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溧水嫁姑娘

 廻峰山樵夫 2022-01-27

      溧水嫁姑娘很简单。没有北方那么复杂,也没有南方那样讲究。
      到了出嫁年纪, 嫁出去!
     溧水人忠厚,因为多数溧水人是迁移过来的,深知来到此地不容易,也深知包容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反映在嫁姑娘上也是宽容大度,没有多少讲究。只要对方人好,只要姑娘喜欢,爸妈就会说:“嫁!”
      嫁姑娘在溧水没有繁琐的礼仪,基本是生活常识。首先是订婚,这可能是城里人的叫法。在溧水叫说媒或叫押八字。
      先是由媒婆出面,看准了两家估计靠谱,就跟女方父母说某家有一个男孩,三四里地,人不错,能干活,手脚灵活,人也聪明,大脑活泛。如果是手艺人,媒婆就更有说辞了。对方父母必须要介绍的,人老实,忠厚。这点特别重要,溧水给姑娘介绍对象也叫讲人家或说婆家,说婆家首先要看对方父母人品如何,这个很重要,不然姑娘嫁过去受苦,娘家父母受不了。苦点没关系,只要是本分人家即可。媒婆就像现在的房产中介,能用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巴,说得女方父母心花怒放。
     媒婆心里有了底,就拎着女方给的猪肉、烟酒和糕点,扭着屁股,一颠一颠地回去,再去男方家说媒。

       当然是说女方姑娘如何漂亮,女方父母如何肯做,姑娘如何贤惠,女红刺绣做布鞋纳鞋底样样都会。同样也要介绍女方父母的性格品行。男方一听,疯了心,恨不得马上娶回来,赶紧杀鸡宰鸭招待媒婆。

      这个过程还没有完,不像现在,两个人还没有见面,就把中间人扔出老远,第二天已经到电影院看电影或到咖啡屋喝咖啡去了,没有几天,听说已经同居了。

      媒婆说合过后,双方父母托信得过的人或嫡系亲戚或自己扮成一个过路的人,到对方所在村里去私下打听和暗访,看看这家人的生活贫富,父母人品,小伙子性格等等,一顿猛虎般的精准操作,深入调研,双方父母都有了数。
       行,就找媒婆:赶紧的。
      不行,带信给媒婆:姑娘不肯。
     此时,就到了下个环节:押八字。

      我后来才知道什么是八字,原来是男女双方各自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个时间,过去每个时间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如今年牛年,就是辛丑年;12月就是辛丑月;初十一就是戊寅日,9:50就是丁巳时,这样八个天干地支加起来就是八个字。媒人约来阴阳先生,也叫半仙,看看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合不合,一般都是合的,除非没有给半仙招待好。好话多讲,灶老爷上西天,好话说尽:两个人的八字配呢。

      有时半仙也玩个噱头,玩点花样,留个悬念。说两人如果要婚配,就要他来做点功课。于是再请半仙来,再给他送礼,终于给你改好了,说两个人能婚配了。他的礼品也拿走了,家长心也安了,皆大欢喜。其实什么也没有,只是半仙玩的一个花样而已,哪里能不配呢,只是要点礼品找借口罢了。

      一来二去,如果双方家长觉得可以结婚了,于是又约来媒婆。又请来半仙,算个日子:溧水叫看日子。那天七大姨八大姑也可以请来,吃饭喝酒。定在某天可以结婚,半仙一捣鼓,说某天可以,明天还不行,必须今年,否则有难等等。于是就选在某天做准备,办婚酒,用一张红纸送给那些走动的亲戚,上面没有任何字,口头说某天办喜酒,就算现在的所谓请帖。

       双方家长开始忙起来。
      买嫁妆。条件好的,自己先买。不好的由男方出钱买。一般溧水这里并不多要,女方家长要求不高,给多少不讲究。即使有要彩礼而且数额高的,通常是家庭条件一般,还有弟弟的,希望能要点钱回来给弟弟娶媳妇,但这种情况不多,也是善意的为主,在对方能承受范围之内的。这时媒婆就像中介讨价还价,去双方砍价,最后成交。所以溧水把媒婆也叫“霉婆”,意谓她为了彩礼还价两头挨骂受气。

      其实父母亲早已经为姑娘准备好了几床被褥的棉絮,自留地再紧张,无论如何也要种几块棉花,给心爱的女儿弹几床被子。借点布票买几床被单,借阳光明媚的天气,缝制好,给女儿做嫁妆。还要赶紧去镇上的裁缝店,给姑娘做几件衣服,嫁妆就算好了,剩下来就是零碎东西,这才放心。

       结婚那天,我见过的早先是对方来一辆独轮车,中间一个架子,分成两边。新娘子坐在一边,另一边放被褥,脸盆牙刷牙缷等细软,一个壮汉推着。一个男孩挑马桶,之所以男孩挑,可能想以后新娘子能生男孩,马桶一般也不叫马桶,叫子孙桶。里面放几粒红枣、花生和莲子,取“早生贵子”之意。再要找几个小姑娘,背蚊帐的、扛脸盆的、拿鞋子的、挑担子的,反正与男方来人凑足成10对或8双。

      一般安排孩子去,去的孩子多,每人必须要有红包,不管红包大小,否则东西不肯交给男方,这在出发之前大人要反复交待的,没有红包千万不要把东西给对方接下去。有时孩子经不住哄,两颗小糖就把东西乖乖交出,于是大人笑骂道 ,这个小呆子!这些嫁妆细软的鞋窝、被褥、蚊帐和脸盆里都藏一些红枣、染绿的花生和白色的莲子,煞是好看,往往被客人们都摸了去。

      男方接新娘子的人有无到来,女方有专人在村头等候,看见对方进村了,望风的赶紧报信,就像古代打仗的探子。当然对方也会在村口放炮仗提醒女方:我们到了。人们赶紧出去迎接,先把担子接下来。先是清点对方的东西,这个是不能马虎的,必须严格按照当初由媒婆传话的数量准备,否则女方会将挑来的东西扔出去的。特别是红烛要几两大小的、有多少对,炮仗多少个,香烟多少条,猪肋条几挂,鲤鱼几尾,这些是万万不能少的。至于后来的什么几转一响,自行车电视机手表等大件反而不会计较,有钱就买,没有钱就算了,当然是九十年代之后的事,溧水姑娘的朴实可见一斑。

       还有一个就是,男方会给女方买好多手帕,溧水叫手巾捏子。花花绿绿,来吃喜酒的亲朋好友和闺蜜都会得到一方手巾捏子,那是吉祥幸福喜庆的象征。每次母亲回来都给我一方手巾捏子,我如获至宝,经常带在身上,舍不得用。

      女方的嬷嬷娘子们,早已经准备好了。设置障碍,堵住大门,拿出“买路钱”:烟和喜糖,否则,不开门。七八十年代就是一分钱一颗的糖,好点的就混合一点金丝猴奶糖在里面,后来才有大白兔奶糖,那是相当地高级了。往门里塞红包、往门里扔喜糖和喜烟。经过艰苦谈判,最后几包烟,几把颗糖,才肯罢休。来迎亲的才能进去喝茶吃点心,先每人一杯糖开水,再把花生瓜子油炸点心摆满一桌子。小孩子乘人不备偷偷摸摸地往口袋里装几颗糖,立马被大人呵止,不过大人们说越闹越发,说说而已。
      按半仙确定时间,必须某个时辰出发,否则来不及。男方的领队或主事的必须给大厨几包香烟,否则厨师不肯开席。打点了大厨,正式开饭。        吃过饭,按半仙规定的时间炮仗一响,准备开路。但女方的亲戚们已经把挑东西的扁担和箩筐全部藏起来了。南方又得用香烟去赎,好话说尽,看看时间不早,女方父母也出来打圆场,几包香烟是不能少的,闹事的人才肯交出扁担家什。        

       炮仗放起来。
        终于出发。
      姑娘头顶一块红色的头巾,纱布的,也有绸缎的。不像现在敞着头,或者在酒店里的仪式上才戴一下红盖头,那是要一直戴着的,直至到了婆家叩头敬过祖宗,进入洞房后才能摘下的。身着大红祅子,坐在独轮车上,因为一般在冬天结婚,不像现在天天都有结婚办喜事的。记得七十年代还有一队锣鼓和吹喇叭的,后来大约八十年代早期就消失了。

       然而,养女一场,不能白白给人走了,父母高兴地哭着。河南过来的客民人还好,只是默默地流泪,他们从河南到江南已经经历过一次生死离别,对于女儿出嫁已经高兴得不得了,那是幸福的眼泪。
       此地人,他们就会夸张一些,一般还会请来哭嫁的,我见过一次。有的哭嫁的要钱、有的就随主家给什么都不讲究,哭得像真的一样,很伤心。眼泪哗哗地,哭腔圆润,感情充沛,哭腔中有故事,有情节,有很好的歌词,音调有变声,形神具备。往往把观众哭得跟着流泪,才见她们真功夫,个人夸这个哭得好,她也像得到夸奖,哭得更来劲。
       女子上轿,当然这是一种说法,上什么车什么船都叫上轿。一般由娘家哥哥或弟弟,没有兄弟叔叔的,就由堂叔堂弟背上轿子,双脚不能落地,否则沾了娘家的尘土,担心把娘家的财气全部带走了。大家看着背出来的新娘子一起笑,特别小孩子跑前跑后,打吆喝,抢喜糖,放炮仗。满地都是红色的炮仗碎屑,没有炸响的小鞭炮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比较捡来或“抢来”或“偷来”的战利品:糖果、散落的鞭炮,摸来的绿花生、红枣和莲子。
      终于几天的热闹之后,姑娘出嫁了,家里冷清起来。父母看着冷清的屋子,有时也不免落泪。但他们还是幸福地盼望着子女幸福地出嫁生活,那是他们的希望,一生的期盼有了着落,怎么不高兴呢。
      再就是等着三天姑娘回门,那天的姑娘还像原先一样,在娘家熟练地捧草、做饭、洗衣,但多了一份成熟和持重。不像出嫁之前的轻狂和草率,因为她是另一个家庭的主妇,是另一幅生活炉灶的当家人。
       溧水的姑娘贤惠,老实,也不刁滑。绝不会因为彩礼而与对方不欢而散的,也不会因为男方家穷而抛弃人家的。多半有嫁鸡随鸡的意思,过日子、相夫教子的成分居多,你要是来溧水生活工作,娶一个溧水姑娘,真的很幸运很幸福,也很旺夫旺家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