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筑之广东文庙与德庆文庙

 耕田的山里人 2022-01-26

本文授权转自風清航_勤而行之的新浪博客

德慶文廟大成殿

广东最古老的文庙建筑


年代:北宋&元  公元1081年(?)/1297;

       方位:广东  德庆县  文庙内;

              亮点:北宋下檐斗拱  宋元混合风格  广东现存最老的文庙大成殿

简介

       德庆文庙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5间,面阔:进深≈1:1,为宋元常见的方形平面。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是广东现存最古老的文庙建筑。大殿历经宋代重建、元明清重修,保留了各个时代重建的信息。尤为珍贵的是,大殿下檐的七铺作单杪三下昂斗拱,为北宋遗构,是广东仅存的三组北宋七铺作斗拱之一

斗拱

       大成殿斗拱多达十一种,其中下檐与上檐分别为宋、元两种不同风格。详情推荐看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的《粤西宋元木构之瑰宝_德庆学宫大成殿(一)》一文,有详述。

下檐斗拱

       下檐斗拱为北宋遗构,七铺作单杪三下昂,其中最下的昂为插昂(第2跳),其余两昂皆为真昂,斗拱用材相当于营造法式的七等材。材的高厚比为2:1,为长江以南木构的特色。

       明间补间两铺作,次间、梢间各一铺作,与营造法式规定亦相符

【除了昂头是地方特色外,角铺作中45度角的拱头、昂头上又分出左右两缝昂头也是广东特色。翼角的平行椽也是广东的一大特色,国内除广东外,只有四川还有大面积流传。】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外跳。和之前介绍过的几座长江以南古建筑不同,德庆文庙大成殿的斗没有刻出皿板。


      里跳。第三、四条昂尾皆长达二椽,也是国内唐宋古建筑中极为罕见的实例。


       昂嘴与地面几乎垂直,吴庆洲教授在论文中提到,北宋梅庵大殿、明代高要学宫以及清代德庆龙母庙大殿都有这个共同特征,推测这可能是粤西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之一。


       最上一条不施令栱,直接在最上一跳承栱檐枋,类似的做法可见于广州光孝寺大殿、泉州开元寺镇国塔、敦煌北宋初窟檐等。

承托大丁栿柱头铺作

       山面两侧各两铺作承托大丁栿的斗拱,是外檐铺作中的异类,看上去应是元明时期,重修大殿的产物。




       西侧南面的里转及承托的大丁栿。

上檐斗拱

       上檐斗拱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柱头、补间),下昂为象鼻式假昂,大异于现存南北宋金遗构的斗拱,吴庆洲教授论文中认为上檐斗拱为元代遗构。





【上檐的象鼻假昂,从形态上看我认为是元代以后的构件,清代比较常见,但也不是广东特色。承托平棋的斜拱,看似复杂,实则用材细小,也应该是元代以后的构件。这一点是我个人的怀疑和推测。】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平闇斗拱

       平闇斗拱较为复杂,推荐看吴庆洲教授论文。


【大殿还有“四柱不顶”的说法,指的是平棋下的四根金柱不直接承托檩条,平棋上用蜀柱和穿斗草架来承托檩条。这其实是厅堂型构架中局部采用殿堂型做法。】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平闇补间铺作,有金代斜栱的影子。

月梁式

        大殿前檐阑额、第一进连接下檐柱和上檐柱的穿插梁、乳栿皆为月梁式,样式与梅庵相似。








       梅庵大殿内的月梁。

元代的气息

       看到大殿东侧南面的大丁栿时,让我马上联想到在中国建筑史见过的洪洞广胜寺前殿的昂和梁,这是一种元代建筑所特有的、不加规整的修饰、带有粗犷气质的风格。


       留意右上角,大丁栿与斗拱连接的部位,和刚才前文西侧的对比(下图)。

【最特色之处在于这是内额型大大丁栿,减掉了两根金柱,连北方丁栿也没有这么霸气。】by博友@有一种落后叫先进 


       西侧南面的里转及承托的大丁栿。


       图片翻拍自《图像中国建筑史》


       图片翻拍自《图像中国建筑史》

一些事

青石狮子

       德庆文庙大成门外的青石狮子,是那次粤西访古之旅的一大意外惊喜。

       据说这对石狮雕刻于宋代,笔者实地观察,位于东侧的蹲狮(公狮)有唐代石狮遗风,而西侧的立狮(母狮)则带有些许南朝石狮之遗风,为广东少见的珍贵石刻。


       西侧的立狮(母狮)


      东侧的蹲狮(公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