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189:高人往往四不象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当有人说孔子根本算不上一个专家,他老人家作何反应?得道高人和专家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成为一名好中医比成为西医专家难上万倍?为什么很多专业上很强的人却处处碰壁?为什么说领悟天理人心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学习?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在公众场合,我们介绍一些有专业深度的人,往往都说他是某某领域的专家,甚至是知名专家。
孔子在他的时代被一个小地方的人认为他不够专业,成不了专家,记载在《论语》的子罕篇里。
01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很有意思的一小段记述。有一个地方叫达巷,当时一个党是500户人家,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当时的一个街道。
这个地方的人评价孔子说:“孔子是挺了不起的,他博学多闻,好像什么都知道,但是没有哪一项特别的专长能够让他成名,成为专家。”
孔子听到了达巷党人的评价,就对他的学生们说:“我能在哪方面培养自己的专长呢?凸显自己的专业呢?我是去驾车呢?还是去射箭呢?”
我是成为一个驾驶员呢?还是成为一个射箭手呢?老人家最后自己说,看来我还是去努力成为一个好的驾驶员吧!
其实看起来非常简单,非常平实的一件小事,孔子的弟子们把它记录了下来。
02
读完了,让我们立刻就会想到孔子他老人家自己说的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后人尊孔子为万世师表,称他为是大圣人,可当时的人并不像我们后人这样,对他评价这么高。
虽然小地方的人对孔子他老人家的抱负,对他老人家的智慧以及他的追求、学问,了解得不够深入。但是人家的提醒,人家的评价是善意的。
所以孔子他老人家没有生气呀,反而会自我调侃,说明他老人家的胸怀,还有他确实做到了知行合一,胸怀非常的开阔。
达巷党人所追求的那个专家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孔子当时讲的成器。
关于成器不成器的问题,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之间也有过专门的讨论,特别是在《论语》的为政篇里边记载了孔子的语录,四个字:君子不器。
什么叫专家?专家就是在某一方面、某一个领域,甚至某一个专业上面,能力特别强,经验特别丰富,远远的超出普通人。
专家是能够被其他人感知到的,所以我们还应该再参考一下孔子他在《易经》系辞当中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孔子他老人家是得道高人,得道高人就是已经领悟了宇宙人生那个最高的大道和天理。
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专家的层面,他的道行是在他的内在,普通人是没有办法见识到的,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完全领会和理解的。
03
得道人的境界,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上讲的“上善若水”,而且是“和光同尘”。
外表上没有人在脑门上写上“有道”两个字。
其实,君子不器,只是提醒我们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某个领域或者执着于某个领域,要有变通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越是有大智慧的人,领悟了天理大道的人,他往往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也就是传说中的四不象,有形若无形。
他没有一个具体不变的变化,一旦成了器之后,他的形象就固定了,作用就固定了,就很难变通了,就固化了。
而得道者跟专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他站到了更高的高度,更会变通,更加的圆融,更加的通达。
04
最近在读《黄帝内经》,同时又在朋友圈里面看到过两篇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医学博士倡导废掉西医,倡导中医。
另外一篇文章,是一位中国很有名的老中医,在一次会议上公开叫板,所有的西医专家,没有哪个专家敢应战。
其实西医和中医都是医,都是治病救人。
但是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西医就是术,追求的就是技术,所以西医经常是某某科的专家,某某方面的专家。
其实,西医是把人当机器来看的,把人生的器官当零件儿看的。
而你去看电视剧《老中医》,还有我们生活当中那些经验丰富、妙手回春的老中医,他哪有分科啊,他哪有那么多仪器呀。
就两根手指头往患者的手腕上一搭,聊两句,看看患者的气色,看舌苔再诊诊脉。
所以,西医靠的是仪器,中医靠的是医生本人个人的修行,他的道行有多高。
所以要成为一个好中医,比成为一个好西医难上百倍甚至上千万倍。
所以老中医在台上向台下的很多西医专家叫号:我只用两根指头,你们能不能够不用任何仪器,就为患者诊病?而且保证能给患者治好。没有人敢应战。
因为中医是道,既然是道,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不太完全能够用语言来表达。
正是因为它难,正是因为它不好表达,所以才容易被骗子利用,普通人没有能力去分别得道高人还是骗子。
但是,中医是把人当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把身体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所以中医和西医完全是两套话语体系,没有办法沟通的,很难。
所以,一个西医的专家,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专家,但也一定会知道他十有八九不是一个通家。
05
聊完中医和西医,我们再聊聊今天的人才培养。
今天有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还有一个说法:要想成为赢家,先要成为专家,专家才能够成为赢家。
这话都有道理,但都不全对。生活当中有很多在某一方面有特殊专长的人,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又是很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待人接物方面,显得非常的弱智。
他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太善于在团队当中形成合力。
就是只会做事,不会做人,这样的人也未必能够走的很远,做的很好,能够实现很大的成就。
所以,一个理想的人才应该是既能够明天理,又能够接地气。
对天理和大道,对形而上的智慧有追求,有领悟,同时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某一方面能够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不是一个只会坐而论道的书呆子,又不至于只是一个闷头做事,不会抬头看路的人。
记得去看一位民国的军阀的故居,他的题词有四个字:天理人心
其实在人群当中生活、工作,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去研究研究人性。既要有业务专长,又要懂人情世故。
懂人情世故不代表圆滑,而是我们在尊重别人,同时又不委屈自己的情况下,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人际关系中和点。
所以天理人心是超越所有专业的大学问。
这就提醒我们,今天只关注孩子做题,不关注孩子做人,很有可能会毁掉孩子的后半生,就是孩子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处处碰壁,挫败感很强。
所以我们今天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应该好好学学美国本科的通识教育。
我们都生活在群体当中,这个群体当中是有一些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的,是有些常识的。
这些东西,暂时看觉得它没有用,不能利于考出好成绩,甚至帮助考上名校,但是却可以让孩子能够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不至于因为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太多的困扰和前进路上的障碍。
这也是今天我们要认认真真重新去读《论语》的意义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