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纳整合|地理图表专题突破

 hjh2004 2022-01-26

无图不成题,加大图表考查,无疑是山东省这两次模拟地理试题中与全国新课标趋于“无图考图”最大的不同。尤其是对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的显性考查。今天我们无意于对命题意图的分析与比较,仅结合舒老师长期以来一直组织研究的“地理图表阅读障碍诊断”的部分成果,梳理一下,做为一份考前临阵磨枪的材料。希望能给高三的备考提供一点帮助。

特别说明:下文摘抄自各子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并以服务学生使用的标准为导向进行摘抄整理,实际不能完全展示各个子课题组的成果。图表类型选取了模考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统计图、地形剖面图等。

定有不全之处,在此致歉!

统计图表(吴会波老师等)

图片

地理统计图表类型多样,除了常见的表格统计图、坐标统计图、结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饼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和矩状统计图)之外,统计图表还有很多特殊类型,例如:雷达图统计图、风向玫瑰统计图和金字塔统计图等。

命题老师往往通过变化统计图表形式和结构增大难度。比如

1)坐标轴不是常见的直角坐标

由于坐标轴不是常见的直角坐标,造成学生不能正确选择坐标轴,此情况常见情况如图3

图片

2)呈现多要素进行干扰

千万不要把坐标轴上的“气温”理解为对气压线的标注,把坐标轴上的“气压”理解为对气温线的标注,从而把气压线错误的看成了气温线,把气温线错误的看成了气压线。

例:据某地4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图4),完成问题。关于5日前后天气变化现象及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图片

    A.升温降水,暖锋造成            B.降温降水,气旋造成                         

C.气压升高,冷锋造成            D.气温升高,反气旋造成

3 立足概念本质变换形
例如,对降水和气温的判读,不能仅仅看到表示降水、气温的柱状图、折线高低的变化,就认定降水、气温的多少和高低,而要认真读取纵坐标轴的单位数值;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首次看到下图时,忽视了温度的实际值将“夏季凉爽多雨”的气候特征描述为“夏季高温多雨”。
 
图片
再如例五中一定要把握65岁以上人口的衡量标准这一关键信息。避免习惯性的对阅读的多个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忽略了数据本身真正的衡量标准。读取地理数据时过度依赖图表所给的信息,重视数据的横向比较或者说仅限于图表中统计数据的比较,忽略了数据显性或隐性的衡量标准,从而导致对数据的评价失败。
例:分析图5中某国人口年龄构成图可以看出 (  )
 
图片
A.此国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
B.此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就业压力大
C.此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此国0~14岁人口比重太大
4)利用思维定势设置
6中气温用柱状图表示,降水用曲线表示。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克服平时的思维定势了。
 
图片
5)增加数学运算或者转化
由于地理的学科特点,在地理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数学打交道,统计图表是对地理数据的数字化体现,所以在分析统计图表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数学知识。材料中的“地广人稀”和“耕地资源缺少”能较容易的联系到“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这两个概念但是“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的计算就比较困难了。要找到问题的数学实质,只是单的、反复对比“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这两组数据
例: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单位:人/km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表1,回答(1)3)题。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
人口生理密度
国家
人口算术密度
人口生理密度
加拿大
3
35
印度
313
559
美国
30
156
日本
336
3054
埃及
70
3503
荷兰
432
1601
中国
129
934
孟加拉
910
1359
英国
241
963



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3)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剖面图(钟绵玲老师等)
地理剖面图的分类
划分依据
类型
表达的地理要素
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土壤剖面图、植被剖面图、水文要素剖面图、天气及气候要素剖面图等
 
表达的地理事物
河床剖面图、河流地貌剖面图、风成地貌剖面图、天气系统剖面图、洋流剖面图、海水盐度剖面图、自然带剖面图、人造地理事物(多为建筑物)剖面图等
视角、组合等情况
纵剖面图、横剖面图,单一剖面图、复合剖面图等
 
(1)考查景观图转化为剖面图的细微差别
选择了A或B,主要在于不清楚冲积扇的地势变化规律是由山口处向冲积扇的边缘降低;选择了C,主要在于没有认识到此沟谷的两坡左陡右缓。
1:读图1地貌景观图,下列四幅图中与地貌景观图区域特征相符合的是(   )
 
图片
(2)设置多个干扰要素
常见错误如图2中箭头所示。不明确图中的年降水量表达的是地面某点的降水量,所以应垂直向下找与地面的交点。
2:要求画出年降水量最大处对应的地形剖面线位置。
 
图片
(3)需要结合影响因素的分析进行空间转化
3中没有等高线等信息,只有村落、河流、小路等简单信息,另外有三幅横切河流谷地的地形剖面图。必须把每幅地形剖面图的定量数据高程和水平尺度与平面图的村落分布、河流的河道分布特点等信息结合起来,经过思考,才能够形成地形总体特征的概括性结论;有了正确的思路就可以按照每幅地形剖面图和平面图的信息,逐一说明相关的地形特征并最后综合出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即图示的区域是在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开阔的河谷(山间小盆地)和一段落差比较大的峡谷。 
32005全国文综36题1小题):3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等值线图(刘维军老师等)
等值线图一般来讲主要是考查基本规律的运用,难点的设置往往是闭合曲线与河流两侧、鞍部等几种情况,但是从命题的角度其实还可以从图像的心理学角度设置,但目前来看相关试题并不常见,所以今天的分享主要摘选了刘维军老师关于等值线图基本规律以及几种特殊值的表述,供大家酌情印制给学生。
一、等值线图的特征
(1)线的本质
①线上等值(确定):数值相等的点能形成一条线,说明数值的分布是连续的。
②相邻两条线的值或者差一个等值距或者相同。说明数值的变化是渐变。
③线两侧数值不同。
④等值线闭合。
⑤同幅等距(一般,不一定。没有注记等说明,即认为同幅等距)。
⑥一般不相交、不重合。
(2)线的弯曲
①弯曲越大,两侧变化就越大。
②等值线凸出或凹进处,表示比周边值较高或低,且凹凸弯曲度越大,表示变化越大。
二、判读内容及方法
1、阅读等值线图,应该判读的内容:
①数值的高低;②哪里高、哪里低;③如何变化。
2、判读方法:根据等值线的特征。
总体数值高低+变化方向+变化速度+极值
(1)描述总体数值高低。
(2)描述数值变化趋势:
①从哪向哪递增或递减。
②从多少增(降)至多少(或多在多少到多少之间)。
③描述延伸方向可用:a沿纬线(东西)方向;b经线(南北)方向;c沿河流、沿地形、沿海岸、沿交通线等;
④描述弯曲凹凸可以用:a向低纬凸出,向高纬凸出;b向南凸。向北凸;c向高海拔,向低海拔;d向河流上游,向河流下游等。
(3)描述疏密:分布密集或稀疏,单位距离的差异大或小。
(4)描述最大值最小值:低值或高值中心分布在哪;数值为多少。
典例: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
 
1)描述图中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一条等值线)
参考答案:东段(11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西段(11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
2)指出图中积温的分布规律。(某区域的等值线分布)
参考答案:分布范围:积温大多在4000℃至8000℃之间;
变化趋势:自南向北逐渐降低,西北部的等积温线较密,积温变化较大;
(3)指出图中积温≥6000℃的区域分布特征。(某值域的区域分布特点)
参考答案:主要分布在华南(南部)、四川盆地等地。
 
特殊值
“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和“地形剖面图”,回答问题。
图片 

图中XY、MN的交点,在剖面图上对应的点是。
答案:②③。
解析:读等高线图可知,图中XY、MN的交点位于鞍部,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沿不同方向对鞍部作剖面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面图,如下图所示,沿两座山峰连线方向看,两边高,中间低;沿垂直于两座山峰连线方向(为山谷)看,两边低,中间高。结合XY地形剖面图可知沿XY线经过相对地势较高的鞍部,对应的是②点;结合MN地形剖面图可知沿MN线经过相对地势较低的鞍部,对应的是③点。
另外此题目需要用到地形剖面的相关知识,地形剖面图是指沿等高线地形图某一水平线下切而显示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片
 
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显示出某条剖面线上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状况。如上图显示从A至B,地势先升高,经过一个山顶后又降低,从盆地底部向B地势又是先升高再降低。
 
应用(绘图题)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图片
图中河流干流拟建一水电站,请在图上用“”符号标出最佳坝址,并说明理由。
答案:峡谷处建大坝,工程量小,水库蓄水量大。
解析: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片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图片

判断图中从K地瞭望C和D地,哪一个可以通视并说明理由。
答案:C地可以通视,D地不能通视。理由:从K地瞭望C地,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从K地瞭望D地,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不能通视。
解析: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等高线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如下图所示,“凹形坡”可通视,而“凸形坡”不能通视。
图片 

有时仅看两地的高差不能确定视野情况,因为两地之间可能有山脊存在。一般情况下,凸坡不能通视,如下图中,A点不能看到B点。 
图片
 
再如判断下图中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哪处,并用地形地剖图解释所作的判断。
图片
 
分别连接EH、FH、GH,并作剖面图,如下图,判定得知:G点能观察到经过H处的车辆。
 
图片

计算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图片 
图中AB两地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答案:A400米;B900米。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00米。
解析:一般情况下,等高距全图一致,故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为一个等高距(或为0),而且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根据图中地形起伏变化可知,A点海拔高于300米,低于500米,而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所以得出A点海拔为400米,同理可得出B点海拔为900米。
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就是一地的海拔(绝对高度)与另一地的海拔相减,所以基于这一点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的基本计算方法:先把两点的海拔高度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读出来,然后两者作差,如下图所示。所以上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900米-400米=500米。
图片
 
六、经典高考题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片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 90米      B. 230米      C. 340米      D. 420米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 260米     B. 310米      C. 360米      D. 410米
答案:(1D;(2C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