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启示录094:德也有上下之分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老子为什么说上德无德?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上德和下德的区别?老子说的上德下德和佛祖说的那句话相当?又和儒家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有何关系?

想收听音频文件,请点击上面的绿圈圈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开始进入德经,我们来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这一小段重点强调上德和下德对比。上德不德,就是上等品德的人,真正有德的人,是不表现出来他的有德的,不刻意。正是因为他不表现、不刻意,所以他才真正的有德。

01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那么跟上德相对等的,次一个档次的是下等的品德,它一定外在表现出来。

上德就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不自己去宣传的。而下德是反过来的,虽然他也做了好事,他也行了道德,但是他要声张的,他要让别人知道的。

那么,真正的得道之人是自然而然,是清静无为的,只要是刻意的表现出来,这就已经不纯了,就达不到这种真正有道的境界,所以叫: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等品德的人,真正有道的人,他做事的时候是自然而然的,不刻意而为的。就是很多人办公室墙上挂的那四个字:道法自然

而下等品德的人,他做好事的时候,是要有目的的、刻意的,所以是表现出来的。而上德之人,他的品行,别人是看不到的,所以是无以为。而下德的,他的所作所为是有以为。

02

其实把这段读完了之后,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对比什么叫上德,什么叫下德?也可以用这四个标准,来进行自我对照和检讨。也可以用这四个标准,来去看我们身边的人。

第一个标准,内在和外在,上德。是内在有道,内在有德,内在的修为非常好,而下德是外在的表现。

我们讲得再直白一点的话,就是上德之人内在和外在表里如一。而下德未必,外在表现很有道德,但是他可能内部掺杂着私欲,可能他在做善事的时候,他图虚名,或者有别的目的。

第二个,上德是本质,而下德是外在的表现。

第三个,上德是无形,看不出来的,而下德一定是有形的,是可见的,可闻的。

第四点,就是上德之人,他是自然而然、自动自发;而下德之人是刻意而为,有自己的目的。

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质,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还要看他为了什么,还要看他是自然而然还是有别的目的。

03

其实,读了这段《道德经》之后,立刻就会想到《金刚经》当中,佛祖也告诫:无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就是把自己的交给别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这个布施分两种,一种是有相布施,一种是无相布施。

所谓无相布施,就是不刻意而为。正好赶上了,正好我有能力,然后我就做了。做完了之后,我就不会放在心上了,也不希望别人知道,也不渴望对方某天给我回报。做了就做了,自己会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而且佛祖讲: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不住相布施,不在乎的这种布施,其实就是老子讲的上德,就是自然而然,就是无为而为。

如果我去做了一件好事,想让别人知道,我刻意去做了这件事,然后我还希望某天能得到回报,那就是住相布施,就是有为,就是下德。

04

老子讲上德和下德,也让我想到了儒家朱熹,朱大圣人,提到了“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如果我们想一想,推理一下就会知道,老子讲得上德之人,就是内心存有天理的人,用天理来指导自己言行的人,这叫上德。上德之人就是存天理之人。

只要天理在人的内在占了上风,那么就是老子说的上德,就是无为而为,不刻意而为,就是佛祖说的不住相布施。

而一旦有了人欲,就是下德,甚至比下德还要低,就是有为而为,有目的、有私心、求回报、想表现。

其实,上德和下德最本质的就是,是不是自然而然,是不是有分别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