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次写作,本身就是一次练习

 巨风视界 2022-01-27

有通讯员问我“为什么对自己写出的东西不自信”,我告诉她:每一次写作,就是一次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练习过程。这不是鼓励,而是我自身的切实感受,也是工作经验。

写作是非常个体化的行为,对同一个人来说,只有做和不做的区别,没有水平高低。与状态、情绪、感受等个人身心因素相关,写作有高峰期,也有低谷时;有文采飞扬时,也会有感觉文思枯竭的苦恼时刻。真正把写作当作职业并做出一定成就的人,会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的套路,区别是有的人说,有的人不说;有的人说真话,有的人就假话。

反复练习、反复总结,再练习、再总结,是写作的必经之路。如果有人说自己开始就写得很好,那么他一定是小时候就在写作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当年人称“少女作家”的蒋方舟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了写作训练,还有一个身为作家的妈妈作教练,像我这样走上社会之后,为了生存被迫写字谋生的人肯定是不能比的。

企业中除了新闻宣传还有其它需要写文字材料的岗位。现在网络发达,复制粘贴方便,东家粘一段西家贴几行,最后把材料报上去万事大吉,时间长了,就养成了“惯性写作”——通篇复制,这等于是自废武功。

写作是一件投入必定会有产出的工作,虽然产出的价值有大在小,但只要持续投入,产出的价值一定会日益增长。反过来是同样的道理,零投入肯定是零产出,低投入肯定是低产出。一本万利,在写作这件事上是不存在的。

新闻写作是事实写作,必须根据发生的事件写出相应的报道文章,是糊弄不了人的。对那些“复制粘贴”出身的“材料大家”们来说,也是一面照妖镜,本事大小一照便知;对那些把写作视为简单易行小事的人来说,是高考数学卷的最后一道压轴题,别着急评论,能不能做出来,先试一试再说。

练习,持续的练习,是写作必须走的一条路。

学无止境,写作同样无止境。我觉得读书与写作只所以不分家,从灵魂到行动都非常类似,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写一遍有一遍的体会。我试过自己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文体写会议报道,完全不一样。

俞敏洪说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后,这句话就火了起来。写作同样是一场贯穿人生历程的马拉松,只有本人不放下笔,就永远在路上。感人至深的《我们仨》出版时,杨绛已是92岁高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写作是一场起跑时间不同、停止时间不同的马拉松。自己停下不跑了,马拉松就结束了;只要还在写,马拉松就一直在继续。

写作这场马拉松,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同行者;一直在路上,也会一直有同行者,从不孤单。

做出一副认真过七夕的样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