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210:听话的黄金法则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关于别人讲的好话或者难听的话,我们该怎样正确反应?孔子他怎样讲?为什么成就越大、年龄越大越容易丧失对好坏话的分辨能力?普通人和智者的反应模式本质区别在哪里?为什么别人的话越动听,自己越要警觉?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普通人都是喜欢听好话,不愿意听刺耳的话,即便这些刺耳的话,是对我们有利的。关于这个问题,孔子也有论述。记载在《论语》的子罕篇里。

01.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那些严肃的、告诫我们的话,怎么能够不听从呢?但是,听了之后能够改正才是最可贵的。
那些顺从我们、赞美我们的话,听了之后,怎么能够不让人开心和高兴呢?
但是,开心和高兴还不够,能够分析一下,去判别一下真假,判断一下对自己是否有帮助,才是更可贵的。
只是听了好话高兴,而不去分析和判断。听从了别人的告诫,但却坚决不去改正。我对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02.
我们先放下孔子,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儿,读一读日子。
活到快50岁,明白一个道理,好话真的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好话。
大家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人人都喜欢听动听的话,都喜欢别人的话能顺着自己的心意来。别人赞美我们、顺从我们、附和我们,我们可能就会很高兴。
一旦有人说的话,是逆着我们心意的,甚至对我们提出批评,而且批评的话语还很刺耳、很尖刻,我们会非常的不高兴,甚至会对批评自己的人怀恨在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在于什么样是良言?什么样的话是恶语?普通人未必能够搞得清楚。
绝大多数普通人,我们都不一定能够完全分得清,哪样的话是真正的良言?什么样的话恶语?
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尤其是有了一定的成就的人,再加上他上了年纪,大多数会丧失对好坏话的分别和分辨能力。
不要讲今天的官员和老板,你把历史书翻一翻,有多少英明伟大的帝王将相,都是在到了一定年龄,到了一定地位,有了一定成就之后,开始变得昏庸的。
那个时候,听不进去逆耳的话,慢慢地被甜言蜜语麻醉掉了,丧失了对风险、对恶人的警觉,结果是自作自受。

03.
大家还知道另外一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听进去这苦口的良药呢?至少我自己还做不到。
一个朋友,他说话太直,会伤到自己。他这样讲,一定是真正不把自己当外人,应该是为自己好。
但是内心就是战胜不了,或者不能完全战胜那个人欲,总会情绪上有些波动,做不到平静而坦然地面对批评,更不要说对批评自己的人心存感激。
后来听了一些心理学的课,明白了一个道理。
普通人的反应模式、心智模式是刺激反应式的。他是感性战胜理性的,不管别人批评,还是赞美,他是用情绪来应对的。
批评我,我立马就生气。赞美我,立刻就高兴。这和小猫小狗没有本质区别。
只有人群当中的极少数人,智慧足够、自控能力强大才可以做到结果导向模式。
别人对他的批评也好,赞美也罢,甚至是伤害,他都可以先冷静地分析,冷静地思考。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不会只关注眼下自己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反应模式,这种人的智慧和他的自我调控能力,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至少我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
其实你把生活读一读,看明白了,就更能理解孔子的告诫。
想想看,一个人明知道会让你不高兴,还要用非常直白的语言去告诫你,他不惜得罪你,不谈他告诫的内容是真是假,是否客观,至少他是真的在乎你。
而这些甜言蜜语,吹捧你、逢迎你的人,反而十有八九是为了他们个人的企图,要不然孔子他老人家也不会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了。
还是要牢记孔子的告诫: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听到好听的话,一定要转过去,看看背后有没有藏着什么阴谋或者是风险。
听到刺耳的话,也要平静地面对,冷静地去思考一下,这其中有没有对自己有益的成分?
尤其对于那些无事献殷勤的人,要保持必要的警觉,因为非奸即盗。

04.
孔子的告诫里还提到,你听到批评接受了还不行,接受就已经很难很难了,孔子告诉我们接受不够,还必须能够改正,这就更加的强人所难了。
一个人的年龄越大,越会发现自己的可恶。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感觉,我个人是有这种感受,仿佛觉得自己一天比一天变得顽固。
我们经常看到有了钱的人,有了权的人,无形当中,潜意识里面会有自大的成分,会有一种自满的情结。
这个很好理解,但是,比有权、有钱的人更顽固的人是什么呢?是有知识的人。
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特别是在有了知识还有了名望之后,人比有钱的人、有权的人更容易自大,更容易自以为是,更容易听不进去别人的批评,更容易变得顽固。
这些人能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别说改正了。
其实读到这里,我们也就更能理解孔子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惜赞美自己的学生颜回。
因为他可以做到不贰过。也就是犯了一次错误,不管是自己认识到的也好,还是别人指出来的也好,他绝对不会犯第二回。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是什么情况呢?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但是,这里我也想好奇地追问一下,如果颜回他不是30几岁就早早地死掉了,也能活到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会不会随着他知识的增加,名望的增长,也变得自大和顽固呢?

05
所以读完了孔子的这段话,我给自己的告诫是,面对批评、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误会,要逆来顺受。
越是逆耳的话,越要提醒自己心平气和的去听。越是动听悦耳的话,越要保持高度的警觉。
一个人已经到了50岁,身上一定已经积累了一大堆的坏毛病,而这个坏毛病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想彻底把它改掉,也很难一蹴而就。
没有办法,除非随波逐流,自暴自弃。如果还想在境界上提升自我,那只能自己手里拿一把刀,一刀一刀地切割自己,一点一点的打磨自己。
就像曾子在《大学》里边引用《诗经》讲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更要接受曾子的告诫:吾日三省吾身。
南怀瑾那么有智慧,那么有成就的人,都非常谦虚地说自己一生一无是处,一无所知。
我个人越发的觉得,自己活这50多年,也是一无是处,一无所知。所以快到了50岁,每天都提醒自己,要静来常思己过,闲时莫论人非。
别人对我们讲的话,不管是好听的还是不好听的,我们都应该像田里的耕牛学习,要学会反刍。
听完了之后不要马上有反应,提醒自己冷静一下,回去慢慢地反思,慢慢地鉴别,然后再慢慢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