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
2.1 历史文化村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
2.2 历史文化村落整体性特征表象下的社会学意义
2.3 为旧的物质空间重新定义新功能和新的社会结构
第3章 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内在活力与外部环境
3.1 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内在活力
3.2 村落再生的外部政策支持
3.3 历史文化村落再生应避免的误区
中篇 规划篇
第4章 浙江台州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现状发展概况
4.1 村落的区位关系
4.2 村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4.3 村落土地使用现状
4.4 村落建筑质量现状与风貌特征
第5章 乌岩头村落空间与社会意义解析
5.1 乌岩头村落空间的整体性特征
5.2 特定生产力条件和社会制度下的乡村空间生产
5.3 乌岩头陈氏家族社会关系及其建筑布局
5.4 建筑外部空间层次特征及其社会语义表达
第6章 村民日常生活及发展意愿的问卷分析
6.1 调研问卷及其样本情况
6.2 村民日常生活的状况
6.3 村民对发展意愿问卷的分析
6.4 调研问卷的启示
第7章 乌岩古村规划发展的主题探索及其规划方案
7.1 “民国印象”:民国生活体验及影视基地
7.2 艺术村:艺术活动和节庆场所
7.3 慢生活:农家闲趣和森林氧吧
7.4 乌岩头村整体发展的功能定位
下篇 实践篇
第8章 乌岩头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建造实践
8.1 村口老石桥修复及石碑重塑
8.2 村口废弃的村集体房屋及环境改造
8.3 村口公共厕所及休息庭园建设
8.4 村口公共停车场建设
8.5 古村主入口广场建设
8.6 葡萄园及农家小院建设
8.7 中心广场建设
8.8 乌岩石观景平台及护栏建设
8.9 老四合院功能转型与改造
8.10 教学实践基地房屋改造
8.11 村民住宅转型为民宿改造
附录
附录A 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历史文化村落建筑档案
附录B 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建设过程照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是一部系统研究总结我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之间关系的专业丛书,具体包括《川剧与巴蜀民俗》《道情戏与黄河文化》《汉剧与汉派文化》《沪剧与海派文化》《锣戏与中原俗曲》《评剧与乡土市井文化》《秦腔与丝路文化》《秧歌戏与乡村女性》《越调与三国文化》《粤剧与广府文化》。丛书以体现戏曲的地方性、民间性为宗旨,以颇具特色的地方戏为切入点找到它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之间的佳透视视角,在突出戏曲艺术地方特色的同时,挖掘、展示它与地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从而真正了解戏曲与地方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近期游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