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代郡所辖地望校补20220108
2022-01-26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代郡所辖地望校补杨年生摘要:由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自1974年
问世以来已成经典之作,迄今依然是学界最重要的基础工具书之一。但受当时科研条件的局限,有些已无法适应现阶段学术发展的需要。按《水经注
》所述从空间维度考量西汉代郡所辖地望有高柳、道人、当城、马城、班氏、延陵、狋氏、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广昌等13县治所方
位存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地图集》、《水经注》,?水,西汉代郡等Abstract:《Thehistorica
lAtlasofChina》,editedbythelatePROF.TanQixiang,afamous
historicalgeoscientist,hasbeenaclassicsinceitwaspublish
edin1974.Itisstillaveryimportantfoundationtool.However
,becauseoftheconditionsofscientificresearchatthattime,
someofthemcouldnotmeettheneedsofthecurrentacademicdev
elopment.Accordingto《ShuiJingZhu》,fromthespatialdimensio
n,therearedifferentdegreesofdeviationsinthepositionsof
thirteencountiesofDaiJunintheWesternHanDynasty.SuchasG
aoliu,Daoren,Dangcheng,Macheng,Banshi,Yanling,Quanjing,Qie
ru,Pingyi,Yangyuan,Donganyang,SanheandGuangchang.Keywords
:《ThehistoricalAtlasofChina》,《Shuijingzhu》,leishui,DaiJu
nintheWesternHanDynasty.图表1《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代郡部分截图西汉代郡所辖地望校补从空间维
度考量《中国历史地地图集》西汉代郡所辖18县中至少有高柳、道人、当城、马城、班氏、延陵、狋氏、且如、平邑、阳原、东安阳、参合、广昌
等13县治所地望存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备注:《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代郡所辖地望的相关释文,本文主要对应参考了谭其镶先生主编,周振鹤
、张莉编著:《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高柳,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高柳县,治今阳高县;道人县,治今阳高县东南。按《水
经.?水注》:?水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道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今
城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所未详也。比对《阳高县文物保护所全国第三次文普资料》
可知:西汉高柳故城即今阳高县城北李官屯遗址,汉高柳故城李管屯遗址位于今阳高县龙泉镇李管屯村。据考古工作者测量遗址东西长约1000米
,南北宽约620米,分布面积约62万平方米,属战国、汉代文化遗存。遗址北部残存一段土墙遗迹残长约260米,残高约1-2.3米,基宽
约5-8米。遗址南部地表陶片散落较多,未发现文化层与灰坑,遗址采集到的陶片有泥质灰陶、泥质红陶、瓦片等。纹饰有布纹、绳纹、抹断绳纹
、戳刺纹、瓦棱纹、弦纹、可辨器型有罐等。未发掘。道人,按上述郦注方位及地貌描结合相关文普资料初步推析道人县故城位于今阳高县古城镇古
城村南约200米山前台地上,面积约42万平方米。孙靖国实地踏勘后曽认为:“城址西临一道由季节性河流冲刷成的冲沟——犁益沟,该沟向东
南方向延伸,指向桑干河。古城村距犁益沟大致600米左右。距离桑干河大致15公里。”但他又认为:“汉代是一个普遍修筑城邑的时代,很多
乡亭聚邑都有城,所以此城址是否道人县故城一事,因史料不足征,目前只能姑且存疑。其实若按郦注所引阚骃《十三州志》:“道人城在高柳东北
八十里”的方位表述则古城村遗址绝非道人故城;但倘若更为“道人城在高柳东南八十里”则可初步考量古城村遗址即为道人故城。首先从方位考量
,该处符合注文“?水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的方位描述。其次从距离考量,位于古城村西北的李官屯遗址(高柳故城)与之相去约37公里,
基本符合“道人城在高柳东南八十里”的距离描述。(按陈梦家先生考证的与北魏接近的北周一里约合今442.41米计算折合83北魏里)。其
三、从Googleearth?卫星鸟瞰,按古城村北所呈现的深绿色地貌(见下图)形态考量,此处在古代应属河沼湖泊范畴,而此点则可从注
文“今城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的描述得到有力印证。故注文所引《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有误当为“道人
城在高柳东南八十里。图下图所示。图表3Googleearth鸟瞰下的道人县故城及平湖“今城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
也”图表4西汉高柳县故城与西汉道人县故城腾讯地形图相对方位及直线距离示意图基本符合“道人城在高柳东南八十里”的距离描述。当城,
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当城,治今蔚县东北。按清光绪《蔚州志》载:当城即旧定安县,今安定县遗址似恰当其位;但河北文物局将安
定县遗址判定为辽代遗存。按《水经.?水注》:“其水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西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
。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所述方位颇疑西汉当城县故城很可能位于安定县辽遗
址之下。图表6西汉当城县治所示意图(周围分布有数处汉墓群)底图截自《河北文物地图集》(上)第174页。马城,按《汉书地理志》汇释
(增订本):马城,治今河北怀安县西北按《水经.?水注》:“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马
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结合文普资料综合推析西汉马城县故城,即今怀安县柴沟堡镇良民沟村西南的
西大崖遗址。马城作为代郡的东部都尉治,是汉代边郡中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池,常文鹏推测其由甲骨文记载中的古国—马方发展演变而来。如下图
所示:图表7西汉马城县故城腾讯地形图示意图基本符合郦注“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的方位描述。班氏,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
本):班氏,治今大同市云州区西南。按《水经.?水注》:“?水又东迳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阚骃《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
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水)又南流,迳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班副也。阚骃《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
水又东南流,注於?水”如浑水即今大同御河,在即将注入?水(桑干河)之前,先经过了班氏县故城之东。故此不大可能位于大同市云州区西南,
如果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所述将班氏县治所判定为今大同市云州区西南的话则显然与上述郦注“(如浑水)又南流,迳班氏县故城东”
明显抵牾。因为如浑水(御河)汇入?水(桑干河)附近的云州区地域均位于御河之东。显然班氏县故城不大可能位于云州区境内。故按郦注所述比
对山西文物地图集,颇疑班氏故城与今怀仁市古家坡汉遗址有渊源。(如下图所示)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古家坡汉遗址规模较小,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
考古发掘报告支撑。图表8西汉班氏县故城治所示意图底图截自《山西文物地图集》(上)第187页。延陵,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
):延陵,治今山西省天镇县北。按《水经.?水注》:“(修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
也,俗谓之琦城”内蒙古文物地图集认为位于兴和县大同夭乡政府驻地南约200米的沙河沟地城址即延陵故城所在。笔者以为值得商榷。其一,与
文献典籍记载不符。按《一统志》:在天镇县北;按清光绪《天镇县志》:当即新平堡。其二,从方位考量与注文描述不符。按注文“(延乡)水出
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的方位描述,沙河沟地城址(兴和县大同夭),虽勉强而言亦可谓之位于延乡水(西洋河)之北,但大同夭村距延乡水太
远了,况中间还隔有高峻广大之苏木山,故无法形成与注文所述之有效方位参照。其三、爬梳相关考古资料,与天镇新平堡毗邻的内蒙兴和县南湾乡
古城村城址不仅与注文“东迳延陵故城北”的方位描述相符,而且亦与《大清一统志》、光绪《天镇县志》等所载吻合。(因古城村毗邻天镇新平堡
,故光绪《天镇县志》载为:当即新平堡)。故此综合考量延陵故城即今兴和县南湾乡古城村城址。狋氏,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狋氏
,治今浑源县东北。而按《水经.?水注》:?水又东,迳狋氏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俗谓之
苦力干城矣。狋氏(《颜注》引孟康说“狋音权,氏音精”)。结合相关文普资料综合考量颇疑狋氏县故城与阳高县前贵仁汉遗址有关。该遗址位于
阳高县友宰镇前贵仁村北约100米处,系汉代遗存。位于桑干河西岸台地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11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
灰坑等。采集有泥质灰陶折腹钵、弦纹盆罐和夹砂灰陶绳纹釜等残片。首先从方位考量,该处汉遗符合注文“?水又东,迳狋氏县故城北”的方位描
述;其次前贵仁村遗址位于桑干河西岸台地上,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火烧岭附近所发现的最具规模的汉遗。(《山西古今地名词典
》认为:代郡狋氏县故治在今广灵县城西北30公里火烧岭附近)其三,从距离考量,该处距离高柳故城相去约55公里(约合124北魏里)与《
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的描述亦大致相当。其四、按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狋氏故城,当在广灵西北六十里六陵山阴”,前
贵仁村汉遗亦恰位于六陵山之阴,在今广灵县城西北约33公里处。且如,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且如,治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中国
文物地图集(内蒙古分册中卷)认为且如故城在今兴和县南湾乡古城村内城址。(2003,内蒙古文物局)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按《水经.?
水注》:(于延水)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
:中部都尉治。首先,经googleearth?鸟瞰作空间维度的方位校验;南湾乡古城村处于于延水(东南流时)之西南且中间隔有高山峻
岭,与注文“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的方位描述严重不符。其次,与后文所考证的延陵故城(按注文、光绪《天镇县志》及山西文物地图集等综合
考量延陵故城即今南湾乡古城村遗址)有冲突。因此,且如故城非今之兴和县南湾乡古城村城址。但真正的且如故城究竟在哪里呢?按注疏本熊会贞
考订此处注文传抄有误,“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中的“当城”当为“马城”之误;因为位于祁夷水支流连水之畔的当城据此处至少二百
里之遥,故熊会贞指出了这一传抄之谬并予以订正。按此且如故城当在马城(今怀安县柴沟堡镇良民沟村西南的西大崖遗址)西北方向二十公里左右
的范畴,且位于于延水之北侧。为此笔者爬梳了相关文普资料结合郦注,颇疑且如故城约与今尚义县新庙遗址有关联。新庙遗址位于尚义县小蒜沟乡
新庙村北50米处。首先从方位考量此处位于马城(今怀安县柴沟堡镇良民沟村西南的西大崖遗址)的西北方向、于延水(东洋河)之北侧。符合注
文“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的方位描述。其次从距离考量,此处距马城(西大崖遗址)约二十一公里左右(约合47.5北魏里[10]),亦大
致符合“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备注“当城”为“马城”之讹)的描述。其三,新庙遗址及其附近小蒜沟村河南沿汉遗址为这一地域内
最具规模之遗存。当然上述论证仍待微观层面考古工作的进一步细探甄别。平邑,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平邑,治今山西大同县东。按
《水经.?水注》:“?水又东迳北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地理志》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八
十里。北俗谓之丑寅城。”比对相关文普资料。平邑城遗址约在今大同县(今云州区)许家堡乡东水地村西约200米处。阳原,按《汉书地理志》
汇释(增订本):阳原,治今阳原县西南。当地学者常文鹏认为今阳原县城南有战汉时代遗址,范围不是很大;因其距县城较近,破坏较严重;而阳
原县城北、南及附近的三分沟村均有大量汉墓出现,县城北关、南关均发掘过汉墓,有完整发掘报告;此外阳原水现在还有,就在县城东边一点,流
向、出处与郦氏记载一致。汉代故城通常具有处于两河夹角处的特征,汉阳原县亦不例外恰在这一夹角区域(阳原水和桑干河之间);因此根据方位
、考古综合考量,阳原县城南战国、汉遗址应为汉阳原县故城。东安阳,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东安阳,治今河北蔚县西北。按《水经
.?水注》:“又东迳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主父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竞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安
阳,故此加东也”今阳原县揣骨疃村东北约1000米有揣骨疃城址,战汉时代,遗物丰富,为安阳县城的可能性较大。参合,按《汉书地理志》汇
释(增订本):东安阳,治今山西阳高县南。按《水经.?水注》:敦水注之。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
》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通常认为即今白登河;但1993年版阳高县志认为若按敦水即白登河则与注文山水城郭之方位描
述不符,显然质疑是有道理的。经Googleearth鸟瞰作空间维度校验,笔者大致有如下论证:敦水上游即流经阳高县长城村、堡子湾
村、张小村的那条白登河大支流(古时以此为敦水干流)。按注文结合新版地图考量,敦水源出今内蒙丰镇县三羊崖村一带,据此则“少咸之山”与
今与云门山西北段有关。西汉参合县属代郡东汉废;参合故城按阳高县志(1993年版)即今罗文皂镇莫家堡汉遗。但笔者以为值得商榷。首先,
不符合《地理风俗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的距离描述;因为莫家堡汉遗距道人城(阳高古城镇)约32公里(约合73北魏里
)相去甚远。其次,从方位考量,莫家堡汉遗虽然符合“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的描述,但中间毕竟还隔一雁门水。而按郦注“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
。《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颇疑今阳高县北狮子屯遗址很可能与参合故城有渊源。该遗址位于阳高县狮子屯乡狮子
屯村西南约500米处,系汉代遗存。位于关其河南岸台地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03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墓葬,地表有圆形
封土1座,底径约12米,残高约4米。采集有泥质灰陶绳纹折沿瓮、盆、罐及绳纹板瓦、筒瓦等残片。该汉遗大致位于道人城北方且距离道人城(阳高县古城镇)约23.6公里(按百度地图步行测量有些许系统误差);基本符合《地理风俗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所述的方位及距离校验。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该遗址不大符合郦注“(敦水)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的方位校验;抑或因这一带多为河流冲积平原地貌,古今河道变迁摆幅较大。广昌,按《汉书地理志》汇释(增订本):广昌,治今河北涞源县北。杨守敬认为在广昌县(今涞源县)北。(守敬按:汉县属代郡,後汉属中山国,魏因,晋复属代郡,後魏废。在今广昌县北。)比对文物地图集,颇疑广昌县故城与今涞源县城东北之曲村遗址有关联。按《水经注》卷十二巨马河条“有二源,俱发涞山。东迳广昌县故城南”的方位描述,则涞源曲村一带的战国遗址恰当其位。曲村遗址位于甲村乡曲村南,面积约16万平方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采集遗物有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罐、盆等。
献花(0)
+1
(本文系水经注探究...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