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汉崛起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2-01-27

战争从形式上看,打的是血性、谋略、勇气,其实质则打的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
硬实力,国家的军事力量、经济能力、工业水平。
软实力,国家的创造力、影响力、价值观,这由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法制基础、民族精神来决定。
 
在任一个时代,当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上升到达相当水平,如猫变虎时,虽不吃人也吓人。
 
大汉王朝经历了这种变化的过程。
当年,娄敬的和亲策略,那是因为刘邦在平城之战时,看到了匈奴的军事实力,那是冒顿单于最辉煌的年代。在武帝“马邑之谋”前,北方的匈奴共有十次挥鞭南下,掠夺汉边的记录。自此长达130年的战争,最终以匈奴远遁而告终。
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33年,汉军被动挨打,时长69年。
 
“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是孙子说的,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刘邦也就是个二流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时逢乱世,聚一县之能人就开创了大汉基业。二流子最大的弱点就是怕人看不起。刘邦当然也是这种想法,困于白登,也是采用二流子的办法解决了问题。他并不是不想摆平匈奴,只是实力不够。
 
可是连年战争,中原大地人口锐减、物价飞涨、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民间父子暴骨于野,人吃人常态化。而帝国内部纷争不断。乘中原内乱,各路军阀,拥兵自重,与此同时,冒顿单于匈奴大举入侵。
 
在刘邦加入反秦农民起义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冒顿登上单于之位,开始了统一草原的争战,并夺去了秦大将蒙恬所争河套之南的土地被匈奴所占。汉匈战争一触即发。
平城之战后的和亲,并不是没有作用,给大汉王朝带来了一段和平发展的时间。
对刘邦来说用法家思想治国必导致秦亡的结局,于是才用了太中大夫陆贾的建议:以“黄老之术”,无为而治、重农抑商、轻徭薄赋,使百姓清静休养,吕后、文帝、景帝、均采用这种方式。
 


匈奴连年不断的骚扰边塞情况下,文帝意识到加强军备的重要,于是,采纳晁错的建议,汉王朝开始了军事备战的准备:一是强化训练,二是改良兵器,三是鼓励养马,四是扩充军队,五是迁民屯边,边塞互市。
 
晁错当时是太子刘启的管家,一位坚定的政治家,敬业的文学家,睿智的战略家,不得好死的忠君者。
一心为国、为君、为民的官员很容易伤及权贵的利益,于是,景帝年间的《削蕃策》成为“七国之乱”的借口,晁错被腰斩。
其所作的《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对今天,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原文内容很长,古文艰涩难懂,用通俗的文字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理论体系:
言兵事疏:
1、只有必胜的将领,没有必胜的百姓,用人很重要。
2、战场交锋,有四要:地形好、兵势强、兵器利、兵法熟。
3、汉匈的势力对比,汉军劣势三项:山地作战,军马不如匈奴,骑射不如匈奴,死缠烂打不如匈奴。汉军优势五项:平原作战、战车突袭,骑兵突击匈奴不如汉,强弓硬弩、十面埋伏匈奴不如汉,坚甲利刃、长戟远攻匈奴不如汉,战阵队型、严明军纪匈奴不如汉,短兵相接、平地相搏匈奴不如汉。优劣对比,五比三。
结论:战争惨恶,胜败瞬间。利用降汉的匈奴人,有效组织边防部队,山地作战,用匈奴兵,平原作战用汉兵,扬长避短,方是万全之策。
 
守边劝农疏:用罪犯谪戍守边的办法不可取。匈奴人的特点,不依赖土地,来去随利,而汉人不能离开土地,边境驻军轮守,劳命伤财,运粮、养兵成本太高,建议在边境地区,政府出资,兴建要塞、城池、住宅,移民实边,划拨土地,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免除赋税,提高福利,配置医巫,祭祀祖庙,当发生战事,边民熟悉地形,自会冒死以赴,互相增援,保护家园、骨肉、亲邻、好友的安全,激发人之斗志,将边民军事化编组,五户一伍,设伍长,十伍一里,设里长,四里一连,设连长,十连一村,设村长。选拔贤能组织管理,农时种地,闲时练兵,战时充军,屯垦戍边,胜于轮调守边,不熟情况、心存畏惧的军队强很多。
 


论贵粟疏:实质就是重农抑商。教导民众耕田亩、种桑麻、养家畜,使府库充盈,以防水旱天灾。民追求利禄,如水,向低流时并不选择方向。金银财宝饥饿时不能果腹,但可以使臣子背叛,贼盗动心,民众趋利。而黍米稻谷、布匹绸缎,都由土地而出,投入人力方有收获,一日不劳作,就有饥寒所迫。而商人,大商放贷,小商买卖,赚取利益,游荡享乐,天灾人祸,趁人危机,哄抬物价,男不耕地,女不纺织。美食佳肴,毫不节俭。拥有财富,结交权贵,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扰乱国家。建议,提高粮价,保护农家利益,鼓励民众纳粮,粮多减税,“损有余、补不足”让利于民。开放边贸,以粮换马成为国策。
 
提出这些建议,是因为晁错敏锐的预策到匈奴来年必要掠边,结果公元前166年,匈奴就真的抢掠了一把,差点打到长安。
 
于是,这些建议,文帝全部采纳,并下诏,开荒种地,种桑养蚕,减免税赋,募民戍边,设立耕桑礼仪,废除“秘祝”。(一种神秘的将过错推给下属的诅咒活动)。
 
对汉代的百姓来说,自我生存、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原动力非常强,官府只要不扰民,决策宽松,民间会很快发展起来。于是,大汉的财富迅速地积累起来。
 
汉初的时候,给刘邦拉车的马,都找不到四匹体型毛色一样的,王公大臣只有牛车,经过“文景之治”,汉建国七十年时,国泰民安。
 
武帝初年,各郡县府库充盈,存银巨万,以至串钱的绳子糟断了,粮仓中的粮食多的堆在户外,腐烂不可食用。田野中,马骡成群,长安街市上处处马粪,参加宴席要骑个母马去都上不了席,母马会造成公马的骚动,马群打架,让客人不得安生,所以把骑母马的人赶走是最好的办法。
 


汉军的实力,可以从北军军事长官的称谓上看出: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
于是,财富给了大汉王朝远击匈奴、经营西域打下了经济和军事的实力。
 
在大汉王朝快速发展的这七十年,目光将要涉及到的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
 
一提到消失的文明,首先想到的就是古埃及。
雄壮的金字塔、静静的尼罗河不会讲述历史,只有文字才能代表文明。
公元前195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用了三种文字,但这三种文字都消失了,两千年后,文字学者进行解读,碑上的内容是这样的,这块碑是13岁的托勒密五世登基一周年纪念碑,主要内容是说,托勒密四世的王位是正统的,不是通过阴谋获得,而他的儿子13岁的托勒密五世在登基一年内做了很多好事,比如减税、在神庙中树立雕像、对神庙采取了特殊保护,给神庙中的居住的“神人”们带来了好处,于是众神职人员写了封感谢信,刻在了石头上。这块石头在二千年后的拿破仑时代,法国的殖民者在建军事堡垒,挖地基时发现了。
 


“丝绸之路”的那一头是罗马,在大汉王朝韬光养晦的七十年里,罗马共和国与马其顿王国进行多次关于希腊争夺的战争,时间跨度长达68年,
 
欧洲人的事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就打了起来,欧洲的国家面积不大,人口也少,但都是列强。
公元前200年,罗马借口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攻击自己的同盟,找了个茬子就向马其顿开战,双方都有支持的盟国,但是,双方的支持者只是加油鼓劲,并不参与战争。
打了两三年,马其顿败了,被赶出希腊。然后谈判,结果:腓力五世可以继续当马其顿王,但不得干涉希腊各邦的事务。而罗马司令官则开始干预希腊事务,恢复贵族政治,打击民主运动。
那时候,罗马势力还没有涉及到亚洲的事务,而中亚的塞琉西王国趁机不断地向叙利亚、小亚细亚扩张,先后占领了叙利亚南部、巴勒斯坦以及希腊人在小亚细亚的一些城市。这些希腊国家开始向罗马求援。
公元前193年到190年,罗马开始了向东方征战,与塞琉西王国的战事转到亚洲和爱琴海。之后,塞琉西王国的军队战败,成为罗马的附庸。
 


公元前179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去世,其子继位,外交结盟,还与赛琉西王国、比提尼亚王室联姻,争取外援。
为了遏制马其顿,罗马于公元前171年,再次攻击马其顿。
打了三年,重创马其顿军队。之后的罗马军队开始了疯狂掠夺和破坏,并伤及无辜,把与马其顿无关的旁国也抢了,接着在希腊各邦进行大清洗,抓捕大批反罗马的政治人物,并把1000多位有声望的希腊人作为人质送到罗马羁押,其中包括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这一经历,让他写就了传世名著《历史》。在欧洲,相当于中国的《史记》。
 
战后,马其顿被分成四个小国,罗马对马其顿的残暴统治,多次激起了民变,公元前149年,马其顿再次爆发反罗马起义,得到了拜占庭等希腊城市的支持,起义被镇压,马其顿变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
之后的三年中,希腊中部和南部也多次爆发反罗马起义,被镇压。
俘虏及居民被运往罗马为奴,希腊中部、南部并入罗马,成为阿卡亚省。
希腊人自治的区域只剩下雅典、斯巴达、特尔斐等少数城市。至此,整个地中海区域已经处于罗马势力的控制之下,除西班牙外,战火在大部分地区已经熄灭。
 


天灾人祸,战乱纷起,内斗外攻,所以四大文明消失了三个,只有中华文明保留了下来,为什么?

在我看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乱世用法,困世用道,盛世用儒,江湖上还游荡着墨家的侠客,来调节儒、法、道的度,在这种文化基因的教导下,总有一部分人面对艰难困苦,面对血雨腥风,面对时局突变,无论对手多么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无论生命多么脆弱,决不低头,决不妥协,决不放弃,这是民族之魂,是文明传承的原动力。
 
在罗马人征战希腊,一统欧洲的时间段。东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谋划着对匈奴的反击,试图一战定胜负的“马邑之谋”开始策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