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宁海宋代红妆溯源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1-27




宁海宋代红妆溯源




文/应可军

十里红妆,是古老的传说,为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十里红妆婚俗不但是宁海及浙江东部地区特有的结婚礼俗,也是民间迎亲嫁女的重要活动。当地嫁女的嫁妆,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迎嫁妆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十里,十分气派。十里红妆规模声势之大,数量之多,门类之齐全,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国罕见。

“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是家喻户晓的民俗现象,又是江南手工技艺的集中体现。此外,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主要包括婚嫁仪式中的婚姻礼仪,定情、做媒、相亲、备嫁妆、迎嫁妆、花轿迎娶、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结婚礼俗和红妆器物特有的制作工艺。十里红妆中的器物类主要由天然矿物朱砂和黄金为主的材质装饰,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填彩等工艺手段,也包含了小木作、雕作、漆作、桶作、竹作、铜作、锡作等民间匠作。绚丽华美的朱金色彩,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

在考证起源时,一般追溯到宋代。据说缘于一个民间流传的“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的故事,宁海形成了特有的十里红妆婚俗,这个宁海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最后演变成婚嫁的代名词,明媒正娶的符号,更是四乡八村文化交流的民间活动。何时在宁海开始,真的是康王所赐?据本人考证:虽非康王赵构所赐,但估计丰厚的嫁资,应在此时产生。由于北宋政府的无能,金兵大肆南侵,大批士族纷纷南渡迁居浙东,带来大量的金银珠宝、文化知识、民俗风情等等,南宋建都杭州,一下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等中心。宁海现有姓氏402个,1000多个村族,将近30%是此时从北方南迁到宁海,邑近京都,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等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时人口剧增,土地必然是竞争之焦点,联姻成为竞争手段,嫁资自然而然成为砝码,形成奇特的民俗,十里红妆。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红妆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更被人们和社会重视,婚姻只是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来考虑。有人认为,是商人的炒作,商人虽然手中握有大量财富,因重农抑商习惯,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藉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贾之家常世代联姻,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商人常鲜衣怒马,选妓征歌,以炫耀于人,唯恐其财富不为人知。能引起万人空巷及长久被人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最能扩大联姻两家的影响,提高两家的社会地位,用现代的话讲,十里红妆也是最好的商业广告,所以,婚媾竞尚奢丽,动辄花费万全,侈华无节制,置办“十里红妆”。宁海当地的朱金木雕和泥金彩漆工艺又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相关器物的制作便日臻精致。十里红妆的嫁妆主要为内房用具,与女性的生活相关,多为婚床、箱奁、脚桶、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用具和新娘一生的服饰和内房布置。一般人家的嫁妆常有近百件,而大户人家能够做到上千件……查宁海诗词,也有不少嫁娶诗作。诸如《贺友人洞房(集句)》诗曰:“云际婵娟出又藏(徐寅)为郎憔悴却羞郎(崔莺莺)此时不敢分明道(韩偓)笑倚东窗白玉床(李白)”看红妆用上白玉床了。再如《贺友人婚》诗曰:“红妆数来殿芳春,茧林梢头艳紫晨。论品应推金带好,仙姿预庆赏花人。”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 图片:网络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