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十集第1讲

 情缘半岛 2022-01-26
图片
图片
图片

qun   shu    zhi   yao

《群书治要360》第十集第1讲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十句: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蝎,减食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五十《抱朴子》。“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乱”,《说文解字》解释为“不治也”。“静乱”就是平定乱事。“庙筭”这个“庙”是朝廷的代称,“筭”是谋划的意思。“庙筭”就是朝廷对国事进行的谋划。“穷兵”指竭尽武力。“钐禾”,这个“钐”是割、劈、砍的意思。“蛣蝎”,“蛣(蠹)”和“蝎”都是木中的蛀虫。“中”是击中、杀害的意思。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乱象;朝廷对国家大事的谋划不当,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禾苗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和老鼠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如果抓不住解决问题的根本而意气用事,结果让怒气做主,瞋心一生起,就失去了冷静,从而看不到事实的真相,所采取的措施也解决不了问题,最终还损害了自身。

这句话运用在君道修身上,就是告诉我们,修身就是要修我们这颗心,让我们的心时时刻刻保持水平如镜的状态,波澜不兴。如果我们这颗心起了大风大浪,就像一个人在暴怒的时候作出的决策一定是偏激的。当我们看人不顺眼,对谁不满意,或者起了小小的嫉妒之心时,就像水起了波纹一样,对外界的映照是不如实的。只有恢复到水平如镜的时候,面对任何事情都沉着冷静,即使是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这样的修心才算有了功夫。

禁令不明的原因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这个“乱”就是不治,社会为什么会出现乱象?国家为什么得不到治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禁令不明确,人们不知道应当提倡什么、禁止什么。禁令就是规矩。有人把《弟子规》比作人生的交通规则,就像我们开车,如果没有交通规则,就会出现车与车相撞的事故。做人以及国家治理没有规则,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混乱。

禁令不明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就是没有礼法可依,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无法可依,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不明确,没有行为准则。就是《墨子》中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一个人的时候,有一种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两个人的时候,有两种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有十个人的时候,就有十种不同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结果“我高兴、我愿意”就成了人们行为的理由,人们都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怎么能够不混乱呢?

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政权取得之后,大概不超过五年就要制礼作乐,整个国家都有制度可循,一切都有了标准,这样社会才得以安定。譬如说,我们经常讲做人要遵循“五伦”“八德”。在我们没有学习“五伦”“八德”之前,一些人认为自己很孝敬。有一个小偷被抓进了派出所,警察对他说:“你偷东西,违法乱纪,你这个人很不孝。”结果他很不服气,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孝?我这个人很孝敬,我对父母很好。”不学《弟子规》,不知道“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都被抓进派出所了,违法乱纪了,他还认为自己很孝敬。这就是因为他不懂得做人的标准、孝的标准是什么。

在历史上,子产治理郑国,郑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他是怎么治理郑国的呢?《左传》中记载,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他区别了国都和边塞,并且通过乘车和服装的尊卑等级体现他们不同的分属,上下级之间要穿着不同的服饰,田地之间要开挖沟渠作为疆界,住户五家编成一组,这样便于管理。公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给以适当的奖励;骄横奢侈的,依法给予惩办。子产执政一年之后,众人唱道:“子产收取了我的衣帽储藏起来,收取我的田地编伍又丈量,谁去杀了子产,我愿意帮忙!”这时,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于骄奢淫逸的生活,子产提倡节俭,很多人就受不了,就有怨言了。到了子产执政的第三年,众人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来教诲;我有田地,子产使它开发生产。如果子产死了,有谁可以继承他的事业呢?”这时大家对子产的政令都生起了信心,因为按照他这种很明确的政令,国家治理好了,子弟也得到教育了,社会风气也改变了。所以,大家担心他会过世,没有人传承他这样好的治理措施。

禁令不明的第二种原因就是朝令夕改,政令没有连贯性。就像我们有了交通规则,如果这个规则经常变化,今天是左侧通行,明天又改成右侧通行了,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了。

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传承了两千多年,这是因为儒家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性德,是自然而然的。它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五常“仁义礼智信”,为什么称为常?就是因为它是常道,亘古不变。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没有继承这些道德规范,反而制定了很多新的规范,而且还经常更改,这样就很难使禁令明确。

第三,禁令太多,导致老百姓迷惑。《群书治要·盐铁论》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这一句话的批注:“道径众,民不知所由也;法令众,人不知所避也。”道路多了,人们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法令过多,老百姓不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触犯法禁。“故王者之制法也,昭乎如日月,故民不迷;旷乎若大路,故民不惑。”因此,圣明的君主制定法令,如日月一样昭明,民众不会迷惑;像大路一样通达,民众不会困惑。“幽隐远方,折乎知之;愚妇童妇,咸知所避。”即使是偏僻幽隐的遥远之地,也能曲折地闻知;愚昧无知的妇女儿童都知道应该怎样避免犯法。“是故法令不犯,而狱犴不用也。”因此就没有人违犯法令,监狱和刑具也都用不上了。

“昔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然而上下相遁,奸伪萌生,有司治之,若救烂捌焦不能禁。”过去秦国的法令比秋天的荼草还繁多(荼草在秋天长得特别茂盛),法网比凝结的油脂还细密。然而,上下都能逃过制裁,奸诈虚伪的事情层出不穷,有关部门要惩处这些,就像挽救腐烂之品、分开烧焦之物那样困难。“非网疏而罪漏,礼义废而刑罚任也。”这并不是因为法网松弛、罪犯漏网所导致的,而是因为废弃礼义、滥用刑罚的结果。

“方今律令百有余篇,文章繁,罪名重,群国用之,疑惑或浅或深。”现在制定的法律政令就有一百多篇,章目繁琐,罪名众多而且重复,各地施行起来或多或少都感到疑惑。“自吏明习者,不知所处,而况愚民乎?律令尘蠹于栈阁,吏不能遍睹,而况愚民乎?”定罪或轻或重,连通晓法律的官吏都不知道该怎样处理,更何况普通的百姓呢?法律和政令的典籍被尘土覆盖,束之高阁被蠹虫蛀坏,连官吏都不能全部过目,何况无知的百姓呢?“此断狱所以滋众,而民犯禁滋多也。”这就是造成要判决的案件愈来愈多,而百姓犯法也日益增多的原因。

“亲服之属甚众,上附下附,而服不过五;五刑之属三千,上杀下杀,而罪不过五。故治民之道,务笃于教也。”这是用丧服来作比喻,在有丧事的时候,亲属们应该穿的丧服种类有很多,但按亲疏关系上下推算,也不会超出五服;五刑的条例多达三千多条,但上下比较、归类,也不过五种刑法。所以,治理百姓的根本方法,还是在于务必加强礼义道德的教化。

法令过多让人们感到迷惑。出现法令过多是因为人们在认识问题上出现了偏差,不知道社会乱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以为是法律不够严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的,而不知道其实社会诸多乱象的产生是因为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因此,就把精力放在制定法律法规上,而忽视了道德教育。譬如,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也没像我们那么重视道德教育,他们就是靠民主法制,不是把国家治理得挺好吗?我们把他们的反腐制度搬过来,腐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仅仅看到了西方重视法制建设的一面,而忽视了西方的民主法制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西方历史上看,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它的政治制度维护了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由宗教来教导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社会治理也是靠两手抓:一手抓公平正义的制度建设,一手抓仁慈博爱的道德教育。

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仅仅看到了西方重视制度建设的一面,我们以为把他们的制度照搬过来,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却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导致人心没有得到改变,道德教育也没有跟上,结果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群书治要》第九集第3讲学习纪要

时  间:2021年4月8日   

主持人:康秀青

记录人:孙延安

内  容:学习《群书治要360》(第九集第3讲)

(一)周美莲老师   

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其实这句话是有来源的。也就是说我们勤俭的父辈的打拼到孩子的儿子的时候,不知道节俭,那就会出败家子是吧。但是我们现在人很多人都没有这个认识。应该从哪里开始就是从我们父辈的时候开始的传承,这就是我的感悟哈。说到传承,就要我们不要去追求名牌,不要去跟人家比。那跟谁比,跟自己的比,跟自己的过去比。不一定说就得非得吃地好、穿地好、用地好就全好。

我们应该注重精神境界的提高,看淡一些物质的需求。有句话叫富有天下住房也就是就是一米多宽儿对不对?那我们人生把我们人生的欲求看淡了,我们能不能够给别人更多的帮助?把我们的思想境界提高一些,就像尧舜禹,他们都是为了家国天下心忧天下。那我们能不能做到就是从我们自己做起,我的分享就到这里。

(二)李翠云老师 

 自古历朝历代,老百姓的欲求是很低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天下太平?只要老百姓都衣食无缺,吃饱穿暖,就能够安分守己,安居乐业。从而呢,牢狱刑罚就可以闲置,不用了。这里讲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唐太宗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关键是自我克制、虚心纳谏,由此开创了贞观治世的大唐盛世。

这里出现了《老子》“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57章,原文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是人们常说的因果必然的规律,老子,已知道了这个因果关系,所以说呢,它能告诉我们以德治天下。

实际老子这篇道德经他很现实,也很实用,也很发人深省,这里啊,治根治本,适当治本才能是至简至易的解决方法。

我无欲尔民自朴,告知以德政治天下,那么,因时间我就分享到这里有请主持人。

(三)代静老师 

合理的是梦想,不合理的是欲望。国家提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缺一不可。所以人人都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其本性,不能贪恋于物质的享受,忘掉了真我。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钱也不能浪费,也能勤俭节约,艰苦朴素,那么富不过三代将成为历史。

纵欲者玩物丧志,记忆力会迅速的下降,忘乎自己的存在。严重者腰酸背痛,尤其重于男女之事者,会大量损失人的精力,大伤元气,甚至消耗人的脑髓,体弱多病。可以说纵欲是早亡的标志。

自古君子崇尚道德,小人崇拜珍稀玩物,所以玩物丧志。大学云格物致知,破迷开悟,需从减少欲望开始。玩务必丧志。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从格物开始,修身从不纵欲开始,总而言之,欲不可纵、玩物丧志,损身灭亡。

人由物质与精神共同组成,缺一不可。我们当合理地享用物质,合理地去学习圣贤的教导,明其本性。物质和精神缺一不可,不可以把精神、道德都拿去换金钱。这样就失去了自我,欲要合理,不可重。

(四)王代娣老师 

对于富不过三代,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一个精神传承和子女教育的趋势缺失所造成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这个五六十岁的人,或者是四五十岁的这一代人,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这个大好的环境。我们这一代人呢,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打拼。经过二三十年,物质条件已经大为改变。有房有车有积蓄,甚至有的很富裕,非常的富足。但是我们却往往希望子女呢,不再受苦受累,对子女娇生惯养。以为基于钱财,子女就会能够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享受。他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不知创业艰难的这一代孩子呢,往往是挥霍无度,最终呢造成家败。因为为人父母没有将艰苦奋斗这种精神传承给他们。这些孩子没有接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不知道父母的那个很好的物质生活是来自父母的辛勤劳动,汗水以及他们手上磨出的老茧和换来的,所以他们不会珍惜。那如果想打破这个富不过三代这个魔咒呢,本人认为可能只有通过教育。

中国古人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勤俭持家的教育。曾国藩虽然做到了四层总督,但是他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孩子要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放纵自己的欲。还有我们看看历史上那些高门望族,这些家族非常富裕。一代一代的传承都是用圣贤的智慧在教育孩子,都是因为他们能够勤俭持家孝悌传家。还有我们历史上像这些帝王家,他们出生在帝王家的孩子,做父母的却不会把孩子当成温室里的花朵。

而是选择放手,让他们去领略人间的疾苦。而我们这些家长呢,很多人都是宁愿自己受苦,也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把孩子养成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不舍得让孩子吃苦。认为自己吃了很多的苦,现在呢,就应该让孩子来享受了。又认为孩子现在学习负担重、压力大,不让孩子分担家务劳动。久而久之呢,孩子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他就不知道感恩,不知道生活的艰辛,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舍得让孩子吃苦,放手让他们去练练。这才是对孩子人生最大的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恩大家的聆听,有请主持人,谢谢。

(五)黄绘如老师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家庭教育子女的道理,给孩子留钱,不如把钱花在培养他成人上面。现在中国的很多父母都是这个样子,孩子小时候读书,大了以后给他买房买车娶媳妇,甚至有的给孙子辈的那个房啊车啊,都给准备好了。

其实真的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子孙他要是有才能,他将来他自己可以赚很多钱,他没有才能,你给他留再多钱,也不够他挥霍的。而且这个时代一夜都可以让一个人倾家荡产。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个朋友他家其实还没有多少钱,但是他的母亲,舍不得让他吃苦。母亲自己身体不好,他们那时候开店,母亲就天天给他忙里忙外,拖着疲惫的身体给他帮忙,就想让儿子少吃一点苦。30多岁的男人就被妈妈这样当成孩子一样的去护着,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身体一塌糊涂。

是给孩子帮了不少忙,但是呢,自己每年忙到最后还要上医院,挣的钱基本上都花在身体上,最主要的是导致这个孩子就特别不上进。很多活都被母亲做了,所以有很多时间,他就天天打游戏,去抓小鱼那些各种玩,到最后输了很多钱。但是母亲还是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直到导致家庭也出现了问题,这位母亲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觉得哎呀,我累死累活的对儿子,这孩子怎么不知道感恩。

都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就是没有错的,但是其实有时候我们也要反省一下自己这个教育方式。有时候孩子的行为真的跟我们有很大的关系,千万不要无知的去爱孩子,这种就叫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就像以前有过有个故事。说儿子犯事进了监狱,就因为母亲没有告诉过他,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临处死前说要见母亲,最后把母亲的耳朵咬掉了。因为他觉得是母亲没有真正的把他教好,反而还怨恨母亲。这两个事件其实是一样的性质。说明教会孩子德行非常重要。 

所以传统文化真的挺重要的,它不仅教会如何教孩子做人做事,学会怎么样教导子女,还教会领导者,企业家如何做管理等等。如果当初这个母亲她受过这样的教育的话,以他那种勤劳吃苦又节俭的习惯,家庭应该会打理的非常好,但是可惜就可惜在她没有受过什么教育。

所以每次在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的时候,我就会联想到身边的人。然后就会觉得这个传统文化太重要了,我一定要好好的去学。如果什么时候,每个人都能够学习到的话,那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好。如今我们也碰到了这么好的一个时代,所以我非常的感恩,也感觉非常的幸运。接下来呢,我就会好好的学习,争取做到身体力行,先把自己修好,再把这么好的文化带给我身边更多的人。感恩大家!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图片
图片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研习社简介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在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的支持下发起并成立的。是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国防大学李兵教授、北师大沈湘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副教授、知心姐姐卢勤老师等政界、军界、学界、企界、家界的顶级专家和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发起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

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