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8年,清华大学破译战国竹简,揭开了甲骨文百年谜团

 颐源书屋 2022-01-26

翻开一些历史教材,似乎第一个出现的朝代都是“夏朝”。

不过,学界关于这个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还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这些争论,也源于对于相关史料的推测和解释,基于这些推论,也演化出了很多的问题等待回答。

关于“夏朝”,一派认为夏朝的存在有很大的疑问,他们认为关于“夏朝”的记载都在“传世文献”当中,考古中缺乏实质性的证据;

而另外一派则认为很多文献中都有着关于“夏朝”的记载,因此夏朝则是极有可能存在的,国内的学者基本上也都是这样的观点。

而随着清华大学逐步破译战国竹简,也慢慢揭开了甲骨文传承之下的百年谜题,关于夏朝的那段历史,当何去何从。

文章图片1

当千年竹简相遇百年清华

基于夏朝是否存在而分成的两派,双方都在相互找着证据,特别是支持夏朝存在的这一派,都在通过寻找尽可能早期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

人类历史上也没有任何国家和民族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而获得自信,文化自信的来源,同样也是建立在挖掘传统文化有益于当下精华基础之上的,能够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同样也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和尊重。

文章图片2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也是我们自信的一大来源。

对于历史,考古人员和研究人员也在尽可能的还原真相。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

如果说古埃及人用纸草记事,古巴比伦以泥板为书,那么中国便使用了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及简牍帛书等,这些都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密码”。

文章图片3

在2008年7月,清华园刚刚迎来暑假不久,园内便来了一批极为尊贵的“客人”,它们是2500枚珍贵的竹简。

当这些竹简被拆开了保鲜膜以后,清华大学的专家们依旧显得激动不已。

这些竹简,也在后来被称为“清华简”

文章图片4

按理来说,清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也该放暑假了,可这批竹简进来以后,相关专家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洞察其中的故事,再加上这些竹简非常脆弱,经不起折腾,当务之急,也该将它们清洗保护。

接下来3个月时间,大家都没有闲下来,纷纷投入到抢救性清洗保护的过程之中。

大家也在此阶段初步判断出它们属于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极为相似。

文章图片5

到了当年10月,来自于北大、复旦、中山大学等多个单位的相关领域专家汇聚一堂,对这批竹简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这批战国竹简是极为珍贵的文物,里面涉及的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核心内容,是极为罕见的重大发现,将对多门学科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清华大学还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竹简的相关消息,并称呼为“清华简”,它们的时代大约来自于公元前三百年前后。

当初步的工作完成以后,接下来的任务便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家对于这2500枚清华简作出全面的解读。

文章图片6

根据初期的审阅来看,清华简中的文章内容大概有65篇以上,由于其所涉及的内容事关重大。

按照团队的整理速度来看,大约15年的时间才能够全部整理完成。

在清华大学98周年校庆的时候,“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也揭牌成立了,李学勤先生担任主任。

他也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了专家们初步整理的结果,这也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各路学者纷纷都在期待着答案。

文章图片7

2017年,清华简中的《算表》是目前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工具,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认证。

《算表》的发现,让数学界也跟着激动起来,不少数学家都感到惊讶,前国际数学史学会主席道本周教授也说了:“这样的发现有着重大意义。”

这些竹简中涵盖的内容也涉及到方方面面,在整理过程中遇到的辛苦也只有参与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出来,随着研究的推进,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容被公布出来。

不过,很多人都在关心着跟夏朝有关的内容。

文章图片8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收录了一篇名为《厚父》的内容,这已经被清华大学所破译了。

这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包括禹、启、皋陶、孔甲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研究夏朝的历史有着非常丰厚的价值。

《厚父》中的思想和语言,基本上和《尚书》西周金文所反映出来的情况高度一致。

根据教授们推测,这些很有可能是西周流传夏朝传说基础上编写出来顺应周朝统治的一篇文章。

文章图片9

它的通篇都有“王”和“厚父”的对话,通过以“王”的口吻追溯了夏朝历史。

开篇则为,王若曰:“厚父!遹闻禹……川,乃降之民,建夏邦。”

这些内容被破译以后,也让夏朝的真实性更上一层台阶。

文字涉及了夏朝有关的历史传说,特别是禹和夏、与启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也显得格外重要。

文章图片10

正因为有不少学者质疑过夏朝的真实性,若放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考虑,那么启也是一个神话中的人物。

可根据《厚父》简文中的内容,禹和启则明显成为了前后继位的两位夏王。

现在也普遍认为,夏文化就是二里头文化,而二里头文化也是黄河中下游最早的青铜文化,这种文化的类型,也极有可能代表着原始的“文化”进入“文明”阶段,也成为了古代国家。

不过,那种古代的国家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还不是一回事,他们那是一种部落制的国家,城市不仅是文明的标志,同样也是创造文明的要素。

至于夏朝一直没有被确切找到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办法被记录,如果真的有同时期的明文记录,那么事情也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文章图片11

随着破译进程,越来越多的谜团被揭开

在清华简的整理过程中,几乎每一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就文字而言,很多古老的字词和用法都存在很多的疑问,内容涉及面也非常广。

除了单纯的历史内容外,还夹杂着天文、药方、历法等诸多问题,因此有的时候在整理过程中都显得无从下手。

对于这些珍贵的资料,每一片竹简都要彻底解释好,因此也有很多问题不是当前就能立即解决的,也需要长期的研究。

这十几年里,清华大学的研究整理团队也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不仅需要渊博的学术知识,同样需要灵活的脑子,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外界的广泛好评。

文章图片12

在发布会上,黄德宽表示:

“清华简在整理的过程中也逐步进入攻坚阶段,团队将克服困难,争取保证每年一册的出版进度,早日将这批珍贵的材料向社会公布。”

而且,清华简已是国家的重要文物,再加上它本身就比较脆弱,现在也没有办法拿出来和大家共同观赏。

李学勤先生也说过:

“一个考古文物上的重要发现,不在于发现了多少金银宝贝,而是这些发现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民族的看法,这才是意义最大的。”

文章图片13

夏朝对于国人来说也有着非凡的意义,所有人都希望能够从这些简中找到确切答案。

遗憾的是,2019年2月下旬,李学勤先生逝世了,在他学术生涯的最后十年里,在清华简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后来,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也搬了家,中心主任黄德宽说:“能够和清华简相遇,使我们学术中的幸事。”

还好,在这些年的研究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力证据,它们中有的也揭秘了甲骨文上的谜团。

文章图片14

比如在《尹诰》中就有一段明确的记载,这则简文记录的是伊尹看到了夏朝将要灭亡,准备去投奔商汤的故事。

其中,“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所表达的就是伊尹考虑到上天将要毁灭夏王朝,而其中的“亳中邑”则指代的是商朝的旧都,地址位于如今的商丘北部地区。

这些证据已经非常接近了,不过清华大学的专家们还需要确定西邑的确和后世文献中记载的西邑夏是一回事,谨慎起见,同需要更多扎实的证据。

文章图片15

在甲骨文的记载中,商朝人的时间观念有着非常原始的一面。

它们为每一天都记载了符号,可是这种纪日方法是周而复始的,一轮将上一轮重新覆盖掉,过了之后,便很少提及了。

还有商人置闰很随意,基于历史原因,他们也比较缺乏历史观念。

传世文献中提到夏朝的也不少,需要检验的问题也很多。

从一些角度来看,夏朝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商、周则为附属国。

文章图片16

因为夏朝最后一位君主的残暴统治,因此作为附属国的商周则开始讨伐桀,并且促使了夏朝的灭亡。

随后,商王还是感觉到心有不安,并且经常祭祀“西邑”。

《左传》里有一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也说明在先秦时期,祭祀和战争同样都是大事件,在祭祀时候的祷词,也会被作为重要的文献记录下来。

西邑,或许是当时人们对于夏朝的称呼,这也为夏朝的真实存在增添了很多有力证据。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能查询到的只言片语也经历了很多朝代,考古学家将二里头遗址作为夏的标志和象征,也代表了夏和商之间的过渡。

文章图片17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夏朝是真实存在于中国历史的。

而这次的竹简的破译过程,也同样增添了很多新的证据,进一步加大了真实性。

不过,清华大学对于清华简的破译过程,也绝非寻找夏朝那么简单,对于整个先秦时期的历史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有9篇古籍隐藏在100多枚竹简之中,里面有很多内容也是第一次为人所知。

特别是《尹诰》的出土,意味着两千年的时间过去了,真正的《尚书》也重见天日。

文章图片18

《尚书》本身就有着重要地位,位于“六经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种历史文献的汇编,也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清华简中已经找到了多篇《尚书》,更是前所未见。

除了《尚书》以外,清华简中还有类似于《竹书纪年》的编年体史书。

上起西周初年,下到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春秋》、《史记》中没有出现过的史事,有学者大胆指出:

若为清华简中的《尚书》与编年体史书重新整理,则极有可能重写中国的上古史。

文章图片19

这些清华简,也都是秦王焚书之前的传统典籍,以前出土的都来自于诸子百家,这次还是第一次,清华简的意义绝对是个重大发现。

特别是在夏朝时期,还没有出现统一的文字,甚至连关于“夏朝”这个说法都没有统一,这也就导致了考古的难度,想要从墓葬中找到文字判断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夏朝的很多都被埋没在岁月的尘埃中,耳闻却不见的无奈,让许多人叹息。

前朝的农田和牧场通常会被直接拿过来使用,再加上几千年来的自然原因,导致很多痕迹也渐渐难以被发现。

文章图片20

时代在进步,生活也在继续,很多东西或许就会渐渐消失不见了。

还好,这次清华简中的很多篇幅,都能够揭开部分谜题,最起码证实了确实有这么一号文化的出现,想要将所有面貌彻底揭开,当然还需要时间去继续检验。

十多年来,清华大学破译文明的脚步依旧在继续着,相信在“清华速度”下,能够交出一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让丰富的传统文化再度浮出水面。

文章图片21

参考

1 【清华故事】千年竹简与百年清华的相遇 清华大学官网

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成果发布 清华大学头条新闻

3 清华简“西邑夏”与甲骨文“西邑”(二里头与夏朝文明) 洛阳网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