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启示录019:不能让自己太舒服了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叔本华的一句话和两千年前孔子说的“忧道不忧贫”意思相当。为什么圣人和智者都告诫我们不要过得太舒服。

想收听音频文件,请点击上面的绿圈圈

叔本华说:

智者通常都很少对自身的安逸多加注意。正如一个铅造的摇摆物总会因为重心所限停留在它该停留的位置,同样,一个人的智力总会在他个人真心关切的地方停留驻守。

01

读了叔本华这段话,立即让我联想到了《论语》卫灵公篇当中孔子的话:忧道不忧贫。

君子忧道不忧贫。只关心自己做的够不够好,符不符合天道,有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是对自己暂时的贫穷和困顿并不放在心上。

《论语》学而篇里面还有另外一段话: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吃东西的时候,他不一定追求非常的美味,追求吃的特别多。住的地方,也不要追求特别安逸,特别舒适。

02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一个有智慧的君子会忧道不忧贫呢?不愿意去吃太多的山珍海味,不愿意去住过于舒适的房子呢?

实际上,孟子给了我们问题的答案,就八个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什么叫君子呢?或者说叔本华笔下的智者是什么样的人呢?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一定是能够领悟了天地之间那个最本质的天理和天道的法则。这样的人,一定会注重平衡和中庸。

就像叔本华说的那样,这个铅造的摇摆物你不管怎么晃,最后还会垂直于地面,会静下来。不管怎么摇摆都要回到中间,只要到了中间,左右上下,它就平衡了。

那么一个有智慧的君子,他一定会追求享受和奋斗找到平衡,在苦和乐之间找到平衡,绝对不敢过分。

03

我记得我讲过,《论语》读完一遍之后,最深刻的体会就两个字:分寸。一个有了智慧的人,他一定很讲究分寸的。

因为《道德经》上老子早就给了我们告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什么叫“反者道之动”?你过于舒服了,过于舒适了,你过于享乐了,那么就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你可能就要有痛苦了,你可能就要有忧患了,你可能就要有贫穷了,你甚至可能有饥饿了。

有道的人,自我调控,不让事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第一。

弱者道之用,就是掌握分寸,不过分,什么事都不追求极致。只要追求极致的人一定不是君子,因为没有留分寸,没有预留余量。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智者,一个君子他一定不会因为眼前的小利而去伤害大道,违背大道,一定不会为眼前的近期利益而为远期种下一个祸患。

他是能够看到小,能够看到大,能够看到眼前,能够看清长远,这样的人才叫智者。

04

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追求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平和。

我记得在电视上看到,台湾的漫画大师蔡志忠先生接受访问,他讲了一句话,他说:一旦人尝到了天上食物的滋味,对人间的食物就不会太在乎了。大致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精神世界里面获得了非常好的满足和愉悦,他对物质上的东西就会看淡,就会看轻。

孔子最优秀的弟子颜回,不就是明显的例子吗?那么穷困,但是他不改其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

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吾性自足。他的心能够转境,他能够用自己强大的心灵力量,来转换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他能在苦中找到快乐,他能够看到俗人眼中的快乐之中藏着一个更大的痛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