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看到了什么,然后看懂了“坚强者死,柔弱者生”的道理?为什么说企业要基业长青,就必须学会柔软和怕死?为什么老子说的守柔可以理解为留余地?为什么强大的人反而要让软弱的人处在自己之上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告诫我们,人,在他有生命力的时候,身体是特别柔软的,尤其是刚出生的孩子。可是到他快要死的时候,和已经死了之后,身体会变得非常的僵硬。而大自然当中的花草树木也是一样。有生机的时候是柔软的,是脆弱的,当它死掉之后就会变得干枯,也硬邦邦的,干巴巴的。所以说,逞强、要强是等于与死同类,而能够守柔、示弱,则是与生为伍。所以凡是用兵打仗的,过于逞强,很容易让自己被灭掉。树木如果长得过于强过于大,就容易被人砍掉。所以越是强大,越要让自己处于下位,而让柔弱者处于上位。其实,这段《道德经》,老子就是告诫我们要柔软,不要逞强。那老子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我们再引申一下,今天我们读老子他老人家的书,那老子的书又是从哪本书上得来的呢?答案是无字天书。老子是对大自然、对人、对社会生活深度观察之后,归纳总结出来的结论。大自然就是这样子,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生命力越是强大,越是有生机,他的身体就会越柔软,反而在失去生机甚至死亡的时候,才会变得干枯和坚硬。老子就由此来推导出他的结论,从现象当中归纳出来了最基本的规律和法则。而且我们今天可以引申一下,把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细胞,企业乃至再放大,一个国家都看成一个生命体,也应该接受老子的告诫。就是要有必要的柔韧度,要学会柔软,不能过度的争强好胜。其实讲白了,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所谓留有余地,一方面是为自己,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他人。大家想想看,今天你富足强大,不代表明天你仍然富足强大,这个世界上唯有变,永远不变。在你强大的时候,你能为自己将来可能变弱,做好必要的准备和储备吗?为什么很多企业一夜之间就从云端跌落?为什么很多老板一下子从风光变得非常的凄凉?那就是没有在自己强大的时候,为自己变弱,为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留有必要的余地,做好为未来抵御风险需要的现金和策略储备。为什么说还要替别人留有余地呢?因为我们没有人可以孤立地存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企业而言,要面对客户,要面对同行,要面对政府,不能把所有的利益全都被自己占尽,要给别人留一点空间。如果把别人逼上绝路,别人也许就会跟我们拼命,让我们也不得好活。其实这本质上又是一个名字,也就是孔子他老人家在《易经·系辞》里面提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是一体两面的,不能光想好不想坏,也不能光看困难不看机遇。老子在《道德经》第40章告诫我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就是《道德经》核心中的核心。一个人也好,一家企业也罢乃至一个国家,当你变得富足和强大的时候,老天爷已经给你准备好了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太阳都没有办法一直挂在头顶,月亮也没有办法从初一到十五全是圆的,那人间的力量怎么可能和天道去抗衡呢?所以,作为一个智慧的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读懂天意,就是要为未来的变化做好准备。而且这种由强变弱是必然要发生的,有准备的人可能能渡过去,再开始新的辉煌。而没有准备的人,当寒冬来临的时候措手不及,被彻底打垮,或者冻死。也就是说,我们在看这个世界任何存在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强中一定藏着弱,弱中一定带着强。所以《儒林外史》当中提到: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可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势利眼。我们看到别人弱小的时候,应该想到他现在虽然很弱小,但是他很有生机,有一天有可能变得很强大,所以不能在人家弱小的时候欺负人家。而一个有权有势、非常富足的人,风光无限的人,很有可能下一刻就被上苍清算,就会被打回原形。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那么势力,在有财富有地位的人面前过于谄媚。读了这段《道德经》,我们还可以想到,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基业长青,先学守柔怕死。2016年7月28号,精读这段《道德经》,我写下了一小段心得:对于老板而言,尤其是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老板,千万不能太逞强,太和别人斗气。心里千万不能再有我一定要怎样怎样,或者我非得怎样怎样的想法。再去进攻的前提,是目前手头上已经拥有的千万别让它失去,必须要攻防兼备。人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当然可以不怕死,可以凶猛的进攻。而一旦有了城池,守城是必须要先考虑的。只有含着怕死的意识,才能减少失败的几率;只有不怕死才能攻城掠地,有更多的收获。因此,老板必须在怕死和不怕死之间找到最恰到好处的平衡。说白了,也就是你在光脚的时候,你可以无所畏惧,当你已经有了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不要让脚上的鞋再丢掉。年轻的时候,创业的开始,应该不怕死,这样才更有可能长大。而一旦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了比较好的成就时,要有怕死的意识,这样才能让企业更长久,让基业长青。读了老子这段《道德经》,尤其是最后一句: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让我想到另外一位圣人的告诫。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理解,真正理解孟子他的告诫,因为他的说法跟我们眼见的现实是相反的。我们不要讲国家,就是在今天的一个企业里边,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员工为贵,客户为贵,企业次之,老板为轻呢?孟子他老人家也是得道高人,他非常清楚,一个人已经贵为一国之君,已经没有办法再贵了。这个时候他最需要做的就是放低自己的身段,放低自己的姿态,把自己的心思花在天下黎明百姓身上,因为高以下为基呀!如果天下老百姓不能够安居乐业,不能够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社会就不安定了。社会不安定,居上位的国君也别想有好日子过呀。所以现在我们应该理解,古代的国君为什么喜欢自称孤、寡、不谷。如果孟子活到今天,再看看他家乡的那些老板们,我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在山东这么多年,越来越感觉,山东的老板们绝大多数都把自己活成了官员的模样。在山东的企业里面,老板往往都像一个很小的国君,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这并不是做老板的最智慧的选择。员工应该去围着客户转,不能围着上司转,要把员工的利益,把客户的关切放在自己之前,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强大,更长久,而自己的地位也更稳固。愿天下人都能够读懂老子的告诫,学会守柔,学会处下,学会为自己,也为别人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过分,不逞强。
|